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改革开放30年论坛专题 > 正文
作者:章挺权
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地位几乎与改革开放的政策同步,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后,中国改革也走到了“而立之年”。若从1894年国际奥委会筹备第一届奥运会向中国发出邀请,或者1932年我国第一位奥运选手刘长春到达第九届奥运会赛场来回忆,中华民族的奥运梦已过百年。在这百年巨变的神州历史中,从第一次夺得金牌到成为东道主,我们用变革的力量推动奥运之路的前行,圆了中国的奥林匹克梦想。
曲折的奥运之路
1984年7月29日,普拉多射击赛场的枪声给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带来了第一枚金牌,中国射手、27岁的许海峰赢得的这枚金牌成为中国奥运”零的突破”。同时新华社最先向全世界播发了这则消息。为此,日本共同社奥运会报道组负责人带领一位摄影记者特地到新华社办公室表示祝贺。这个“双料第一”,瞬间在国际体育界引起了轰动。
我记得当时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特地从国际奥委会总部驻地赶到射击场,亲自了主持发奖仪式,将金牌颁给许海峰。当时他激动地宣布:“中国获得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我为我能亲自把这块金牌授给中国运动员而感到荣幸。”后来听说,邓小平同志从电视中看到萨马兰奇将第一枚金牌挂到许海峰胸前时,非常兴奋。
中国体育界人士都深知,在奥运会金牌零突破的背后,在争取体育界合法权益的道路上,中国走得极为曲折。
1956年第16届奥运会时,国际奥委会某些负责人制造了“两个中国”,允许台湾参加奥运会。1958年8月,中国宣布与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同时退出十多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因为当时国际体育界有规定,凡是会员组织下属的运动员,都不能与非会员组织下属的运动员同场进行比赛,否则将会受到有关国际体育组织的处罚。自此中国体育一直处于远离国际赛场的状态。
1974年的伊朗德黑兰亚运会是我们首次参加亚洲规模的赛事。由于亚运会的组织管理工作是由亚洲体育委员会(现为亚奥理事会,中国于1973年9月18日加入 “亚洲运动会联合会”)负责,受国际体育组织影响较小。同时,我们与伊朗关系良好,并在亚洲体育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参加德黑兰亚运会已是顺理成章,更是亚洲所有国家的共同愿望。尽管个别国际单项组织在亚运会前威胁要处分与中国运动员一起比赛的别国运动员,但赛后,鉴于中国运动员的出色表现和中国在国际上愈来愈大的影响力,处罚之事只能不了了之。
其实,从1972年爱尔兰人基拉宁勋爵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主席后,国际奥委会中以他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积极要求重新考虑解决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代表权问题。1979年,国际奥委会提议采取通信投票,而非传统的当场记票方式,征取有关中国加入问题的意见。通信投票使得“美国意见”对于委员的控制力减弱,最终大多数委员同意接纳中国成为会员国,将原“中国台湾”变成了“中国台北地区”。
于是在1980年2月,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参加国际奥运会的正式比赛活动——第十三届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但由于那时我国的冬季项目并无优势,所以此次出征并未给世界体育界留下更多印象。本来,中国也打算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夏季奥运会,但是由于前苏联派兵侵略阿富汗,我国取消了原先的计划。第二年,何振梁成为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
此后的几年时间,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愈趋良好,参加1984年洛杉矶夏季奥运会在我们看来条件已经成熟。虽然中央尚未宣布参加决定,但从内部来讲,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也正是这样,四年后中国夏季项目运动员在洛杉矶赛场上的表现,轰动了全世界。
体育带世界跨越中国改革的“窗口”
1983年初,新华社总编室通知我作为国内新闻代表,应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的邀请去洛杉矶参观筹备工作。但是后来由于一些国际风波,一切与美国间的文化体育交流活动都要暂停,此行也被无限期搁置。但是,我们报道洛杉矶奥运会的准备工作并没有停止,其中包括填写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发给新华社为了报道奥运会对奥组委的各项需求的调查表。
7月,我从加拿大埃德蒙顿参加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回国后,总编室通知我开始筹备参加奥运会报道和组建新华社体育新闻编辑部的前期准备工作。报道奥运会,对于其他国家的通讯社和报纸来说,是轻车熟路,经验丰富。但新华社却是第一次,且没有一支能担当奥运会报道任务的记者编辑队伍。于是按照党组决定,我把分散于各编辑部的专职体育记者和编辑都集中起来组建新华社体育部,却依然只有十几个人,其中大部分人的外语水平还很差。同时组织招收大批懂英文、新闻写作又热爱体育的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加入。现在新华社体育部的业务骨干都是体育部成立初期选拔培养起来的。
那时,国际奥委会分给中国采访奥运会的文字记者名额不多,摄影记者更少。而由于新华社有向全国供稿的任务要求,作为国家社又要对外向国际通发报道,所以占了大多数名额。但中英文同时进行,报道任务很重。那时的新华社还是国际媒体中的一支新兵,除人手少、缺乏经验外,设备也和国际相差很远。当时西方新闻媒体已开始使用初级电脑写稿和通讯,而我们还是依靠手和笔写稿。但就在落后的情况下,新华社在第一天发送许海峰夺金的新闻时,就抢在了所有西方通讯社前面。
奥运会开幕后,除了每天处理稿件外,我还兼管新华社外事,接待所有到新华社办公室来的客人,包括外国新闻记者。因为中国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各国代表团和新闻单位都对中国抱以浓厚的兴趣。大多数国家、特别是要申办1992年冬夏季两届奥运会的城市,都邀请新华社记者去参加他们的市长工作早餐会。作为新华社的代表,我每天7点钟就要起床赶赴他们的驻地饭店,之后还要负责一天的外事联络或报道工作,通常再回到临时住所时,天已经微微亮了。
洛杉矶奥运会时,我们的夏季运动项目还不像现在这样强大,乒乓球和羽毛球尚未列入比赛,只有体操、跳水、射击、举重有机会冲金。但谁也没有想到,这届奥运会开幕后,中国选手一鸣惊人,勇夺首金,更在世界奥林匹克历史上增添了一抹夺目之色。
接下来的比赛,我们入账的金牌一块块增多,首次加入夏奥会比赛的中国最后竟以16金的成绩名列奖牌榜第四名。体操队的李宁更以三金一银一铜的成绩,成为国际体育界的新星,这在奥运举办期间也引起了很大轰动。美国很多女孩对李宁这个亚洲小伙子一见钟情,中国代表团收到了100多封写给李宁的求爱信。
由于中国选手的出色表现,引起了美国人的极大关注和兴趣。那时在美国,只要打开电视机,除了美国的运动员外,中国选手的镜头最多。当时我的一个美国朋友给我打电话感慨说,我每天都能看见电视里频繁播放中国又赢得金牌的消息。中国领导人曾陆续访美,但在普通美国人眼中,那只是政治家关注的事情。而中国体育代表团这次在洛杉矶奥运会的表现,却深深地刻印在美国民众心中,在全美国引起了轰动。
1984年的奥运会让国际体育界、国际奥委会、体育媒体和关心体育的各国人民,第一次看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正在走向振兴的中国。这之前虽然已经对外开放了近五年,但世界其他国家对此显少有直观感受。此次中国奥运会代表团引领世界的目光跨越了政治环境的边界,透过中国改革的“窗口”,无数的人在震惊后开始关注和议论中国的巨大变化。
同时,中国参加的这次奥运会是被苏联和东欧等19个国家联合抵制的,中国参加行动的本身,在美国民众中间就引发了亲近感。当中国代表团进入会场时,全场9万多名观众起立,热情欢呼。现任美国奥委会的主席彼得?尤伯罗斯,也就是当年洛杉矶奥组委主席回忆到,中国的参加改变了整个奥运会的面貌。
“中国拯救了洛杉矶奥运会。”这是美国《纽约时报》最近发表文章时引用尤伯罗斯当年说的话。尤伯罗斯最近在北京说:美国代表团必须参加北京2008奥运会。回望历史,任何抵制或不参加的行动都是不明智的,是错误的。
在洛杉矶奥运会进行的过程中,国际奥委会很多委员就不断向我询问,中国为什么能拿这么多金牌以及中国何时办奥运。在之后几年时间里,这都是我参加国际奥委会的全体委员会议中最常听到的问题。变化巨大的中国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和关注,那时国际体育和新闻界都希望中国举办一届奥运会,让各国都有机会到中国目睹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也第一次走进了国外除政治以外的其它人群。
但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尚在起步到全面展开的阶段,国家财政实力和人民消费水平等方面还有诸多考虑,中国政府一直没有宣布申办奥运的计划。
直到1990年7月3日,86岁高龄的小平同志第二次来到亚运村视察新建的亚运会场馆,站在附近的高架桥上,看到眼前宏伟的建筑群,满意地问伍绍祖和张百发:“你们办奥运会的决心下了没有,为什么不敢干这件事呢?建设了这样的体育设施,如果不办奥运会,就等于浪费了一半。”这时距北京亚运会开幕还有两个多月。小平同志这一问,使中央最后下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