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林毅夫:中国改革开放主要目标已经达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8日15:04   中国改革杂志
林毅夫:中国改革开放主要目标已经达到
林毅夫

  我今天想谈的题目是中国渐进改革的逻辑。我觉得在光华第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谈论中国改革30周年的评价与展望,这个会开得非常好,今天无论是在上面讲的人还是在下面听的人,都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收益者、见证者、参与者,也是推动者。我们知道改革开放在78年底刚刚开始的时候,原来我们并没有预想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因为小平同志当时提出的目标无非是20年翻两番,所谓20年翻两番,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起来,是7.2,当时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认为这样的7.2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绝大多数是农民的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这样的一个以渐进的摸着石头过河方式的改革,一提出来以后在第一个十年的时候已经取得非常巨大的成绩。因为从1979年到1990年那段时间,我们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达到9.9%。那段时间,前后12年,我们的经济已经翻了一番多的,而且对外贸易,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是达到15.4,12年的时间,我们对外贸易是增加了5.6倍,那段时间农民的增长速度年均的收入增长速度是达到9.9%,城市里面的增长速度达到5.9,城乡的差距是在缩小的。这样讲起来的话,这种渐进的双轨的改革方式,不仅让中国经济取得十多年的持续增长,对外也是越来越开放,而且城乡差距也是在缩小,可以讲说我们改革开放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都达到了。但是在那段时间里面,国际经济学界普遍不看好中国的改革。认为中国的改革,因为农村人口比较多,农民进了厂以后,收入可以提高,但是中国的本质问题,比如产权还没有私有化,市场是双轨制,经济体系当中还存在着根本的矛盾,因此认为中国的改革即使又开始前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但这很可能会出现大的经济危机,甚至是崩溃,等等这样的论调。那么这种看法,在国外是相当有市场的。当时比较好的改革方式是按照华盛顿共识所讲的舒克疗法,包括价格应该一次性地全部放开,推行市场化,对国有企业产权应该一次性地改革进行私有化。同时政府应该维持预算的预算数保持宏观的稳定,这是舒克疗法的三个主要内容。这种理论,我想或者是这种建议,从理论上来讲是非常完整的,因为我们知道,改革开放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市场经济,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在市场经济当中,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在价格配置上面的功能。而价格配置要有这个功能的话,资源配置的这种功能的话,价格当然必须由市场上面的这种供给跟需求的紧张来决定的,也就是价格必须完全自由化才能够达到资源配置的功能。同时价格信号要起到资源配置功能的玖,当然必须微观者必须有积极性,来追求在市场当中的利益,也就是说必须是由私有产权这样的企业微观的决策者才会真正地按照价格信号配置资源。价格信号要起作用的话,当然不能出现恶性的通货膨胀等等,因为要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价格信号配置的功能够会消失,所以政府应该维持预算的应验数,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那这样的休克疗法,可以讲是由当时非常著名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代表是(英文),认为东欧的改革虽然起点是晚的,经济开始的时候会有段时间的下滑,但是由于体制上面的完善,应该会很快地出现经济的高速增长,所以他们认为推行休克疗法的国家会有一个杰克克,开始下滑,之后增长,他们认为中国渐进双轨的改革必然会出现大灾难,应该会崩溃、停滞,但是我们知道,事实的发展并不是像理论的预期那么,因为东欧国家在推行休克疗法以后,首先出现恶性的通货膨胀,像俄国、乌克兰等等这些国家,通货膨胀率甚至达到百分之一千百分之一万,并且它在国内生产总值上面还出现了崩溃,长期的停滞,一直到最近,经济才开始恢复增长。当然了东欧的国家表现好一点,前苏联国家表现得更差一点。转型比较成功的国家,在东欧当中最好的应该讲是波兰,波兰大型的国有企业,迟迟是没有私有化,也就是没有真正地按照休克疗法所讲的三个内容来进行。另外在前苏联国家当中乌兹别克斯坦是表现最好的,但是乌兹别克斯坦同样对它的国有企业是没有私有化的。我国当时国际理论界的预期是中国经济要出现大的危机,但是我们在1990年以后,国民经济当中确实是向休克疗法当时的主张者那样认为的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们确实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国有企业它的效率一直没有提高,地区城乡的差距是在扩大的,金融是比较脆弱的,社会当中有很多腐败的现象,还有我们的社会发展有些相对滞后的,环境恶化的情形额是越来越严重,但是我们国内生产总值是以更速度在发展。78年年底到90年年底国内生产总值得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是9%,从90年一直到2007年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变成10.5,这段时间我们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5.4倍,外贸方面,人均增长速度从原来的15.4变成了90年18.8,这段时间对外贸易增加了18.8倍,为什么在90年代初的时候,国际经济学界有那么多的著名的经济学家对中国这种渐进的双轨的改革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但是理论的预期却跟事实的发展相违背。我想我们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作为经济学家,应该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反思的时刻。我们认为理论的功能是在解释现象并且是在预测现象,如果根据理论进行预测的现象跟我们的期望是不相符合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理论下的背景关系找到切入点对现象的发展进行干预,然后让它产生我们比较所预期的现象。

  从前面的中国的改革开放跟苏联东欧转型的比较当中,我们看到现有的理论在预测转型现象的时候,这个理论是苍白无力的,这种现象下我们就要问,为什么现有的理论在预测转型发展的时候跟具体的实际发生的方向有差异呢?同时我们必须利用这个时间来了解一下为什么这种渐进双轨的改革有相当长的时间里面理解界抱怀疑的态度。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现有的理论跟任何理论一样,都有一定的角色前提,现代经济学实际上从亚当斯密开始我个人的看法,它都有一个暗含的假定存在于市场当中的企业都有自身的能力,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应该说可以不用套任何外在的保护或补贴,就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在市场上获得大家可以接受的预期利润率,如果管理好,这个企业在竞争当中就能够赚钱。

  在这种状况下根据这种假设建立的理论体系,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看到一个企业在市场当中不赚钱的话,他得到的答案一定是管理有问题,可能是企业家的能力,要到商学院来学MBA,或者公司治理有问题以及市场的竞争不充分等等,当然这样的企业家看东欧以及苏联的改革当中他们当然就会从这个切入点看问题,但实际上我们要是仔细研究,在转型中的国家,实际上它有很多企业即使管理没有问题,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当中,即使管理没有问题,它也可能没有办法获得大家可以接受的预期利润率,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知道,不管是中国,还是苏联、东欧以及其它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他们普遍推行的都是希望在一个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去建立一些当时看起来非常先进的、资本非常密集的这种重工业的方向发展,但是这样一个资本密集、技术先进的重工产业,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主要是农业资本相当稀缺的要素比较起来的话,是不符合它的比较优势的。如果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话,在开放竞争的市场当中,这种想优先发展产业当中的企业,它是不能够跟国外既有比较优势的企业竞争的,它必然是要亏损的。既然必然亏损,没有企业补贴,那就不会有人投资。所以为什么在没有国家干预之下,在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不存在的原因。但是现在国家把它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必然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保护补贴还有优先发展产业当中的这些企业。大家这些保护补贴就包括对各种投入要素价格的扭曲,比如重工业需要很多资本,而且投资的时间非常长,但是对一个资金非常稀缺的发展中国家的话,如果按照市场来决定,利率非常高,他就没有办法投资建设周期很长的这么一个项目,因此就要人为地压低利率,而且关键的机器设备必须从外进口,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机器设备非常贵,就要人为扭曲它的汇率,人才、价格等等的扭曲,可以说也是有这样一个原因。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