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含章
2008年7月8日,由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上海钾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世界首次钾盐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 中心召开。
业内人士认为这次钾盐峰会在中国举行并非偶然,他们认为国内钾肥市场面临的问题严峻、迫切,急需解决。与会专 家虽然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建议,但人们一个突出感受是“治标不治本”,“远水解不了近渴”。
中化、中农垄断钾肥进口
作为重要的农用化肥品种,钾资源在全球分布相对集中,如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以色列、约旦六国产 量总和占全球88%,中国年产量占全球1.6%,需求达12%。2005年中国进口钾肥883万吨,2006年进口7 05万吨,2007年进口941万吨。目前对钾肥的使用,将近30%直接作用于庄稼,70%进入工厂,成为生产复合肥 的必需原料。
中国中化集团(简称中化)从1993年4月起被赋予化肥进口代理经营权,独家代理进口加拿大钾肥产品。199 3年底,国家又赋予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简称中阿)化肥进口代理经营权。中阿成立于1985年,当时是中国与第 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合作项目,被小平同志誉为“南南合作”典范。但中阿是一家生产型企业,特批给它的进口化肥仅限 于自用,不得销售。如中阿公司的氮、磷肥价格都是自己对外谈判,但钾肥由中化代理进口,中化只收代理成本。
1998年11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赋予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简 称中农)化肥进口代理经营权,中化钾肥进口“一垄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根据中化、中农当时达成的共识,在对俄罗斯、白 俄罗斯的钾肥采购中,中化、中农各占40%、60%的比例。此外其他地区,皆由中化签约。这样,世界上三个最大钾肥生 产国对中国出口完全被中化、中农垄断。
2002年,原外经贸部发布第50号公告,赋予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简称中化建)和华垦国际贸易公司(简称华 垦)化肥进口经营资格。但这两个公司采购能力有限,主要集中在德国、约旦等钾肥产量相对盈余地区,如中化建2007年 全年进口钾肥共27万吨,华垦数量更小。并且,这两个公司进口价格相对同一时期的中化、中农也要高出很多,根本不能动 摇中化、中农传统垄断地位。
2004年后,钾肥采购成本走高,生产企业感到吃力,直接进口钾肥的意愿明显增强。代表进口钾肥用户的中国磷 肥工业协会上书国家发改委,提出为减少流通环节成本,大型化肥生产企业应该拥有化肥自营进口权。2004年9月8日商 务部发布第52号公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山东省鲁北企业集团公司、山东省鲁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洋丰股份 有限公司、辽宁西洋特肥股份有限公司5家企业获得化肥自营进口权。至此,中国共有10家企业具备钾肥进口资质。需要特 别说明的是,中化、中农、中化建、华垦4家进口钾肥可以内贸流通,而此次新批准的5家企业如同很早就获得进口权的中阿 一样,所进钾肥必须严格用于生产自用,不得经营销售。
垄断与反垄断
2004年新加入的5家能进口的企业原本只能从前4家购买加价后的钾肥,现在获得钾肥进口资质,意味生产成本 降低和市场竞争力增强。5家企业当时信心十足,委托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时任国际肥料工业协会主席、中阿公司总经理武四 海与供应商接触谈判。但由于这5家新获批的企业和中阿的进口钾肥仅限自用,加起来不过100多万吨,与中化、中农超过 六七百万吨的购买能力差距悬殊,钾肥卖家态度消极,结果一吨也没买到。
中阿钾肥原本由中化、中农代理进口,享受中化、中农的优惠价(到岸价)。当中阿代理另外5家与外商直接谈判, 引起了中化、中农不满,认为中阿有“挖墙脚”之嫌。
多年来,钾肥价格谈判一直遵循一次谈判、一个价格的模式,即某一家著名供应商与中化、中农达成当年价格协议, 其他卖家基本都会参照执行。
2005年10月价格谈判开始时,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向商务部外贸司呈递了一份要求联合谈判、分别签约的报告。 2005年12月22日,商务部组织10家企业到会,高虎城副部长主持钾肥进口协调会。会上中化、中农反对联合谈判, 8家拍手同意。2006年1月4日,高虎城宣读了吴仪副总理对钾肥进口问题的批示,强调要落实8家企业的进口经营权, 随后制订联合谈判规则。据与会人士介绍,规则约定中化、中农各出一个代表,其余8家推举一个代表;中化、中农代表主谈 ,8家推举的代表没有建议、否决权。
经过长时间争论,最后达成的协议是:中化、中农和8家企业在对俄罗斯、白俄罗斯钾肥采购中,各占80%、20 %比例。该地区每年出口中国近400万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国内所需。至于加拿大钾肥市场,中化与加方签订的独家代 理合同还在有效期,等2007年合同到期,8家企业才能参与谈判。至于签约方式,商务部判定由中化、中农对外签约,其 余8家再和中化、中农的海外子公司签约。8家企业认为,这实际上意味着钾肥进口权又完全回到中化、中农手里。
8家企业中的6家生产企业对此不甘心,最后确定综合实力远远超过中化、中农的中石油做代言人。中石油曾表示愿 意免费为他们代理进口,但出人意料的是中石油在2006年退出。2006年7月6日,武四海与中国磷肥工业协会联名向 温家宝总理呈递《关于钾肥进口情况的紧急反映及建议》,温总理要求研究处理。
2007年两会期间,中阿总经理武四海、辽宁西洋集团董事长周福仁、山东鲁北企业集团董事长冯怡元3位人大代 表联名提案,要求公平钾肥进口权利,落实钾肥进口新机制。这份提案成为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第6265号建议。商务 部就此提案给予了回复,但他们表示不满意。
2007年6月,武四海等3位人大代表再次致函全国人大常委会,指出自联合谈判至今已经3年,除了中化、中农 ,其他所有参加联合谈判的企业,包括很多政府主管部门都未能看过钾肥进口合同,不正常也不合理。
2007年9月6日,3位人大代表又致函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反映钾肥进口垄断问题。9月30日,全国人大 常委会作了批复,据知情人士介绍,最终恐怕仍然“不了了之”。
2008年3月3日,武四海以民建委员身份向全国政协提交《突破钾资源垄断,保障农民利益》的提案。
2008年4月底,谈判价格公布,本年度合同执行价为FOB575美元/吨,陡涨400美元/吨,业内震惊!
国内价格居高不下
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化、中农已经失去作为国家代表进行钾肥谈判的资格,理由是他们没有尽到国有企业应该承担的 责任和义务。
根据英国权威杂志《化肥周刊》报道,2007年国际钾肥出口到中国港口的到岸价是1800元~1900元/吨 ,进口各种费用约合每吨180元。根据2008年7月最新统计,市场售价已经达到每吨4800元,个别省份甚至突破5 000元。以中化、中农现有库存三四百万吨计算,盈利将超过100亿元。但实际上今年政府新增的农资综合直补资金才2 06亿元。对此,专家们强烈质疑:单单钾肥就会吃掉直补资金一大半,谁来为这100多亿买单?
据了解,中国南方土壤钾元素严重缺乏。比如广东是最早引进和施用钾肥的省份之一,多年实践证明,当地许多农作 物已经达到了“无钾不丰收”的依赖地步。《广东年鉴》显示:2001年广东农用施钾80万吨,2005年为93万吨, 2007年达到99万吨。钾肥施用普及,农民受益匪浅,但如今价格却连连上涨,农民“望肥兴叹”。如广东江门地区,2 007年3月一包50公斤钾肥市场平均售价105元,2008年7月涨到了250元。农民反映,粮食涨价速度赶不上钾 肥涨价速度。
据一名有多年化肥销售经验的人士介绍,农民以前种地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甚至无奈的选择,农民负担重,生产积极 性低。从2002年“胡温新政”以来,随着政府对农业问题日益重视及农业政策的逐渐完善,农民种地积极热情,很多在外 打工的农民陆续回乡务农。农民现在经常主动要求举行农资知识讲座,主动要求科技下乡。他认为这一根本性转变的主要原因 在于,种地实实在在地改善了农民生活质量,农民从土地里看到了希望。但他认为,政府出台的很多支农、惠农的政策在执行 中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但是,随着生产成本上涨,农耕产品售价提高,农民看着化肥想买却买不起,总想再等等看,等来的是价格一天比一 天高。当农民被迫使用低品位甚至放弃使用化肥,不但粮食面临大幅减产,对生产厂家也是沉重打击。
按照2008年合同执行价FOB575美元/吨,加上海运、保险及其他港口费用,每吨钾肥仅进口成本都会突破 5000元,再加上汽车或铁路运费,那意味着生产每吨复合肥的钾肥成本会达到1700元,而2007年3月全国平均价 才420多元。业内专家表示,这个价格农民和生产企业根本无法接受。他们预计,今年将会有2/3的复合肥厂转产、停产 、甚至倒闭。
生产厂家与中化、中农之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今年4月的一个公开场合,武四海再次尖锐批评中化、 中农垄断钾肥进口,哄抬国内售价,对化肥产业生存甚至对农业政策的执行都起了极大的负面作用。一语激起千层浪。不久, 发改委、商务部协调各方力量,拟对进口钾肥每吨100美元补贴。但据《农资导报》刊登的消息,此提议已经被否决。
取消进口垄断势在必行
8家企业认为商务部和其他主管部门没有解决联合谈判中实质性的问题:消除谈判地位不平等,以及公开进口价格成 本。
2007年11月8日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介绍中国有10家企业具有钾肥进口经营权,钾肥实行自动进口 许可证管理,没有数量限制,这些企业在钾肥进口中享有同等权利,钾肥进口不存在垄断。但据业内人士透露,实际上6家生 产型企业申请许可证都非常困难。
2008年4月,8家企业推举中化建为代表,首次享受到了和中化、中农一样的对外直接签约权。但从现场反映情 况来看,外商在多年与中化、中农的合作经营中,已经形成了默契,短期内不会与中化、中农以外的任何一家企业签约。所谓 对外直接签约,有名无实。
对外界争议最多的合同细节,中化、中农历来都是以“国家机密”或“不愿误导市场”为由回避。8家企业多次提出 联合谈判,中化、中农一贯反对,认为集中谈判有助于增加凝聚力,一旦分散可能被各个击破,进口价格将会更高。
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表示不同意,例如,改革初期国家1亿吨原油进口被中化独家把持,后来被中石油拿走8000 万吨,现在让他再放弃钾肥进口垄断,他当然会找出100个理由反对,因为他已经“享受惯了由垄断地位带来的优越感”。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钾肥进口价格历年来都相对较低,如2005年FOB145美元/吨,2006年FOB17 0美元/吨,2007年FOB175美元/吨,低于东南亚国家平均80~90美元/吨。但国内售价却连涨不降,因为中 化、中农利用进口垄断优势,也控制了国内行情。国内销售高额利润,也刺激了国际供应商的暴涨心理。但他们完全高估了中 国农民对钾肥的实际消费能力,目前市场售价,早已突破了农民承受极限。
据已确证消息,在香港上市的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20%的股份被世界上最大钾肥供应商——加拿大PCS公司 持有,PCS的副总裁目前是中化化肥控股的非执行董事。也就是说,中国谈判的对手,其实是中国最大钾肥进口公司的股东 之一。
虽然中化、中农多次否认垄断、操控国内钾肥市场,但鉴于中化、中农与国际钾肥巨头们的共同利益已经客观形成, 市场难以不怀疑他们在钾肥购销过程中,是否能保持公正、客观立场,是否能自愿、主动地维护农民利益。因此,打破进口资 源垄断,改革、完善钾肥进口机制的呼声日益高涨。
据专家介绍,全球钾肥产能其实供大于求,开采成本也不高。但国际巨头们深知钾肥进口国家已经对他们形成依赖, 限产提价,人为造成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据有关专家建议,需要成立一个有中立性质的钾肥贸易谈判机构,以国内钾肥用户 为主体,统一总的进口规模和价格,由钾肥用户在协议框架内分别签订,从根本上破除当前垄断局面。
鉴于今年钾肥高位运行已成定局,有关专家还建议厂家尽可能考虑产品流向的土壤特征,科学配方,指导农民合理施 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