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时代的困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11:44 人民网

  低生育时代的困惑

  -本刊记者/欧阳海燕

  中国人口生育率已经降到低水平,城市人口生育率更是降到极低

  “可爱的公民,请你们提高觉悟,给祖国多生孩子吧!”一些政府已经向他们的国民发出诚恳请求,人口萎缩开始让这些国家感到担忧。

  20世纪80年代,就有一些发达国家的总和生育率(下称“生育率”)降到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下称“更替水平” )以下,而且这种状况不断蔓延到越来越多的国家。1997年,全球已有51个国家和地区、44%的人口处于低生育水平,而现在,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生活在低于更替水平生育率的社会中。

  当然对于中国来说,人们担忧的仍是人口太多。

  然而,中国生育率下降到低水平这个事实,早已悄悄地发生,并且已持续近20年,只是至今仍旧很少进入公众视野。

  中国生育率早已降到低水平

  “中国生育率下降到低水平,早已是确立的事实。”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卫说,1992年中国生育率调查结果首次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此后的每一次生育和人口调查都显示生育率处于1.5以下,属于“很低生育率” ,并正在接近“极低生育率”。

  在其他国家,低生育率走势一经发现,往往会震动政府和公众,引起高度关注。但在中国,情况却很不一样,尽管统计上的“很低生育率”已经持续近20年,但一直未引起足够的关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都认为数据水分太大,中国实际生育率被严重低估。

  中国自1990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计生数字和官员政绩挂上钩,从此漏报、瞒报数量剧增,数据质量越来越差。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不仅国际社会不信任中国的计生数据,就连中国人自己也被搞得云里雾里,“不知道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口,不知道中国准确的生育率,只能靠估计。”陈卫说。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是,全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33,然而2006年国家计生委做的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得到的结果是,2005年生育率为1.74。两个全国性调查在同一年的生育率上的差距竟然达到0.4 之多,这为判断近年生育率再添迷雾。

  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志刚认为,瞒报和低报的情况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但按照一般规律,即使当年存在出生漏报,后来的调查,尤其是人口普查,应当能够推算出真实的生育率。然而现实是后期的调查不但没有大幅修正,反而一再肯定以往调查得到的低生育率。“可见漏报对统计结果不存在实质性、全局性的影响。”他说,中国总和生育率低于1.5的可能性很大。

  对于中国实际总和生育率,还有几种估计可供参考:联合国人口司最近出版的《世界生育率模式2007》提供的2 004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4,美国人口咨询局出版《2007世界人口数据表》估计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6,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估计是1.6?1.7。

  这些数字有一个共同指向,中国生育率确已降到了低水平。郭志刚说:“如果中国生育率继续保持在这一水平,在并不很遥远的未来,中国人口会以平均每30年减少四分之一的速度下降。”

  城市生育率极低

  “世界上的极低生育率最早发生在中国的城市地区。”陈卫说,很低和极低生育率在中国的城市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已有20多年了。

  根据历次生育率调查,中国城市地区在1974年总和生育率就下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1979年降到1.5以下,1984年以来(除1989?1990年)降到了1.3以下。

  在中国的大城市上海、北京,不仅很早就达到了极低生育率,而且和香港、澳门一起,成为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地区。上海在1974年、北京在1990年达到极低生育率,2000年以来总和生育率都降到了1以下。

  陈卫说,在过去的30多年里,西方和东亚的一些国家实现了从更替水平生育率到极低生育率的转变。与其他极低生育率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地区从更替水平生育率到极低生育率的转变更为迅速。

  中国城市地区的这一转变仅用了10年时间,而西班牙、德国、俄罗斯、日本则分别用去13年、32年、31年和 46年。

  上海是中国最早开始人口转变的地区,也是目前中国生育水平最低的地区之一。1993年,上海人口自然变动就出现了负增长,进入21世纪,上海户籍女性人口的总和生育率长期稳定在0.8左右,达到了意大利人口学家Antonio Golini在1998年计算出的,一个人口规模足够大的人口总和生育率所能达到的最低极限值:0.7?0.8。

  中国城市地区生育率极低,除了长期以来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外,陈卫认为,经济、社会发展是更加重要的原因。 “特别是90年代以后,政策原因的重要性越来越削弱,而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越来越加强了。”

  他说,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变化、妇女受教育程度提高、职业结构的改变,城市地区的婚姻市场变化、生活和工作的风险,年轻人对新生活目标和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养育子女成本的增加等,都促使人们推迟婚育,少生孩子。

  《新世纪周刊》联合新浪网的调查显示,在那些不想要孩子的调查者中,多数人是因为“经济基础不行,养不起”, “养孩子太累”。还有人自填不想要孩子的原因是:怕孩子压力大,女性单方面承受太多,居住环境差,活着是受罪等。

  而推迟婚育的一个结果有可能是,当你想要孩子的时候,却发现生育能力下降了,甚至不能生育了。不孕症目前是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美国不孕率为10%~5%,欧洲的不孕率则达到20%,中国的不孕不育率由过去的1%?3%上升到目前的5%?8%,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现代社会中环境变化,社会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增大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压力,都对生育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生育率下降会带来人口数量的减少。但有趣的是,中国城市地区的生育率在长期处于极低的状态下,总人口数还在不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比如上海,2007年户籍人口1378.86万,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但常住人口仍以3 .04‰的速度在增长,原因在于这座城市还有660万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不仅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增长,也对城市地区的极低生育率有所贡献。”陈卫说。

  很长时间以来,一提到城市流动人口,人们就会想起“超生游击队”。“但20多年来,流动人口生育率已经发生了重要转变,它构成了中国城市生育率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卫说,他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迁移与生育率的关系发现,1 990年,流动人口生育率显然显著低于来源地农村人口,但明显高于目的地城市人口,而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却证实,与农村和城市人口相比,城市外来人口成为生育率最低的群体。

  “大量流动人口不在移入城市生孩子,比如高校女大学生,她们为城市人口生育率的计算只贡献了分母,而没有贡献分子。”陈卫说,同时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对城市人口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缓解了人口老龄化进程,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后果很严重

  按照国际通行的老龄化标准,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年型社会的城市,时间是1979年。截至2007年12月3 1日,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上海户籍人口的20.8%,5个上海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80岁以上高龄人口占户籍人口的3.6%。

  “上海本地劳动力总量正在接近峰值。”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彭希哲发现,2007年度上海市户籍人口中的劳动适龄人口已经开始出现负增长。“如果没有重大的户籍等制度改革,上海本地劳动力供应总量将开始减少,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也在不断上升,年轻劳动力的数量和比例都在下降。”他说。

  人口结构老化和劳动力短缺,是生育率下降带来的最直接的人口学后果。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讲座教授王丰说,目前,中国有高达1亿多作为经济发展主力的流动人口,同时也有1.4亿60岁以上的老人。而这两个人口群的规模正在向相反的方向变化。一方面主要由年轻人组成的流动人口群体将不断缩小,而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规模在日趋扩大。

  他推算,仅5年后,也即从2013年开始,新进入劳动力市场人口(20~24岁)的规模将开始持久性大幅度下降。10年之内,也即至2023年,达到这个年龄组的人口规模比2013年时的要小1/4以上。“而这个年龄组的劳动力人口正是接受了最新教育、最具创造力的人群。这个人群规模大幅度缩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远远大于一般性劳动力规模缩小的影响。”

  王丰说,长时间的低生育率以及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将导致对养老与医疗健康体系的挑战,影响整体劳动生产率与整个经济的竞争性。当抚养负担日趋加重时,人口老化也影响到代际关系,甚至社会的整合与民族的兴衰。

  在生育率下降过程中,性别比失调几乎成为东亚国家特有的现象。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教授陈卫说,在西方国家,低生育率并不会导致性别比失调,但在东亚国家,两者是有因果关系的。“原因是性别选择。”他说,在东亚文化中,男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被认为要比女性高,因此在只想生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很多人会通过性别选择来生男孩。

  而性别比失调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婚姻挤压,即婚龄男子找不到对象,由此又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单身未婚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问题、性犯罪、非婚生育与私生子问题、独身者养老、社会稳定问题。5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的男性婚姻挤压曾导致了大量“老兵人口”的养老问题、“山地社会”童养媳问题、离婚率上升问题和当时台湾社会风气堕落等。

  生育率下降也会带来家庭结构的变化。在独生子女政策下,产生了所谓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即一个子辈、两个父辈、四个祖辈这样的倒金字塔结构。陈卫说,虽然未来严格意义上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在多大规模内出现,还是个疑问,但家庭子女数趋少,人口寿命延长却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意味着子女负担父辈和祖辈的养老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为独生子女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成长环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说,这种环境的本质特点是没有兄弟姐妹,缺少手足之情。“没有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游戏,儿童会缺少很多重要的心理体验,比如成就感、挫折感、信任感,而这些对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不可或缺。”他说,缺少手足之情的童年,幸福感会大打折扣。

  陈卫说,关注极低生育率的严重后果,就需要尽早进行理论研究和制度准备。一些极低生育率的欧洲国家出现的人口负增长和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警示。“由于人口发展具有周期性、人口问题具有长期性,把握不好低生育率的‘度’,将会导致难以逆转的长期后果。”

  目前,中国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已经制定了总和生育率为1.8的目标。在政策上,除了河南外,双独生子女都可以生二胎。但是对于放开生二胎的社会呼声,国家计生委强调稳定低生育水平。陈卫说,这是因为中国目前的低生育率还不稳定,放开后可能会反弹。

  “以后人口政策调整的方向是,不论是不是独生子女都可以生二胎,这样既有利于人口协调,也有利于经济长远发展。”陈卫估计,这个政策已经不远了,大概在2015年。 (来源:新世纪周刊)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