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会性情男”抹平地区差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4日15:50 瞭望东方周刊

  文/许维贤(HeeWaiSiam)(马来西亚)

  我觉得他们有些过虑,夸大了男性自我审美观的改变对民族国家的影响

  现在,在中国大陆的不少时尚媒体上,已经可以常常看到一个英文词:Metrosexual。它一般被定义为“ 非常注重打扮的都会男子”,或有港台媒体称之为“都会性情男”。

  这个词的始创者是英国电视评论员兼作家马克·辛普森,最早出现在1994年他在英国《独立报》发表的一篇文章 《镜子里走出来的男孩》中。作者指出,MetrosexualMan是“商品恋物者”,是资本主义渴求开拓新市场的开 胃品。2002年,马克·辛普森发表了另一篇文章《遇见“都会性情男”》,其中他给典型的“都会性情男”下了一个更明 确的定义:“那些拥有一定消费能力,住在满布着商店、俱乐部、健身中心和美发店或其居住之地很方便到达上述地点的都会 年轻男子”。

  马克·辛普森的这个观点和Metrosexual一词,被EuroRSCG广告公司看上,做了市场调查后,2 003年夏天在广告上大力推广此词,并在全球大众媒体广受瞩目。2004~2005年,在欧美的化妆品和服饰界兴起了 “Metrosexual现象”新浪潮,至今未息。

  近年,在中国各大城市,Metrosexual的现象已经盛行,以北京、上海、香港和台北等地最为明显。但对 MetrosexualMan的译名至今未有统一。我偏向于译作“都会性情男”,主要是因为他们不刻意以“性倾向”来 标榜身份,而是以“自我妆扮”来肯定自己的存在,并把自己融进大都会的景观中。

  中国传统中,男性一直以“打扮”为耻,即使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摩登”的“浪子型”都会男性也尽量显得“不 修边幅”。而今的“都会性情男”则“为悦己者容”。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就有不少这类都会男性。跟香港和台北的都会 性情男比较起来,大陆的都会男性不一定都有很高的收入,但他们却很愿意把超过一半的收入消费在个人的妆扮和物质追求上 ,并通过购物与消费行为来肯定自己和他人。在大陆,虽然还没有数据显示他们已经成为消费社会的中坚分子,但我相信这指 日可待。

  “都会性情男”的消费行为在大陆所引发的一个最大转变,莫如他们现实或梦想中的自我创造与衣着形象,不再像过 去那样一面倒向上一辈的“雄赳赳”形象。年轻一代的共和国“新同志”对男性气概的认知已明显跟传统有了不同,城市长大 的都会男孩会比较具有中性气质。

  这个现象近年引起了大陆社会中家长的忧心,但其实,我觉得他们有些过虑,夸大了男性自我审美观的改变对民族国 家的影响。这只不过表明:年轻一代开始不需要通过“雄赳赳”的形象来认识自己。在这个影视和网络爆炸的时代,男性形象 的稳定性已被悄悄打破。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全球化时代的降临,使得地域的疆界越变越模糊。大陆都会年轻一代跟港台青少年的差异, 无论是在梦想、激情和消费方式上都在逐渐缩小,不约而同出现的“都会性情男”现象正是其中一个印证。

  此类现象在影视圈最为明显。请试想,大陆当红男影星刘烨、陈坤和胡军,还有那些“好男儿”和“快乐男声”等等 综艺节目所打造出来的偶像形象,和香港的吴彦祖、余文乐,以及台湾的言承旭、周渝民到底还有什么不同?这些男艺人的“ 都市性情男”形象深深影响了年轻人的男性建构和审美取向。

  年轻女性也喜欢亲近这些“都市性情男”,因为他们在尊重女性之余,也实在善解人意,懂得跟女性分享购物乐趣和 美容保养之道。这不但正在改变华人女性的择偶准则,也在渐渐抹平大陆与港台地区男性建构之间因为过去历史发展所形成的 差异。我们不妨放眼将来乐观期待。-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游走与沉溺》和新诗集《不明生物》)

  编辑邮箱:daiwenming@lwdf.cn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