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亚运会为奥运演习
经过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到1989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78年的4.67倍,人均GDP增长近4倍。经济实力大增的同时,中国迎来了第十一届北京亚洲运动会。而在准备之初,小平同志就明确地讲这次办亚运会主要是对中国奥运的宣传,为申办2000年奥运会打基础、做榜样,等国内条件齐备了就申办奥运。
而在国际上,这种观点已经广为流传。确定奥委会举办城市,一般都要提前六七年。1988年举办城市汉城(现韩国首尔)已经确定。申办1992年冬、夏两届奥运会的活动早已热火朝天,我们尚无准备。申办1996年奥运会,对中国来讲仍显得有些早。而且1996年还是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一百周年,国际舆论都倾向于在奥运的发源地希腊举行奥运会。国际体育界甚至更早就开始了“2000年奥运会在北京”的讨论。
1987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国际奥委会全体会议结束后,在萨马兰奇主席主持的宴会上,一批德国记者和我谈到了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可能性。虽然当时中央尚未表态,他们却斩钉截铁地说:“国际奥委会大多数委员都愿意北京举办2000年奥运会,所以德国的城市都不敢提出申办。我们德国记者也支持北京。”
1989年国庆后第一天上班,我被临时借调到北京亚运会组委会工作,职务是新闻部副部长兼主新闻中心主任,负责筹备建立主新闻中心和准备各种设施,为采访北京亚运会的国内外记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便利的采访条件。因为亚运会的筹备工作已进行了6年,大部分工作已经就绪。但当我听到有关部门负责人向我汇报筹备的情况时,立刻认识到这离记者们的需求还相差甚远,如必须在新闻中心和比赛场地安装电脑和查询终端、提供比赛电视实况转播信号、在新闻中心安装可以供电脑传输稿件带有电脑接线插孔的电话机等等。
由于小平同志明确提出1990年亚运会主要是为了申办2000年奥运会作预演和宣传,让采访亚运会的记者看到中国有能力举办奥运会。因此我们必须给记者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国内过去没有举办大型国际性赛事的经验,很多事情的解决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各参与部门的压力都很大。经过多次协调和配合,最后主新闻中心的采访设施要求完全得到了满足。
同时,北京亚运会是第一次在中国的土地上举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要来北京采访的中外记者达六、七千人。对外安全管理等很多第一次遇到的问题亟待解决。当时在国外新闻媒体采访的问题上存在两种不同倾向:严格管理或是开放。如果主管部门采取第一种,这对于报道赛事和宣传亚运会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后来经过国务院、中央有关各部门和组委会的负责人一起开会讨论,权衡利弊,最后还是一致认为第二种方式符合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
1990年10月,中国举办的第十一届北京亚洲运动会成功闭幕,得到了世界各国新闻媒体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向世界人民宣布中国人有能力举办世界性的盛会。闭幕时组委会和所有参加亚运会的工作人员热泪盈眶。许多国际体育界人士认为,亚运会的成功,为中国申请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这场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掀起了亿万人民心向奥运的热潮。申办奥运已在情理之中。
1991年2月26日,中国奥委会在人们大会堂举行全体委员会议,委员们一致通过了北京市申办第27奥运会的申请。3月8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布了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决定。1991年5月13日,北京200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委员会正式挂牌。
百年奥运的圆梦之旅
1993年,北京梦断蒙特卡洛的一幕让国人心中沉痛。中国在前三轮投票中,得票数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然而在随后的第四轮中,北京仅以两票之差输给悉尼,中国人民为奥运又等待了8年。而这也让一直支持北京申办的萨马兰奇感到遗憾。事实上,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萨马兰奇就一直关注着中国,“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几乎每一届都有长足进步,我很早就有过这样的念头,奥运会一定要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去举办。”
萨马兰奇在蒙特卡洛体育馆宣布投票结果后,许多支持北京的委员们读表示失望和遗憾。原国际足联主席、巴西委员阿维兰热是北京的坚定支持者之一。他一听到宣布,马上愤然离席而去。后来,国际奥委会多个委员和媒体界的朋友都对我说:“你们这次申办不能看作失败,你去查查过去申办奥运会的记录,第一次参加申办奥运会的城市得到那么高的票数是从来没有过的。”但不可否认,西方反华势力和反华舆论在蒙特卡洛会议期间的干扰和破坏,加上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还不完全了解,的确使少数原本支持中国、对中国友好的委员,临时改变了主意。就这样,我们与2000年奥运失之交臂。
但很多国际奥运会委员仍对中国充满好感,心向中国。中国的继续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历届奥运会上取得愈来愈好的成绩,都给国际体育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一直想来中国看一看,看看我们的改革开放到底怎么回事情,怎样的政策能让一个一穷二白的人口大国发生如此的巨变。蒙特卡洛投票后的五年时间里,萨马兰奇主席多次给中国领导人写信,并在与中国领导人的多次会见中,提出希望中国继续申办奥运会强烈愿望。
1998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了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2001年,中国申奥军团踏上莫斯科,继续中国奥运梦的征程。7月13日,北京以绝对性的胜利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经过八年的时间,国际社会已经看到了中国改革的成就,以及我们坚持开放的信心,所有不利中国的舆论在事实面前都无立锥之地。放下顾虑和疑惑后,国际奥委会委员绝大多数毫不犹豫地把票投向了中国。中国人终于圆了近百年的奥运之梦。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多次明确表示,奥运会是全人类的,不应受政治因素的干扰,体育归体育,政治归政治。
这次申办成功对国内的影响更为深远。体育,不同于政治经济交流,或者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制造,它是民众人人都可参加的活动。奥运会的特殊性同时还体现在,它与国家荣誉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为国争光的呼声和圆百年奥运的梦想,将全体中国人拧成了一股绳,而这强大的力量不是来源政府,正是我们的普通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