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律师父子的别样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7日09:33  《法律与生活》杂志

  本刊记者/赵晓秋

  “我觉得王才亮也不是特别牛。”

  “听他的!王令年轻,更冲动点。”

  王才亮是著名拆迁法专家,北京才良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律师、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委员、行政法专 业委员会执行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觉得王才亮不是很“牛”的王令是北京才良律师事务所的一名普通律师。其实很少人知道王令除了是王才亮的同事外 还是他的儿子。表面上这对父子律师“互不佩服”,但熟知他们的人或许能从“儿子被打,父亲写遗嘱”、“父亲被告,儿子 当代理”的几个“突发事件”中体会他们父子的相知、相惜。

  大不同的律师路

  王才亮和王令虽然都是从事拆迁业务的律师,但他们却有着不同的律师之路。

  1988年,34岁的王才亮开始了人生的第一大转折。那时,王才亮在江西景德镇市一家国有企业担任企业管理科 长。因为企业发展对法律的需要,“干得不错”的王才亮被企业派到北京学习法律。这次培训让王才亮发现“法律很对自己的 胃口”,于是他放弃了做企业领导的光明前途和丰厚待遇,决心“下海”当律师。1989年年初,王才亮办好全部调动手续 ,开始了他的律师执业生涯。

  “我的路没有走错。”回味起自己20年前的选择,已过知天命年纪的王才亮感叹命运会在一念之间拐个弯,有时会 画出一幅完全想不到的图画。

  成为专职律师后,王才亮埋头办案,刻苦学习,很快从一名新兵成为律师事务所的业务骨干。并在4年后被提拔为景 德镇市第二律师事务所的副主任。可以说,此时的王才亮在旁人眼里已经属于“功成名就”了。但王才亮并没有安于现状,在 发达地区合伙制律师事务所雨后春笋般出现后,1995年,王才亮开始寻找机会酝酿改制,经过多方努力,江西才亮律师事 务所挂牌成立。

  2002年,江西才亮律师事务所派出3名律师赴京,组成了北京分所。2004年,王才亮“举家北迁”成立北京 市才良律师事务所。在很短的时间里,王才亮带领的团队就在北京众多的律师和律所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支以征地与拆迁法律 服务为主导业务的专业律师事务所。2005年,王才亮还被全国律师协会评为“为律师行业管理工作做出无私奉献”的先进 个人。

  从1989年“下海”当律师以来,王才亮用20的时间完成了自己律师生涯的完美“三级跳”。

  不同于王才亮的主动选择,王令的律师之路似乎很“被迫”。用他自己的话形容就是“稀里糊涂”。

  小时候的王令总是感到父亲非常忙碌,要经常出差,无法陪伴他。而父亲的这种变化是当他成为律师之后出现的。对 此,王令非常厌恶律师职业。

  在王令考大学时,王才亮想让他学习法律,但文科很好的王令坚决地填报了工科。在学了几年的工业外贸后,王令只 身跑到深圳打工,“每个月几百元的收入仅够吃饭”。1年多后,“长大了”的王令觉得需要调整自己的人生了,因为“在深 圳打工期间遇到了很多无法解决的法律问题”。

  其实,如今的王令明白在他排斥律师的同时也接受着父亲带给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时候家里都是法律书籍和杂 志。我没事的时候就翻那些书打发时间,从书里我知道了张思之,知道了控辩审,知道了律师对法治社会意味着什么。”发现 律师是“痛并快乐着”的王令开始“回炉”读书,在武汉大学研修法律。

  叩响法律之门后,王令来到父亲王才亮身边开始了同样的律师生涯。

  当父亲的代理人

  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办案的过程中,乃至在一般朋友的交往中,王令从未表露自己与王才亮律师的亲属关系。 “ 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王才亮律师从不会因为我们一起共事,对我有什么特别的照顾。”王才亮律师是王令在家以外对父 亲的称呼。

  虽然王令从未在任何场合夸赞过他的父亲王才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父子之间的生疏。

  2006年年初,身为法律职业人的王才亮收到了武汉市江汉区法院的传票:当地的拆迁公司将王才亮告上了法庭, 理由是他所著的《房屋拆迁纠纷焦点释疑》和《拆迁管理与纠纷处理操作指南》两本书中涉指该公司有非法拆迁活动。

  没有过多的考虑,在父亲王才亮接到诉状后,王令做起了父亲的代理人,“有维护父亲名誉的成分,也有维护一个同 事和律所名誉的成分”。

  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王令和王才亮从武汉江汉区人民法院开始应诉,到武汉中院,到湖北省高院,来来回回多 少次他已经不记得了。一次次胜诉判决拿到手,其中的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

  王令记得,当时因为和父亲之间不同的法律观点,两人还吵了一架。对此,他觉得特别委屈:“本来就是你的事情, 你还冲我发脾气。”

  对于儿子的委屈,王才亮说他知道王令是怕败诉对父亲名誉产生影响。但王才亮想的是利用这次法庭辩论的机会,让 人们关心那些被违法拆迁失去家园的受害人,同时宣传自己的法治理念,“把法庭当课堂”。

  儿子被打与父亲的遗嘱

  2006年似乎是王才亮和王令父子的多事之秋。就在父亲被状告后的3月28日,王令在天津代理李开娟等11人 起诉天津市南开区建委违法拆迁公告一案,到南开区法院立案时,因对被诉行为是否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这决定了案件是否属 于法院受理范围)有争议,他被该院行政庭庭长辱骂和殴打。

  如今回忆起被打事件,王令很轻松,甚至有些调侃。但是,没有人知道,当年的那件事曾经让王令一度欲放弃律师职 业。

  王令记得被法官打后的某一天,呆坐在律所的他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你是王令同志吗,我是张思之。”在最灰 暗的时刻,接到自己最崇拜的张思之的电话,这让王令非常振奋。“他说,王令,你做得很好,我支持你。”通过交流,王令 知道张思之前辈是问了很多人,才打听到他的电话。

  王令说自己不喜欢和家人说太多自己工作上的事情。当时被打后,父亲王才亮也没有给他太多帮助。其实王令不知道 ,当王才亮看到报纸刊登的王令的“我回头再想,他可以打我,但请不要当众打我,请不要在法院打我,请不要在我履行职责 时打我。他这么做,让我感觉打的不仅仅是我,打的是法律,是律师这个职业。这恰恰是我不能接受的”这段话时,这位硬汉 父亲流泪了。

  王才亮说作为父亲,他一直保持克制,希望通过律协交涉讨个说法。然而,在随后的日子里,王才亮感受到了前所未 有的压力,每天接到若干的恐吓电话。

  王才亮愤怒地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遗嘱:我是王才亮,也是才良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这种话威胁不了我。人生 一世,草木一秋。无论是伟人还是平民,生命都是有限的。我能在有限的生命里为国为民尽力,为社会公平与正义尽力,此生 足矣……

  像与不像的

  人们总喜欢用像与不像来评价一对父子。在王才亮与王令身上,关于像与不像,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有些很熟 悉的朋友会说他们一点都不像。但有的时候,他们一出去,不用任何暗示,对方会一眼就发现他们是父子。

  熟悉王才亮的朋友都惊叹地发现这位54岁的男人身上似乎永远精力充沛。作为国内知名的拆迁法专家,多年来,王 才亮办理的案件已是经历了逾千场。除此之外,他还潜心从事法学研究,多次参加国家立法,出版有《产品质量法案例评析与 实务》、《最新公司法实务大全》、《购房陷阱防范法律实务》等25本法学著作。

  “他比我勤奋,从一个皮匠的儿子到今天绝不是偶然的。因为写书,每晚看他熬夜至凌晨3点。”但王令并不完全认 同父亲的勤奋,“人应该勤奋,但也要顾及家庭生活。我劝他早些休息,他总是敷衍,甚至恶语相向”。

  与王令交往的人会发现年纪轻轻的他总渗透出一种悲情,而54岁的王才亮被不少人称为“笑眯眯律师”。对此,王 令认为自己和父亲的性格不同,“他总是自信满满,而我很悲观”。

  对于王令的悲观,王才亮认为是两代人的评价标准不同。王令们从小就接受世界先进法治观念的教育,他们习惯把中 国现状与先进的法治社会进行比较,从觉得有差距进而感到悲观。而作为父辈的王才亮经历了中国从没有法治到重建法治的整 个过程,他深知30年来什么都无法阻挡我们国家前进的脚步。

  王令在博客中把自己称为“后学未进”,自称天分不足的王令在父亲王才亮眼里却是悟性很高。“踏实工作,努力学 习,你自然会脱颖而出,王令已经拥有多年律师执业经验,而我34岁才开始当律师。”王才亮认为儿子的路会比他走得远。

  虽然王令最怕父亲 “逼”自己学习、写书,但王才亮说自己希望儿子将来做“设计师”而不仅仅是“工匠”,“和 其他年轻律师比,王令的代理词我改得不多,因为他写得很像我。王令挨骂基本是因为学习的事情。但这些都带给他比同龄人 优秀的能力。”

  王令说他很爱他的职业,但他自己也不敢肯定自己会不会干一辈子,因为“律师会让你充满激情、展示才华、体验自 由,但也会让你痛苦、无奈、矛盾”。对于王令的路,王才亮自认看得更清楚,“他们都在走,虽然是跌跌撞撞,但都不会回 头”。

  其实王令也曾说过,做了这么久的律师,他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个当初为了生计才从事的行业,“现在它(律师职业 )已经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理想生命的一部分”。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8年7月下半月刊)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法律与生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