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评估地震灾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6日15:32 央视《新闻会客厅》
科学评估地震灾害
史培军

  央视《新闻会客厅》2008年7月15日播出:《铭记》之科学评估地震灾害,以下为节目内容。

  2008年7月12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23次会议上,《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报告》获得通过。自此,以史配军为组长的专家组对于地震灾区灾情的评估工作顺利完成。这份报告为灾区规划与重建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史培军:这次在我们看到的另外一个景象上,也看到了这一代领导人的自信和他们为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的一个信心,中国是第一次在重灾地区,允许国外的救援队进入灾区,过去从未有过,中国也是第一次,一次巨灾完了以后,要成立一个国家的这次灾害的科学委员会,协助国家来评估灾害、分析灾害,这也大概是第一次。中国也第一次进行灾害损失的评估,用客观的有一定基础的科学数据来进行评估灾害的第一次,所以这些若干个第一次使我感到,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责任可能更大,任务也就更重。当然我们作为一个科技人员来说,我们能够有了这样一个机会服务国家,为国家的抗灾救灾做点贡献,应该感到很欣慰

  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汶川地震后,任国家减灾委——科技部专家组组长,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最初的反应: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史培军正在中央党校学习。

  史培军:5月12号下午,在震后几分钟,我就在短信上知道四川地震了。当时我得到的第一个是7.6级,后来说是8.0级,当我看到8.0级的时候,我觉得这就大了,是很大的一场灾害,我正好下课了以后,我们那个班有一位是来自地方地震局的,山东地震局的局长叫晁洪太,我让他再次确认了地震的震级、震中,完了以后,我在晚上就赶回在我北京师范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开始了我的全部工作。

  史培军根据学校实验室和国外相关网站的数据做了一个震区情况图,试图以最快的时间判断出这次地震所造成的灾害程度。

  史培军:5月12号晚上我和我的研究生、老师,大概到了晚上两点多钟,我就把这个PPT做出来,当时想我上网上拿到了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汶川地震模拟的烈度图,我一看到这个烈度图以后大吃一惊,绝对不是像我们教科书上画的那种非常抽象了的,但又符合科学常识的,地震由震中沿着中心等值线画出去的烈度等值线,我就用这个烈度图,动用了我的实验室建起来的所有数据库,我的实验室有我们国家所有各个县主要灾害50年的数据,我就利用他们的烈度图和我的数据叠加,我得到一个非常让人吃惊的数据。

  根据初步的数据分析和灾情判断,史培军感觉到了灾情的严重性,第二天一早,史培军来到了民政部,为救灾工作提出了他的最新数据信息。

  史培军:我带上这个资料跑到民政部,民政部是我们国家任何一次灾害救助的政府主管部门,减灾委就挂靠在民政部,我就先找到了救灾救济司的司长王振耀,因为副司长已陪部长随总理当晚已经到了灾区了,我上午去了把这几个事告诉他,第一,告诉他一个很重要的消息,这是一次南北长接近三百公里的地震带,一个以条带状为特征的地震,影响的人口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做出了2200万的可能受灾人口,250多万的重灾人口,因此需要民政部门准备一百万顶帐篷,而且死亡人数有可能达到五到十万人,这几个数据对民政部门来讲,因为我过去经常和他们合作,他们最需要的也就是这个数据,因此他说全国救灾帐篷的总储备能力不到三十万顶,缺口的七十万顶从哪来找,而如果真是死亡五到十万人,这将在中国唐山地震后单次灾害死亡最大的一次。

  国家减灾委——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组成立。

  5月13号当天下午,史培军联系了科技部共同商议之后,5月14号,由科技部牵头,很快组建了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组,此后,这个组又和国家减灾委衔接,命名为国家减灾委——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组,这个专家组分为地震烈度分析组、综合研判组等六个小组,汇聚了地震局、中科院、国土资源部和各个高校等多个单位的相关专家。史培军被推举为专家组的组长。

  史配军:我们在北京西边的永兴花园租了专门的地方,专家组每天都在那儿昼夜工作,我在指挥的这个(专家组)当时的人数近120人在天天工作,而我们的工作任务是个什么样的任务呢?所有各家做的工作下午四点来这儿进行会商,我们在科技部部长、副部长的领导下,会商机制和会商后每天把我们的建议,通过科技部送交到国务院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国家减灾委在前线,设在四川前线的指挥部。

  根据对灾情的预估,专家组将自己的工作初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救人,在这个阶段,专家组在信息搜集与分析、施救方案等方面予以专业支持。第二阶段是灾情评估阶段。第三阶段是灾后的规划和重建阶段。专家组来自各个单位,每个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根据抗震救灾的总体进程,有针对性地提出很多政策建议。从5月16号到5月31号,第一阶段期间,相应的对策建议已经达到43个,其中有很多建议被决策层采纳。

  史培军:我从灾民那儿了解到,在山区的灾民不是很同意建活动板房,他们认为把这个钱给他就基本够他建永久住房的资金,而且还不占用土地,就在他的旧房旁边就能做,当然我们这里需要判断这个是不是高烈度区,能不能再重建,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我们把活动板房阶段和永久建房整合在一起,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后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也采纳了这个意见按,这就是迅速地改正了我们的一些政策,现在大概活动板房绝对不会像原来要建到一百万套,会减少,而把活动板房的一部分就要转成同时建成永久住房,这就是政策的调整,这是看到的不足改正成一个正确的,我们为此派去了大量的搞建筑的专家到不同的地方去帮他们设计,这样一个抗震的,又比较廉价的建筑如何做,我们做出了一整本的设计,平时这些研究院所设计要花好多钱请他的,这次大家无偿地把自己的知识按、才华贡献给灾区,让灾区人民能够迅速地重建家园,做出他们的贡献。

  开展灾害评估工作。5月21日,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成立。

  5月21号,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成立会议,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开展灾后评估工作,组织地震科学考察和研究,为抗震救灾和灾区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宗晋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史培军任副主任。此后,史培军所在的专家组就自然转到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的组织架构下,而工作重心也由救援和转移安置过渡到灾后损失评估阶段,为灾后的重建规划工作提供专业支持。

  5月25日,史培军带领一个评估小组到达灾区,对灾情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

  史培军:我们去的任务不是指导抗震救灾,是为了做好这次灾害评估而去的,我们去专干三件事,一件事,广泛地听取在第一线救灾人员对这次灾害的认识和他们的省的抗震救灾指挥部接触,和他们那些工作组接触,是我们这个叫做进行调研。第二,到灾区实际去看地震造成的各种结构的破坏程度,这是第二个工作。我们实际去看,其实我们已经用了遥感资料做了大量的图件,我们在那儿验证我们做的工作拿精确的GPS,定位,来验证我们算这个房倒房70%,实际看看到底倒了多少、破了多少。第三件事情,我们想到第一线去,找到(亲历)破坏的当事人,他们能给我们介绍,比如我们在红白乡,那个乡的乡长介绍,书记介绍,我们到了什邡的红白镇,还有在都江堰的向峨乡等等,还有到了绵竹、汉旺,一个一个去核查,最基本的大家很关注的这些点,因为这些点大家多很关心评估的准确程度,会使媒体整个社会有很大的关心,完了以后,我们再次和四川省各相关部门进行了一次比较大规模的对口的交流会,我们把我们的一些想法和他们的一些想法进行交流,取得共识,如何对这次巨灾进行损害的评估。

  对灾区的实地考察和交流之后,专家组经过讨论,制定了一个灾情的评估标准,这个评估标准需要大量的多方灾情数据的支持,但是来自灾区各省和相关部委的各方灾情数据分别汇总到专家组时,容易产生信息和数据上的重复与混乱。因此由民政部牵头,又建立起了由各个相关部委和灾区省份共同参与,共同汇报灾情数据的会商制度。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