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洁篪揭幕中国驻美大使馆新馆(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30日03:36  人民网
杨洁篪揭幕中国驻美大使馆新馆(图)
  揭幕仪式前一周的清晨,中国驻美使馆新馆静静沐浴在晨光中。这一乳白色建筑群将成为最庞大的驻美外国使馆建筑。 早报特约记者 刘莉 现场图片

杨洁篪揭幕中国驻美大使馆新馆(图)
效果图。新建筑的总体设计灵感来源于当代对于古典中国建筑规划的理解

  早报特约记者 刘莉 发自华盛顿 早报记者 马毅达 发自上海

  美东时间29日清晨,杨洁篪的身影出现在华盛顿特区凡纳斯街南侧一组乳白色建筑群的前方。

  这里是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新馆。经过3年的施工,这座代表中国崭新国际形象的使馆昨天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与空间不足的旧馆相比,这一占地10760平方米的建筑群堪称“庞大”,刷新了美国国内规模最大的外国使馆的新纪录。

  正在美国访问的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出席典礼。近30年前,他曾在与此地相隔3英里的康涅狄格大道2300号见证历史——1979年3月1日,随着中美正式建交,设于“温莎旅馆”红砖小楼的中国驻美联络处升级为大使馆。当时,出席换牌仪式的杨洁篪只是中方的一名年轻翻译。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杨洁篪外交履历中的大部分在美国完成,并于2001年12月任中国驻美大使。

  “今年是美国大选年,今年底、明年初,我们还将迎来中美建交三十周年。”28日,在同美国国务卿赖斯的会晤中,杨洁篪历数今年中美的“大事”。他表示,“两国关系处在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与此同时,在太平洋彼端的北京,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馆也已进入揭幕倒计时。

  几乎不约而同,两栋新使馆建筑将改写中美两国首都的外交版图。“在观察两国之间互建的大使馆时,你可以了解很多两国间的关系。”美国著名外交建筑史学者简·罗福勒告诉早报记者。

  “第二使馆区”新地标

  从华盛顿地铁红线的VanNess-UDC站出来,大约10分钟的步行距离,凡纳斯街与国际中心的交界处,中国大使馆新馆的乳白色的建筑群便映入眼帘。这里传统上被称为“第二使馆区”。和有着“世界外交中心”之称的马萨诸塞大道相比,这里的环境少了些嘈杂,多了几分宁谧。

  凡纳斯街北侧,与大使馆隔街相望的是华盛顿特区大学,周围则是新加坡、以色列、孟加拉国、尼日利亚等国的驻美使馆。在这个高楼罕见的区域里,中国驻美大使馆新馆颇有地标建筑的风范。

  大使馆新馆由美国贝氏建筑事务所的贝建中和贝礼中设计,他们的父亲便是以改建巴黎卢浮宫闻名于世的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早报记者日前致电贝氏建筑事物所在纽约的办事处,贝氏兄弟表示要等正式开馆后才能接受媒体采访。

  新馆于2005年4月22日正式奠基,2006年4月26日结构封顶,加之后期的内部装修,前后经历3年多。这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在国外建设的规模和投资最大的使馆办公楼工程。

  这座堪称地标建筑的新使馆从开工伊始就开始引起美国各界瞩目。华盛顿智库CSIS(美国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的科特·坎贝尔今年5月在《美国利益》杂志上撰文,将新使馆描述为“钢铁骨架水泥构造的‘要塞’”。对此,简·罗福勒不能苟同。“我见过它在施工时的样子,我觉得它会成为美国外交景色中让人眼前一亮的建筑。”这位因《外交建筑史:建设美国的大使馆》一书扬名美国建筑界的教授告诉早报记者。

  早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建筑群由一道黑色半开放式栅栏围起,因此少了几分森严气氛。事实上,大多数路人此前并不知道这里就是中国大使馆所在地。“在他们眼里,这儿就是华盛顿街景的一部分。”罗福勒说。

  杨洁篪在美国演讲阐述新世纪中美关系(全文)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驻美使馆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