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之殇:震后羌族文化复苏在艰难继续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9日11:34 人民网
羌之殇:震后羌族文化复苏在艰难继续
四川省抽调军用帐篷建起一所可同时容纳300名中小学生集中上课的复合帐篷学校

  除大量珍贵羌族文化遗址与羌族民俗文物受损之外,一些精通羌族文化的人也在地震中不幸罹难。

  撰稿·贺莉丹(特派记者)  李泽旭(特派记者)

  文物劫难

  嗅着空气中浓重的消毒药水味道,知道距离北川县城又近了一步。

  2008年6月26日上午,黑云压顶,暴雨滚落,坍塌成粉的北川县城处在三重关卡的戒严状态。细心者不难发现,一圈铁栏已将北川县城整个包围。在历经短暂的4日开放之后,北川县政府决定,从2008年6月25日起,对北川县城实行封闭管制。

  绵阳特警大队陈队长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就在6月24日,他们在北川废墟抓到了50个小偷,黄金、电视、冰箱……人赃俱获,“问几下就招了”,这些小偷最后被送到在北川县擂鼓镇办公的北川县公安局。

  除戴着口罩执勤的公安特警、一身白色防化服的防疫部队之外,徘徊着不愿离去的是负重翘首的北川百姓,此外是有任务在身的记者与北川官员。

  大多数人的姿态是伸长脖子往关卡内张望。其实,朦胧雨雾下,能看得清的也只有下县城的那条黄土路与远方的层峦叠嶂。

  “让我进去!”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局副局长林继忠跟把守最后一道关卡的特警理论,他急切地喊,脸红脖子粗,不断扬起手中北川县政府特批的“条子”,上面印章鲜红。

  半小时前,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进了北川县城,就“5·12”地震遗址博物馆筹建事宜进行现场考察。陪同前往北川的林继忠却被拦下。

  “他们是北京的,我是北川的,我对当地情况熟悉!”林继忠动了怒,终于,他获准通行,大步流星地踏上了下县城的烂泥路。

  这条路,通向静谧的死亡之城。45岁的林继忠并不愿重温这些揪心的场景。5月12日深夜,在曲山小学废墟中刨了8个小时,他终于将小女儿林若思抱在手上,10岁的女儿奄奄一息,腿和手都断了。十几分钟后,孩子永远闭上了眼睛。

  “北川县城死了许多学生,相当于我们断代了”,林继忠哽咽着,沉默。这个看起来总是精神抖擞的羌族汉子抬起头,闭上眼睛,大量的泪水顺着眼角淌下。

  “保护好北川县城地震遗址,就是保护了羌文化”,在北川县城,单霁翔一句话让林继忠印象深刻。林继忠反复说,在北川县城建的地震遗址博物馆理应保持震后真实原貌,以警示后人,例如,在北川县城废墟上注明幸存者的逃生位置并放置他们的图片。生死原本就是一线之隔。

  2008年6月25日,这个炙热的傍晚,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民俗博物馆馆长高泽友正将从北川县城废墟表面抢救出来的300多件档案及馆藏字画分成5箱,送往绵阳市政府资料室暂存,其间斡旋者是四川大禹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德书。北川县城新址未定,这些来自羌族民俗博物馆与禹羌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史资料暂存绵阳市,成为当下最好选择。

  北川县共有805件羌族民俗文物在汶川地震中集体毁灭。“陶器都被震成碎片。很痛惜,这些文物都是无法复制的!”高泽友不断感慨。

  “地震之后,北川县城的地势已经改变了,要确定民俗博物馆综合大楼的位置非常困难”,高泽友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发掘北川县城深埋文物需经级级报批,目前他们仍在等待,“我们不可能自己挖到废墟下去找文物,要知道,废墟底下还有很多遇难者”。

  对深埋于地下数十米的羌族文物,44岁的他如数家珍:由木头、竹子、树藤制成的大弩,清代末期的,古羌人用于狩猎之用,仅存一把;一条5米多长、5厘米宽的发辫腰带,清代中期的,由羌寨每位族人捐出头发编成,族人腰痛时可借用,一位羌族土司(封建王朝设置的羌寨管理者,享有世袭特权)辖区内只有一根发辫腰带,“非常珍贵”;羌族祭祀用的罐罐,南北朝的,为羌族土司或羌寨头人的随葬品;竹子、木头、铜、锡等各种材质的油灯,遍布南北朝、唐、宋、明、清;羌人生产、生活用的陶器,遍布汉代与南宋,工艺精湛……

  “毁于一旦的还有一只羌人用的清代瓷碗,国家二级文物,花纹精致;一枚羌寨头人的四方印章,500年前的,晶莹通透,手感温润,用于签订战书或生死状,是一种权力象征,反映了当时羌族组织结构……”林继忠样样数,一连串。

  2007年7月,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民俗博物馆成立。而早在2003年,对羌族民俗文物的收集就已开始,各色羌族民俗文物由文物工作人员从北川县青片乡、片口乡、禹里乡、桃龙乡等关内(北川县西北乡镇)羌寨人家中收集而来,包括地势偏僻的西窝、五龙、尔玛羌寨。

  让高泽友印象清晰的是一块雕刻着羌族牧羊人的汉砖,治城(禹里乡)村民在一次挖地时挖到过两块此类汉砖,等高泽友兴冲冲地跑到村庄时,一块汉砖已碎,他给了村民几百元,小心翼翼地将仅存完好的一块捧回北川县城,存放于民俗博物馆综合大楼库房的汉砖在震后影踪全无,“这种有古羌人的刻画非常少,它真实地反映了古羌人的游牧生活,无价呵!”

  今年4月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已开始,高泽友在羌寨中呆了20多天,普查陈家坝、贯岭、都坝、片口4乡4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状况,“这次普查结果非常好。但这次地震中损毁了三分之一”,北川境内的明朝军事古堡永平堡是其一,永平堡是史上羌汉融合之见证,高泽友解释,明朝中叶为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辖,中央政府在北川设置该军事要塞,实施“改土归流”政策,羌族开始逐渐汉化。震后永平堡损毁严重,几成危楼。

  为保存羌族文化,2007年,四川省拨给北川县10万元用于征集羌族民俗实物,北川县号召羌人捐献藏品,不料地震发生,这些羌族文物均遭损毁。

  幸无损毁的是震前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馆藏的123件文物,它们被送至绵阳市博物馆中心库房代管。

  震前,北川有100余条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羌历年、许家湾十二花灯为四川省级;绵阳市级有30多条,诸如大禹传说、羊皮端公舞等;县级20多条,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在申报过程中。

  羌族文化的震后复苏在艰难继续。6月初,四川省文化厅发布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初步重建方案》,该文化生态保护区将以茂县为核心,涵盖北川、汶川、理县、平武、松潘等县,同时将保持羌族原有建筑风格、民风习俗、祭祀礼仪,体现羌族文化原生态环境和地质结构特点。

  但更为关键的震后复苏在于人的因素。对训练有素的精通民间艺人在震后的流失,北川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羌族文化研究专家赵兴武忧心忡忡,不停抽烟的他直言,保护羌族文化,“经济手段必不可少”。

  侥幸被找到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与“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民俗博物馆”两块白底黑字招牌,它们孤零零地被搁在安县安昌镇新华书店的一处空房内,这是幸存文物工作人员的临时办公点。

  “只要有人在,地震对羌族文化造成的损失就能够挽回”,高泽友神色坚定。

  在跟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聊天时,高泽友的面容才渐显悲怆。震后,他先后去过北川县城13次,妻子尸骨未见,最后一次去北川县城时,他四顾茫然,“不知道家在哪一块了。如果不是为了工作、为了抢救资料,我是不想回去的,打击太大了!”(来源:新民周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