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看他们如何“挑刺”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5日10:17 国际先驱导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发自北京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7月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与部分外国记者交锋时,意外地引用了中国这句俗语。秦刚指出,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什么人都有,也有各种各样的噪音。有些人、有些组织以为,如果缺少了他们这些噪音,世界就不够热闹。 激烈的交锋,引来中国网民的热烈欢呼。而在北京奥运进入全面冲刺阶段的时刻,外国媒体最喜欢拿来说事儿的几个关键词也愈加清晰。 奥运直播:被渲染的争议 从两个月前开始,有关奥运直播的话题就成为外国媒体报道的焦点。 BBC是北京奥运会期间惟一拥有进入体育场馆资格的英国媒体。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BBC此前表示,如果北京奥运会期间发生“政治抗议活动”,它将如实播出。BBC重大体育赛事负责人戴夫·戈登称,BBC非常重视“负责任”地对抗议活动进行全面报道,如果24小时滚动新闻意味着只对某些活动进行报道,显然是不合适的。与此同时,更多的媒体则提出在天安门广场等标志性区域进行实时直播报道的要求。 7月10日,《华尔街日报》报道了外国广播电视公司与中国达成协议的消息:“中国对外媒奥运直播亮起绿灯”。“北京此次还一反常态,对天安门广场上的直播报道亮起了绿灯,不过对象仅限于获得奥运转播权的官方电视公司。”根据相关协议,外媒直播报道时段被安排在早上6点到10点以及晚上9点到11点。其他媒体也可以在天安门广场进行报道,但不能直播。 《华尔街日报》称,中央电视台也在周二(7月8日)确认,将对奥运会进行现场直播,而不会像其多数节目那样出现技术性延迟。 空气质量:忧虑依旧在 北京的空气,是最被西方人关注的话题之一。尽管北京已经做出了让一半机动车停驶、通过搬迁或让更多工厂停产的方式缓解空气污染,但最近出现在外国媒体上的有关报道仍然是忧心忡忡。 “奥运会参赛选手在北京污染严重的空气中,有可能产生血液流通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他们的比赛成绩。”路透社援引专家的话称,北京混浊空气可能引发的呼吸道以及哮喘等疾病,在亚特兰大、雅典和首尔等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都发生过。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认为奥运会令中国“抢先预演减排”,但却对此提出了疑问:“在未来一段日子里,中国人将短暂地感受到健康空气的好处,他们和全世界会不会进而接受改变气候未来所必须的牺牲?”《华尔街日报》则表示,在奥运期间中国将实行严格的交通管制,从“这一点也可看出北京的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签证政策:无解的抱怨 阿伦是新加坡一家媒体的记者,谈到现在他最关心北京奥运会什么话题,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脱口而出:签证问题。 出于奥运安保的需要,中国政府承认最近收紧了发放签证政策。但这个政策,却招致国际媒体无数非议。没有换位思考,就只能是用既有的老观点来看待中国期待“平安奥运”的良苦用心。 同样是《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6月底的报道中认为,中国对奥运会观众欢迎“不够热烈”。“最能引起北京25万外国居民注意的是‘更严格和更严肃’的签证条例,外交部发言人说这是为了保障奥运会的安全。他们这样使外国人更难进入中国,并且在进入中国后更难留下来。” 抵制奥运:消散的政治乌云 从3月份开始,“抵制奥运”的声音一度甚嚣尘上。但显然,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 “今年春天聚集起来的政治乌云消散了。西方主要国家领导人将在8月8日出席奥运会开幕式。萨科齐与中国国家主席会见之后也会这么做。”法国《费加罗报》认为,即将召开的奥运会首先将是一场体育盛会。《印度教徒报》则直言不讳地指出,离奥运会开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东道主中国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战胜了抵制奥运的威胁。因为,“对中国持批评态度的人发起的抵制奥运会的行动不得人心”。 社会问题:聚焦另一个中国 还有一些外国媒体将目光转向了奥运之外的中国其他地区。 两名瑞士摄影师受英国《卫报》的委托,用6个月的时间驱车3万余公里纵横中国几乎全部省份,他们试图描写中国的另一张脸:悬殊的贫富差距。 曾在中国抗震救灾中发出很多报道的路透社记者吉密欧,现在继续穿行在四川地震灾区。与最初的着眼点不同,现在他更多是在关注灾区的社会问题。在绵竹市和都江堰市,他采访了因教学楼垮塌而失去子女的父母,称这些父母们最初计划通过上访制度放映问题,但7月1日,“他们似乎放弃了这个目标”。 “我们不方便接受采访”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发自北京 距离奥运会整整一个月的时候,7月8日,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MPC)、国际广播中心(IBC),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非注册记者使用)宣布正式投入使用。 如今,三大新闻中心已经开放近一周,外国记者们都在做些什么? 大队人马尚未到达 《中国青年报》记者王冲在MPC开放第一天就赶到了现场,在他的目光所及,里面工作的外国记者并不多。“美联社和彭博通讯社的设备还没弄好呢,美联社还处在布线阶段。” 由于还处在试运行阶段,而且距离奥运会正式开幕还有近一个月的时间,出入新闻中心的外国记者更多都是各大国际媒体常驻北京的记者。7月8日,MPC的主新闻发布厅(该厅被命名为“梅”)召开了首次新闻发布会,容纳800个座位的大厅只坐了大概四分之一。“我问了一个印尼的记者,他们说大队人马还没来呢。”王冲说,很多外国媒体都会考虑来北京后的各种花销,所以一般体育记者估计都要到8月初才能进驻北京。 几天来,新华社记者张舵连续参加了几场新闻发布会。在他的印象中,外国记者看上去对新闻发布会有所选择,“有的场次外国记者很多,有的则相对很少”。 回避中国媒体采访 张舵一直尝试着采访外国记者,想了解一下他们对北京奥运会的关注点是什么,但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几乎所有外国记者都对此予以了回避。 “一提到采访,他们就说不方便。”张舵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这些外国同行的说法是,所服务的媒体有管理规定。“他们预料到这个时候会有很多中国媒体想采访,所以就说由所在媒体统一对外发布信息。” 本报记者在试图联系采访外国同行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不仅是华文媒体,包括美英等一些大的通讯社或报社的记者,听说是采访奥运话题时也是三缄其口,个中原因着实耐人寻味。 继续挑战“敏感话题” 相反,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外国记者却永远都不会保持沉默。 王冲注意到,在MPC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外国记者们继续向新闻发言人挑战“敏感话题”,且“风头正劲”。一个德国记者就发牢骚称,自己在北京街头做直播的时候被有关人员阻止,因此质疑北京奥运会“承诺与实际不一致”。另一名外国记者表示自己想去天安门现场报道,询问自己是否能不受限制地拍摄。 路透社的一个记者则话里有话地问:新闻中心的设备很先进,不知道网络是不是很先进,是不是和外面一样上不了某某网站?意即中国政府是否有对新闻中心内外的网络进行了区别对待。 王冲认为,现在这些多数由驻华外国记者参加的新闻发布会,提的很多问题肯定都与体育不相关。随着奥运会的临近,等各国体育专业记者来了,发布会的内容就会自然回归到体育的层面。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