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奥运:民族前行百年脚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6日01:40  南方日报
北京奥运:民族前行百年脚步
南方日报版面

  还有2天,“咱们的奥运”就要盛大开幕,在点燃激情的前夜,我们有理由再次重温中国自己的百年奥运情,此时此刻,回望历史的同时或许也能带来启示——

  1908年,当时的《天津青年》在一篇题为《竞技运动》的文章中向国人发问:

  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在100米预赛之后即遭淘汰的刘长春,后来在日记里写道:“看到别人的国旗升起,让我落下了眼泪。中国旗,何时能在奥林匹克赛场上飘扬?”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诞生了中国第一位奥运会冠军——27岁的射手许海峰。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急匆匆从国际奥委会总部驻地赶到射击场,亲自主持了发奖仪式。当从电视中看到萨马兰奇将金牌挂到许海峰胸前时,“小平同志非常兴奋”。

  1993年9月23日,摩纳哥的蒙特卡洛,45对43,“两票之差北京输给了悉尼”。那一晚,举国为之沮丧悲愤。

  7年奥路,从失败到成功,从痛苦的泪到幸福的泪,一个逐渐理性的民族昂首走来。显然,一个输不起的民族称不上是一个成熟的民族。

  沿历史长河溯流而上,我们发现,中国的奥林匹克之梦叠加着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几乎和着改革开放的节拍,同频共振。

  100多万盆花卉打造的奥运主题花坛被精心布置在天安门广场,用花数量创下这个世界城市最大广场之最。

  一切都在昭示着,北京正敞开她的怀抱,笑迎四海宾朋。在北京的每条街道,每座公园,甚至这个城市的房子、汽车之上都挂满了飘扬的红色旗帜,北京俨然一座“红旗下的城市”。这是奥运前夜的中国。

  奥林匹克理想在2008年的仲夏与一个创造了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东方古国紧紧相拥,“把奥林匹克理念带给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是奥运史上最让人兴奋的事。”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如是说。

  站在这一历史时刻,穿越历史隧道,镜头闪回,一个古老民族追逐现代奥林匹克之梦的记忆在粗线条的百年历史长河中,被清晰地标注。我们发现,这个百年梦想,是那么强烈地烛照着这个民族前行的脚步。

  从百年中国奥运梦的诞生地“天津卫”到第29届奥运会主办地北京,距离不过100多公里,搭乘现代交通工具最快只需半小时便可抵达,但中国走完这趟奥运旅程,却用了整整一百年。

  前传:古老中国的奥运故事

  公元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发生在这一年的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历史末梢在百年之后,却仍然被人们屡屡提及。

  这一年的8月,时任南开学校校长的张伯苓赴美参加世界第四次渔业大会,会后顺路到欧洲考察教育。当时,适逢英国伦敦举行第四届奥运会,张伯苓光临了这次盛会。张伯苓成为亲见奥运会的中国第一人。

  历史的巧合,往往有其必然的铺陈。由张伯苓创办的南开大学与渤海之滨的天津卫气脉相连,以至于世人皆知,“知中国者必知天津,知天津者必知南开。”这位南开学校的缔造者,著名的教育家,在他存在的那个风雨年代,喊出了“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这样的智慧声音。并凭借他的声望以及在南开的实践,把体育种子播撒。

  当这些与来自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理念产生共鸣时,中国人最初的奥运梦便孕育而出。而张伯苓几乎与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顾拜旦是同代人,两位智者都希望通过教育和体育的结合实践,从而实现“体育救国”的梦想。

  历史并没有忘记张伯苓。2008年年初,一本记录张伯苓与奥林匹克故事的书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把“中国奥运先驱”的荣誉给了张伯苓,还贴在了这本书的封面。这本书英文版的名字更是被译为《中国奥运第一人的故事》。专家一致认定张伯苓为“我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最早倡导者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最早传播人”。

  这位眼光深邃的教育家,在他身前身体力行推进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开展。历史为我们记录了这位教育家的脚步。他最早发起创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31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为团体会成员,标志着中国成为国际奥委会大家庭的一员。1945年,张伯苓还参与发起中国举办奥运会。

  天津与奥运的百年渊源,并不止于张伯苓一个人的故事。同样是在一百年前的1908年,当时的《天津青年》在一篇题为《竞技运动》的文章中向国人发问: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这“三问”在它出现的那个年代,称得上是眼光卓远。这焦灼的“三问”从来没有停止过拷问、提醒着这个民族的仁人志士,为奥运梦想奋斗不息。

  真正的回答在24年之后,有人站出来回答了“第一问”。1932年,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赛场上,出现了一位穿着白背心、黑裤叉的中国人,一个人显得形单影只,看上去更像是武侠里的“孤胆英雄”。他,就是短跑运动员刘长春。在100米预赛之后即遭淘汰的刘长春,后来在日记里写道:“看到别人的国旗升起,让我落下了眼泪。中国旗,何时能在奥林匹克赛场上飘扬?”

  几十年后,刘长春63岁的小儿子刘鸿图,成了奥运火炬传递沈阳站的首棒火炬手。他接过“祥云”,先亲吻了一下,然后把火炬端到心的位置,低头沉默了一会儿,接着把火炬高高举起。刘鸿图试图用这样的表达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