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的响应速度已经达到“最高程度”
“平时我们控制室是切换屏幕的,但是奥运期间呢,这4个摄像头就是24小时全程监控,不切换”
★ 本刊记者/严冬雪 文/安迪
从2006年7月起,北京的24家医院便陆续被指定为奥运定点医院。两年过去,奥运来了,它们进入“战时状态”。
探视管理“严了起来”
8月7日上午,海淀医院的大厅里,除了挂号处和取药处一直有人在排队,并不太热闹。
医院住院西楼的大厅门前的石阶上,钱仁秀看起来很焦虑。她双腿并拢端坐在那,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布袋子,眼巴巴地看着来往的患者家属。
“嗯,进不去。没有证就不让进。”
钱仁秀,安徽人,女儿昨日刚刚生产,在海淀医院住院。她本来想今天过来照顾女儿,但被挡在门外,只有女婿可以进去。“因为他有证。”
旁边就是写着《探视及陪护制度》的通知牌,钱仁秀不识字,也不知道要等到15点才可以探视。医院给每位病人只配了一张探视证,证在女婿手上。门口的保安跟他解释了两句,她并没有过多的争执便坐下来,静静地等着可以进去的时间。
海淀医院是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定点医院,从8月1日起,医院各大楼门前多了一块醒目的牌子:
“自8月5日起,医院将严格执行《探视及陪护制度》,控制进出病房人员,以保持病房安静有序,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修养环境。请您仔细阅读入院时发放的《探视及陪住制度》,自觉遵守相关规定,提醒亲友按照规定的时间来院探视。”
“我是阴历六月初六(7月8日)来北京的,来时挺顺利的,就是怕奥运管理有啥规定,所以早早就来了,在北京照顾闺女。”钱仁秀说。
大家都知道奥运期间情况特殊,都很配合
“您说您啥证件都没有,我怎么让您进啊?”住院楼门口的保安对一名患者家属说。这名男子称自己的母亲在楼上住院,没人照顾,希望工作人员准其进入。“我就出去买点东西,没有带证。没带身份证,哎呦,身份证号码我也记不住啊。”
工作人员实在没办法,听他口中的老母亲没人照顾,只好无奈放行。但进门前要先登记姓名,拿50元作押金。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证奥运期间住院病房的安全可靠,同时也不让《探视及陪住制度》规定成为一纸空文。
不只海淀医院,同为奥运定点医院的积水潭医院也有相似的规定。积水潭医院住院部楼高门多,从两年前开始,便不太把守探视门,转为对病房门进行控制。过了上午的治疗时间,下午的时间里只要家属不太吵,医院都不会阻拦探病。而在今年,积水潭医院从7月20日开始,开始重新严格管理住院楼的六个楼门,对前来探病的家属都进行实名登记并检查证件。
“病人家属还是很配合的。”积水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那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比如说8月7日,光查证件就查了700多人,大家都知道奥运期间情况特殊,都很配合。”探病时间也相应缩短,控制在下午3点到晚8点间,有的家属实在想多逗留一会儿,但最晚到九点钟也要走,因为那时病房的门就要锁了。
医院保卫处副处长康庄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积水潭医院卫生系统的保卫队伍原本就比较壮大,共有100多人,270多个监控摄像头,几乎覆盖了全院的公共区域。这次为了奥运期间加强病房探视管理,又增加了29个保安。
康庄说,也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死抠”制度办事,“我们还是比较人性化的,手术当中有需要家属签字什么的,要是有人来了说对了名字,就算没探视证,我们也可以允许他先进楼再说。”
车库改建的应急中心
“除了完成定点医院一般的接待任务,我们最担心的是突发紧急事件。”那佳说。积水潭医院的优势是创伤骨科和烧伤,是北京市创伤救治中心和烧伤救治中心。
在医院的一个地下三层车库里,建有一个100张床位的奥运紧急抢救中心,水、电、气,医疗设备、药品和救治的一次性物品全都准备就绪,一旦有50人以上的成批伤员送达,应急中心立即启用。
临近奥运的7月,医院在这个应急中心进行了三次奥运医疗突发事件演习。每个科室第一个到达的医生,无论职务高低立即带上袖标进入状态,担任该科负责人,等科主任到达后再将袖标移交。每个分区的负责人和护士长也有相应袖标,以便更好地进行现场指挥。
7月17日下午,第二次突发事件紧急演习开始。这次模拟的突发事件是“鸟巢”(国家体育场)发生踩踏群伤事件,接市卫生局指令,两批伤员被紧急送至积水潭医院。经过分诊、会诊、手术,一小时内伤员全部安置妥当,演习进行57分钟便结束了。
每次演习都会发现问题。本来每辆担架车安排两个护士推,演习时发现根本不行——抢救中心在地下三层的车库,下坡坡度特别大,两个护士根本拉不住。“不是护士推车,而是被车拉着跑。”那佳说。后来便给所有车配一个男同志,在第二次的演习中,这样的情况就好多了。
病区的叫法也有问题。本来按照国际标准,送来的伤员经分诊分别送入“重病区”“中病区”和“轻病区”,并分别佩戴上红、黄、绿标识。“后来我们发现‘重病区’和‘中病区’在语音上容易混,所以现在分别改成‘危重病区’‘重病区’,这样分开就好多了。”那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创伤急诊科主任吴新宝全程参与了三次演习。对这三次演习,吴新宝认为主要作用是让大家心里有个谱,知道能做到什么程度。“我不敢说三次演习后就满意了,毕竟实际情况是无法预料的。我还没有在(应急中心)那里给病人做一次插管,打一次针,怎么敢说满意呢?”吴新宝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尽管如此,吴新宝仍觉得演习造就了前所未有的效率。“平时我们急诊抢救,需要的某些器材都是要临时打电话的,而在那个车库的应急中心里,医疗器械等各科都在那,现场调度什么都有,非常便利。这在平时是不可能的。”吴新宝反复强调,这样的响应速度已经达到了“最高程度”。
安全监察办公室主任王树理说:打个比方吧。病房楼搞火灾演习,我们的队员抬30公斤的设备,三分钟到达现场,而且是不允许坐电梯的。到地下三层的应急中心,一路都是平地,你想想需要多长时间。
在医务人员抢救的同时,保卫处的安保工作也在进行。地下二层和三层原来都是停车库,三层改成应急中心之后,保卫处就在二层和三层之间拉上警戒线,不准任何人进入。进入应急中心的另一入口是三层的电梯间,那里也设置了保安。
“应急中心未启动时,不许任何人进入。”康庄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通过演习,保卫处也发现有的重病人没有家属,意识尚不清醒,随身携带的物品无人保管,就增添了一个保管病人物品的服务。先由护士来清点记好清单,然后签字,保卫处的接收人也要签字,等病人脱离危险后交还。
“奥运指定就诊区域”
积水潭医院的“奥运指定就诊区域”,设在医院的特需医疗部门诊处。在这里坐诊的都是医院的权威专家。不同于不限伤员身份的应急中心,在奥运会期间,这一“奥运指定就诊区域”将仅接待“奥运大家庭”的成员,他们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奥组委官员、赞助商、志愿者、媒体记者等。
区别于普通住院楼的分时段看守,这一区域只要住进病人,保卫处就安排24小时监控上岗。
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门诊楼前,导医图用绿色字体清楚标示着“奥运指定就诊区域”。在这些奥运指定医院,大都设立指定就诊区。除了指定门诊区,中日友好医院还设置了奥运指定咨询点、指定挂号处、指定西药房、指定检验科等。
对于这些指定区域的安保工作,各奥运指定医院都做足功夫。在积水潭医院南一病房的入口处,两位保安把守着门口,来访者详细登记个人信息,保安核对完身份证号后,才放人进楼。
而对于奥运期间的“奥运指定就诊区域”,就只有“奥运大家庭”的成员方可进入。
位于北京市中心区的积水潭医院,毗邻西海,周围老建筑群居多,高层建筑较少。医院11层的住院楼是院内的制高点,因为奥运,这个制高点上新增4个摄像头,覆盖了从4层到11层的全部区域。“平时我们控制室是切换屏幕的,但是奥运期间呢,这4个摄像头就是24小时全程监控,不切换。”王树理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