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8日11:22 《小康》杂志

  ★文/成庆

  不知觉间,八十年代已成历史,已然成为一个供人怀念的时代符号。中国的政治经济转型从那一时刻拉开序幕,那同 样也是国人个性解放的开端。

  在那样的背景下,热情、张扬、自由成为了时代的关键词。但这个时期的思想启蒙,并非是要让个人冲出集体的樊笼 ,获得一己之自由,而是认为,个人的心灵解放是与整个国家的改革步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个性的解放在整个国家变革的背 景下才显示出它最为核心的价值。

  八十年代兴起的长江漂流,成为那样一个时代最为典型的行为符号。那个时代,长江与黄河被描绘成中华民族的象征 符号,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落伍被直接归结为河流文化的种种缺陷,这也使得“长江”“黄河”隐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85年有消息称,美国著名激流探险家、年近花甲的肯·沃伦将于当年8月率领一个10 人探险队来华漂流长江,当时还是西南交大电教室摄影员的尧茂书得知此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征服中国第一大河的第一 人,应该是炎黄子孙。”这句宣言式的表白背后,其实反映了一种对国家前途的焦虑感,因为漂流长江不仅仅是一个探险活动 ,它甚至暗示了西方对于华夏“河流文明”的侵犯与僭越。

  尧茂书最终在漂流了1270公里之后,在金沙江段触礁身亡。但他的遇难,并没有使长漂冷却。1986年,长江 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也开始了漂流,但代价却同样惨重,队员孔敏、王建军、王振、杨前明和记者万明在漂流中遇难。今天看 来,这简直是一次生命的赌注,但是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才会理解,长漂召唤的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热情。他们不畏惧遇难,是因 为他们感觉是为了一项伟大的事业而漂流。

  同样一个长江漂流,跨越20年,如今逐渐演变成一种专业性的户外探险运动,越来越强调设备的专业性与探险过程 的安全性,长江漂流的含义也越来越逼仄,因为它无法与一个更高的价值勾联起来。这一转变也使得20年后再看当年的长漂 ,难免会对其唏嘘短叹,甚者竟会将之与今天的狭隘民族主义建立起历史的隐秘线索。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