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记者 刘 静
红、黄、蓝,是世间一切绚烂缤纷的起源,三者或深或浅的融合和交叉,晕染成了瑰丽壮阔的图景。
绿色、科技与人文,则是一组构成北京奥运的三原色,它们共同调和出奥运的色彩,绿色般亲切友好的环境,承载着 国内顶尖的科技水平,注定焕发出独特的人文中国光彩。
2001年7月13日,当萨马兰奇说出“北京”两字后,我们欢呼雀跃,而在之后的7年里,我们也一直在万众瞩 目中努力,让古老的城市在奥运火炬的照耀下散发出更为美丽的生命力。
筑梦2008,今天,正是我们庄严交出答卷的一刻。
北京是我们共同的“花园”
圆圆的脸庞,乌黑的眼眸,17岁的北京女孩叶璐长得很“福娃”。虽然年纪尚小,她却已经拥有了两次参与奥运火 炬传递的经历,一次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站的传递,一次就是今年的北京奥运会,而她两次入选火炬手的原因,都是 因为“环保”。
叶璐是个地道的“老北京”,从长安街到王府井,从豆汁到烤鸭,她都了如指掌,当然对于北京每年春季都会来几场 的“沙尘暴”,叶璐也一点都不陌生,“漫天的黄沙吹得人不敢睁眼,戴着眼镜、捂着口罩、裹着纱巾,也会被沙子呛得不轻 。”
叶璐说自己的环保意识就是在一场沙尘暴中觉醒的。“我从2000年开始参加环保活动,那时北京春天的风沙很大 ,妈妈骑着自行车载我上下学,可是沙尘一起,什么都看不清,满头满脸的沙土,那年我10岁,就有了个很简单的想法:别 让这种情况再出现。”那年的5月1日,年仅10岁的叶璐在妈妈的陪伴下,参加了内蒙古包头市恩格贝沙漠植树活动。叶璐 和妈妈自费购买了15棵树苗,将绿色的希望植在了沙漠中。
当叶璐把15棵树苗种在内蒙古的恩格尔贝沙漠里的时候,她也把绿色的希望之种植入了自己的心中。
2008年7月13日,申奥成功7周年纪念日,叶璐和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主设计师胡洁、北京焦化厂厂长张 希文、首钢环保处处长穆怀明一同成为北京国际新闻中心“绿色北京迎奥运”的发布会主角,叶璐说:“我希望能把绿色环保 的理念点燃,像传递火炬一样,将它传递给每一个热爱环境的人。”
7年来,他们的经历和感受成为普通市民参与环保的真实写照。环保是一种生活态度,显然,它已在北京践行绿色奥 运的7年间,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2004年6月份,北京大兴区瀛海镇村民周锁成的家里聚集了四百多只燕子。对于这些“不速之客”,周锁成却像 见到了老邻居一般高兴:“这些燕子每年春天都会飞到我家做窝,燕子在家门口筑巢,这可是吉兆啊!”然而,由于城区适合 雨燕做窝的老房子相继拆迁,像周锁成这样有福气的人已越来越少。
雨燕就是楼燕,正式名字叫北京雨燕,福娃里妮妮的形象就脱胎于此,它是惟一加注北京地名命名的鸟类。每年3月 底,雨燕飞临北京,栖息在颐和园、雍和宫、前门、天坛、历代帝王庙等建筑物上,也栖息在寻常百姓家的屋檐下,是京城里 一道独特的风景。
然而,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让雨燕慢慢失去了住处。那些随处可见的玻璃幕墙让雨燕不但无处落脚,还会经常误撞受 伤。据统计,目前只幸存着不到3000只北京雨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景难道将不复存在?
7月1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终于向世界揭开了自己神秘的面纱,而在这个公园里,就建造有一座高约20米左右的 雨燕塔,为雨燕提供天然的筑巢地点。
当然,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园林的意义不只是修建了一座雨燕塔,有新闻发言人表示:有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人们 便会打消一切疑虑,相信北京正在兑现举办“绿色奥运”的承诺。
漫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仿佛置身于山水画卷中。细水潺潺,蝉鸣声声,绿树成荫,湖水如镜,南方园林的秀气幽雅 与北方山水的磅礴大气和谐相融。
森林公园总面积680公顷,比颐和园与圆明园面积之和还大,为南北两园。南园为生态森林公园,以大型自然山水 景观的构建为主;北园为自然野趣密林,将成为乡土植物种源库,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功能为主。
这个拥有100余种乔木、80余种灌木和100余种地被植物的公园,按照生物多样性组成自然的森林系统。奥林 匹克森林公园新闻发言人汤彤预言,森林公园将成为改善北京城市环境与气候的绿色屏障,年可产氧5400吨,吸收二氧化 碳7200吨,树木滞尘4900吨,成为真正的“北京绿肺”。
除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北京奥运会还在建筑上运用了绿色理念。
占地66公顷的奥运村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南部拔地而起,它将在奥运期间为来自全世界的运动员及官员提供居住 、生活、训练、休闲和娱乐等需求。众所周之,奥运村是高耗能住宅,但奥组委却让北京的奥运村成为了“节能村”。
奥运村的再生水热泵冷热源系统采用热交换的方式,从清河污水处理厂排入河道的再生水中提取温度能量,然后注入 河道,不改变水质,不消耗水量,从而使水中蕴含的能量被循环利用。利用这项技术,奥运村冬季采暖从再生水中提取的能量 折合标煤约3000吨,占奥运村采暖总能耗的82%,折合天然气约225万立方米,比燃煤采暖可就地减排二氧化碳72 00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123吨,一氧化碳4吨,粉尘33吨。
奥运村的太阳能集热管安装在屋顶花园,成为花架构件的组成部分,与屋顶花园浑然一体。这套总面积6000平方 米的太阳能热水系统,能为17200名运动员提供洗浴热水,其工程规模和技术先进程度超过历届奥运会,可每年节电约5 00万千瓦时。
在奥运村主餐厅的侧面有一个300平方米的区域,这里是一个餐厨垃圾分类处理设备及应用展示的窗口。在这个临 时的垃圾微生物菌处理站中,餐厨垃圾经过微生物菌处理后,形成有机肥料和饲料,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奥运村都昭示着北京正在拥有一个“绿肺”,但显然北京的雄心壮志是希望全身的器官都是绿色 的。
7月初,50辆绿色奥运电动公交车驶上了北京街头,绘上祥云图案的电动公交车与普通客车几乎没区别,但它使用 的是锂电池动力源,无需排放任何气体,所以搜遍全身都看不到一根排气管。电动公交车的车速可以达到80公里以上,每天 更换2-3次电池,就可以保证24小时不间断运行。
“这套新系统为确保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理念的实现做了贡献。看到申奥成功后北京的表现,又看到今天的环保公交 车,我觉得非常满意!”来自日本读卖新闻的记者松本浩行在亲身体验过电动公交车后高兴地说。从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 会成功时,他就知道了北京要举办一届绿色奥运会的理念,并一直关注这一承诺的实现过程。
北京一直都在践行着绿色的承诺,它将会真正成为我们共同的“花园”。
将不可能
变为可能
2008年5月8日9时9分,女登山队员吉吉手中的“祥云”火炬被点燃了,站在白雪皑皑的珠穆朗玛峰之巅,她 流下了热泪,默默向已经逝去的丈夫仁那祷告:“长眠于雪山的你一定会支持我与圣火一起上珠峰,现在你看到了吗?我成功 了。”
来自西藏的吉吉从小就热爱登山运动,和丈夫仁那也由于登山而相识相爱,他们是一对名副其实的“雪山情侣”。然 而在3年前,丈夫仁那在攀登世界第十一高峰—海拔8068米的迦舒布鲁姆Ⅰ峰的路途中不幸遇难,留下了她和年幼的女儿 。
在经历了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后,藏族姑娘吉吉很快振作起来,带着梦想踏上了新的攀登征程,以此继续丈夫的事业 。吉吉说,她曾在丈夫仁那的墓前许下诺言,要在珠峰火炬传递过程中登顶,实现自己和丈夫共同的心愿。
而现在,吉吉做到了,她将悲痛化为力量,将不可能化为了可能。
这的确是一次挑战极限、意义非凡的登顶,除了吉吉、王勇峰、尼玛次仁、黄春贵、次仁旺姆这些光鲜的人名外,它 的背后则凝聚了中国科技的巨大智慧与力量。
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18米/秒的狂风,在这种环境下点燃和燃烧奥运火种,世界上还没有先例。中国航天科工 集团火炬研发部副总指挥高炳欣分析道:“奥运火炬登顶珠峰,首先必须克服低温、低压、大风等特殊气候条件,还要充分考 虑到登山队员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可能遭遇到的各种困难,所以火种灯和火炬必须做到耐燃、轻巧、操作简便。”
经过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攻关,珠峰火种灯终于呈现在了世人眼前。一个通体包裹着银色金属外壳的圆柱体,表面是 红色云纹和北京奥运会会徽图案。火种的维护非常方便,旋开珠峰火种灯的顶盖,就可以把碳柱投进去,其续燃时间是8小时 。也就是说,携带珠峰火种灯的登山队员每8小时添加一次燃料就可以了。其他时间,把灯随便放在什么地方,哪怕是零下几 十摄氏度的露天里,火种都不会熄灭。
而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则更希望能和登山队员一起分享火炬登顶珠峰那刻的激动。看过电视画面的观众一定对 这次转播中清晰的电视画面、即时的照片传送、稳定的网络覆盖印象深刻。
联想集团和中国电信特地在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指挥中心,设立适合在珠峰低压低温条件下工作的电脑设备,搭 建网吧,提供网络服务,并且专门研发了能够在珠峰顶上实现即拍即传的小型手持电脑。队员们在8000多米的珠峰峰顶举 起圣火的照片,仅仅在数分钟之后,就已经在中国官方通讯社的网站上出现。搜狐公司则派出团队,在珠峰大本营搭建历史上 海拔最高的网络现场报道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向全球网民报道。
这是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全新诠释,这是中国人庄重兑现7年前向世界许下的承诺。中国自身的科技变化,大多 是日复一日、日积月累地发生,而火炬登顶珠峰则是一个最好的展示平台。
有人说,在北京奥运的三大理念中,科技是最重要的基石,因为只有拥有了尖端的技术,才能把梦想变成美好的现实 。
当年最初公布“鸟巢”和“水立方”的设计方案时,大家都不敢相信,如此抽象独特的建筑,真的能被造出来?然而 现在,它们就屹立在我们面前。
这注定是一群改变城市地平线的建筑,北京的中轴线上,穿越二环、三环、四环,气势雄浑的“鸟巢”与“水立方” 呈现在世人面前,纯钢结构的“鸟巢”与通体覆膜的“水立方”一圆一方,一刚一柔,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也注定是一群改变城市发展道路的建筑。从铲下第一锹土开始,“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就深深 植入众多场馆的建设轨迹之中。6月28日,国家体育场“鸟巢”宣布竣工,标志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办及协办城市所 有37个比赛场馆已全部就绪,静候四海健儿上演激情洋溢的大戏。
“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没有软件……只有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来解决。”“鸟巢”工程总 承包部总经理谭晓春这样说道。
“鸟巢”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制造。在“鸟巢”受力最大的6个部位,使用了一种叫做Q460的高强钢材。这种钢材 在国内建筑钢结构中是首次使用,焊接技术处于空白。经100多项次试验后,工程技术人员梳理出上万个数据,最终攻克了 Q460钢焊接的技术难题。中国自主创新的Q460钢材撑起了“鸟巢”的钢筋铁骨,成为“我国建筑钢结构发展的里程碑 ”。
更让人惊喜的是,鸟巢不仅拥有刚强的外表,更有一颗细致的内心。
鸟巢的外观之所以独创为一个没有完全密封的鸟巢状,就是考虑既能使观众享受自然流通的空气和光线,又尽量减少 人工的机械通风和人工光源带来的能源消耗。
在足球场地的下面是312口地源热泵系统井。它通过地埋换热管,冬季吸收土壤中蕴含的热量为鸟巢供热;夏季则 吸收土壤中存贮的冷量向鸟巢供冷。
为了避免普通椭圆形看台造成两边观众距离场地太远的弊病,鸟巢的看台轮廓线呈现均匀而连续的环形,像个边缘高 低起伏的“碗”。在观赛视线比较好的场地东西两侧安排较多的座椅,在南北两侧安排座椅较少,这样一来就制造出“人人平 等”的最佳观赏效果。根据测算,无论观众坐在鸟巢看台的哪个位置,和比赛场地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
而另一个建筑物水立方则把水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泳池水、生活水还有雨水都进行综合利用,全年收集雨水1万吨 、洗浴废水7万吨,游泳池用水6万吨。建筑物所需的绿化、冷却塔补水、护城河补水、冲厕、冲洗地面等用水全部通过废水 回用解决,每年减少废水排放量14万吨。
就像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赵志雄所说:“我们的目标就是把‘水立方’建成一个最节水的游泳馆。”
科技是支柱,是核心,是基础。用科技振兴奥运的同时,科技更应该在这个面临产业转型的时刻振兴国家的前途,举 办一届高科技含量的体育盛会,更应该由此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寻找到另一颗“中国芯”。
“和谐”的灵魂
当初建筑设计师汤朔宁得知自己的规划方案因为几颗树而要整体更改的时候,多少还是有点不乐意的。
在北京大学逸夫一楼南与露天游泳池中间、汽车库的西边,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院,门口—尊新刻的老子汉白玉石雕 立像,南侧围有六株种类各异、姿态俱佳的挂牌保护古树,小院向西开的大门上挂着两块牌子,左边一块上书“治贝子园”, 右边的一块上书“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这就是北大校园里著名的治贝子园遗址。
治贝子园是清朝载治的别业,它位于北京奥运会乒乓球馆—北京大学体育馆最初的规划区内,汤朔宁原本的计划很简 单,只要将这座小院子整体平移到一处更开阔的地方去就可以了。
可是经过一番调查,北大的师生却惊奇地发现,原来这座小院竟是200年前一座规模巨大的清朝园林仅存的一部分 。而小院外的6棵古树就是当时的遗物,其中最古老的一棵白皮松超过200岁。
师生们立即将这一发现上报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经过调查后认可了这一结果,专门下发了对这一区域进行文 物保护的决定。这样一来,设计师就必须重新进行场馆设计。
于是,为了避开6棵古树的根,体育馆的地下室部分向南平移了3米,为了防止古树根部的水分流失,施工时建筑师 特别在古树和建筑之间的地下修建了防水隔层。随着施工进展,为了防止有建筑材料从高空落下砸到古树,在古树靠近场馆的 一侧还建起了防护硬顶。“为了6棵古树,我们不得不将场馆设计整体修改,很多地下管路不得不重新对接,预算也增加了不 少,北大体育馆已经成了奥运场馆中施工难度较大的一个。”建筑设计师汤朔宁表示。
增加了财力物力,但最终的结果却令人惊喜。重新设计过的场馆与西部治贝子园、古树以及新建院落形成了连续的景 观,这就像一个古代人和现代人的握手,一种穿越时空的历史与现代的交汇,所有人都将看到,在中国最古老的大学中,新建 的奥运场馆和200年前的人文古迹和谐地站在了一起。
奥运会将给北京留下的最大财富是什么?展示民族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认为, 对于北京奥运来说,人文奥运要展示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突出北京奥运会的特色,这可以概括为“世界给我16天 ,我给世界5000年”。
而在对人文奥运内涵的发掘上,冯惠玲认为“和谐”就是人文奥运的灵魂,和谐是奥林匹克与中华文明的最佳结合点 。“当前世界文化领域有两种现象值得注意,一是冲突,二是多元化的丧失。”冯惠玲说,“现在几乎全世界穿同样品牌的衣 服,开一样的车,喝同样的饮料,都是发达国家的大品牌。一个留给未来更美好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文化多样性的世界。 ”
以和谐为统领,人文奥运正在进行着四项工程: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文化建设推进工程,城市景观营造工程,社会志 愿者培训工程。而其中手笔最大的就是北京市斥资10亿的文物保护计划。
从2003年到现在,北京市政府每年投入1.2亿元人民币用于城市的文物保护,资金投入以及覆盖面都是建国以 来最大的一次,修缮包含的文物范围很广,作为明清北京城象征的故宫,首先开始动工,其后,北京又对颐和园佛香阁、十三 陵、北海、国子监等文物古迹,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
2007年初,北京市建委、北京市规划委、北京市文物局联合出台了《北京旧城房屋修缮与保护技术导则》,旨在 开展以北京胡同和四合院为重点的修缮工程。
朱漆大门、高墙深院、飞檐画栋、青砖铺地、廊柱曲和……胡同和四合院无疑是老北京的象征。“胡同就是北京的血 液,而一座座四合院就是北京的细胞。”上了年纪的老北京人总是这样形容。
然而十几年来,北京旧城的四合院在大幅度减少,道路拓宽、旧城内的机关扩建,都在不断蚕食着它们。一位专家的 分析十分精辟:“商人希望把四合院拆掉,而文化人则希望把四合院保存下来。”这句话也一语道出了四合院保护面临的最大 矛盾,来自于我们的思想,更来自于发展中的社会环境。
对于历史和现代的冲突,“水立方”的设计者约翰·贝尔蒙则并不觉得是个问题。他现在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骑着 自行车、拿着照相机在老胡同里面转,拍拍那些漂亮的雕梁画栋,拍拍乘凉扇扇子的北京大妈,享受片刻世外桃源般的宁静。 “那种穿行在胡同里面的感觉正好。我发现了两个北京,一个是现代的、飞速发展的北京;一个是古老的、宁静的北京。两种 风格的建筑和两种迥然不同的生活都让我迷恋。”
在这个外国人眼里,他已经看到了北京“和谐”的一面,并且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而不是冲突。那么经过了几十年 的高速经济发展,北京人似乎也领悟到了北京城市建设和谐的未来。
今年7月初,北京市评选出了598户奥运人家,百年历史的雕花卧龙塌,长辈才能坐的太师椅,木架上铜质的脸盆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海外观众和游客住宿又多了一种选择,在四合院里体会最地道的北京味道。
荆继昌一家是北京市评选出的598户“奥运人家”之一,参加接待奥运宾客。他家的四合院在什刹海大金丝胡同里 ,古时这里是皇亲国戚的居住地。
住在这里的法国《20分钟报》的记者戴巧莉用流利的中文说:“他们很会讲中国的传统和历史,北京人又特别热情 好客,住在这里真舒服。”
戴巧莉带着妈妈和11个月大的儿子一起来到北京,打算报道奥运会,在这里已经住了快一个月了。在她的眼里,四 合院和“鸟巢”同样具有吸引力。
传统与现代的“和谐”让北京的城市充满了魅力,而北京人“和谐”迎客的方式,更让外国人对北京产生了眷恋与感 情。
所有的北京人似乎都在努力练习英语,而且无论你来自何方,无论你有什么困难,北京人都会以礼相待,让你体会到 5000年礼仪之邦的深厚人文底蕴。
来自巴西的费尔南德斯笑着说:“中国人热情、大方、好客,而且越发开放,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总是试图和我们 交流。走在大街上,经常会有人朝我们点头致意,‘你好’、‘谢谢’、‘对不起’等词语更是被北京人挂在嘴边,10多天 的生活让我也学会了用中文讲这些客气话。”
用独有的“和谐”方式,我们也许就能够相信,北京奥运必定会成为传播现代奥林匹克思想,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 化,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加深各国人民之间了解与友谊的一场全世界人民的盛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