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谁是未来的冠军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11:53 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米艾尼/北京报道 有丰富的内在、有超群的智慧和能力、懂得国家大义、不是个人中心主义者––––对于各行业“冠军”的共性,杜 维明这样概括 “冠军和成功,都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的人文意义,是对人心的终极关怀,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中国人讲‘天人合 一’,实际上,一个人想要成功,需要个人、社会、自然、天道四种力量的统一作用。”执教哈佛大学的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 院士杜维明这样说。 有丰富的内在、有超群的智慧和能力、懂得国家大义、不是个人中心主义者——对于各行业“冠军”的共性,他这样 概括。 7月16日下午,紧邻奥运乒乓球赛场的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你就是冠军”中国银行杯优秀青年评选颁奖典礼 在这里举行。 “冠军”和“成功”在这里被反复讨论,功成名就的人和渴望成功的人,互相聆听。 “你就是冠军”,是2008奥运冠军论坛的系列活动之一,由北京大学和中国银行联合主办。在过去两个多月中, 在全国30余所高校内挑选商业、学术科研、文艺、体育、公共事务五个领域内具有非凡潜能的“青年冠军”,最后筛选出1 0名优秀青年。在奥运会开幕前三天,他们将登上由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联合授权、北京大学举办的奥运冠军论坛,与各 界精英对话。 面对台下的青年学生,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说,中国银行之所以赞助这个活动,是希望通过与青少年群体分享追求卓 越、不断奋进的正面价值取向。 对成功的渴望,对胜利者的景仰,是人类文化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年轻人尤甚。“如何定义成功”,“谁是未来的冠 军”,“80后”乃至“90后”,也开始直面这样的追问。 谁挠到了“80后”的痒处 这是一个人人都想成为“冠军”的时代,也是各类“成功学”汹涌的时代。这场关于“如何成为冠军”的讨论,无疑 是搔到了这些对成功极度渴望的“80后”们的痒处。 坐在会场前排VIP席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方怡美丽的大眼睛一闪一闪。主修舞蹈的她,在“你就是冠军”优 秀青年评选的50多万报名者中,成为最终入选的10人之一。 这次活动的参选者要开博客、拉选票,还要采访自己心目中的冠军。方怡的采访对象是奥运飞碟射击冠军张山。让她 惊讶的是,这个男女同场竞技项目的获胜者,却说自己最看重的是女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成功者的经验,是无价之宝。”同样入选的中山姑娘韦慧晓,这样评价这项评选活动的“核心竞争力”。 一年多以前,在中山大学地质系读书的韦慧晓参与援藏,来到了至今不通公路的墨脱。一位援藏干部给她讲了一件事 :一个支援西部的大学生,在墨脱呆了半年就疯了。韦慧晓当时说什么也不信。等真到了这个几乎没有人听得懂汉语的地方, 她终于相信了。 “那天中午,带我来的援藏干部离开也就两分钟,我一下子觉得无比寂寞,还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展比较平稳,带来的问题就是孩子们缺乏各种考验,在挑战面前容易失去信心,欠缺追求和 理想。我们这一代人比较理想主义,他们更现实一些。”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尽管如此,许智宏并不认为这是什么“罪过”。这次“80后”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让他刮目相看:“我们的学生特 别踊跃地捐款,一大早就自发排队给灾区人民献血,还有很多人去四川做志愿者,这种社会责任感是成为冠军的前提,孩子们 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到社会中去,对他们来讲,实践是更重要的一课。” 冠军与平庸者的距离 “作为运动员,走上冠军领奖台,就是最终的目标和最大的愿望,成为冠军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人生。”曾经的汉城奥 运会羽毛球男双冠军、现任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带着一顶黑色的网球帽,坐在本刊记者对面。 随着年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人对“冠军”和成功的理解也会有所改变。 “作为运动员走上领奖台的时候,我没想这么多。我觉得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后来经历的事情多了一些,发现其实 每个人的成功都伴随着很多因素。外界各方面的支持、帮助和理解,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功,缺一不可。” 这是一位体育界人士对“冠军”的理解。而此次活动的入选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王卓,则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 冠军,并不一定是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那一位。在我眼中,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平凡却又伟大的“冠军”。奋 斗在汶川地震救灾前线的绿军装,从4999米高空一跃而下的空降兵,将所有积蓄投入地震捐款箱的路过农民工,等等,他 们都是人生舞台上的英雄、冠军,他们赢得的不仅仅是尊重。 王卓把自己的采访对象锁定在了第一个到达汶川灾区的新华社记者。 韦慧晓也曾非常感慨地提起在西藏的特殊感受——在阿里望不到边的“无人区”,勘探队员们每时每刻都可能陷入绝 境,大片的荒漠让人感到无边的绝望。一路上同行的两位老勘探队员却一路欢歌笑语,他们还说,现在的工作条件比以前好多 了。 “我当时真的难以想象条件差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我们带去一些小零食,他们开心得不得了。在城市住得时间长了, 人甚至会忘了幸福的感觉,而在那里,一丝丝幸福和快乐,他们都能牢牢地抓住,乐观地生活,认真地工作。他们有时候会指 着地图上某一处特别自豪地对我说:‘你看,这里就是我勘测的。’” 王卓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如果一个人做的是自己热爱的事,倾尽全力把它做好,而且并不完全是为了名和利,他 就是冠军,他自己的冠军。 这个清秀的广东姑娘,如今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在西藏做地质勘察,选择这样一个冷僻而辛苦的专业,她最大的心愿是 “跟那些老勘探队员在一起,默默无闻地工作”。 有一个镜头,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忘记。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马拉松长跑赛上,有一名埃塞俄比亚选手跑在最后, 但是他依然坚持到了终点。他叫阿赫瓦里。他不是冠军,但他依然是一名快乐的胜利者。因为他让我们看到冠军之外,人的尊 严和快乐来自对信念的坚持。 冠军与平庸者的距离,或许就在于是否对目标保持着一如既往的信心与热情,是否能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 知名主持人杨澜在冠军论坛的另一系列活动“名家讲坛”中,给了“冠军”这样的解释:他们身上有一种不断超越极 限的勇气,也有接受现实、寻找快乐的能力。他们真正的快乐来源于爱,而只要一个人能够给予爱、得到爱、有感受爱的能力 ,那么他就能够得到这份爱和温暖,成为真正的冠军。 成功的“道”与“术” 在体育领域,李永波更有发言权,他认为运动员的成功之道是一定要专心。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本人素质很 重要,迎接挑战的能力也很重要,还要积极向上、努力奋斗,和教练配合好。关键是要能够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这样才可能成功。” 作为北大校长,许智宏每天接触年轻人,他给出的建议是:“要有理想有抱负,要善于学习,因为能力不是天生的。 我们还要培养自己的热情。我们要鼓励每个人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做到最好,激发潜能,不停地超越自己,这样做就可能成为 一个成功者。” “我一直坚信人生目标不一定高尚,但绝不能低俗;不一定要伟大,但绝对要有意义。”在众多宏大的愿景中,王卓 的这句话,显得格外真切和朴实。-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