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SimonBarnes
译者黄义务
北京是个很酷的城市。别提那里的旧建筑、污染、堵车和随意的开发,是生活在那里的人很酷。给这座城市定下基调 的是光彩照人的城市人、年轻的专业人士、雄心勃勃者以及相对富裕的人们。
一些人在外国接受教育,认识不少外国朋友,了解西方并认为现在该轮到“我们来了解中国了”。他们还认为,这种 彼此学习的过程已开始,奥运会就是其中的必然一环。国家的宣传没什么,起到教育作用的是奥运会本身。
到市区走一走吧。那里到处是穿着考究的雅皮士、能干的年轻女生意人、穿牛仔裤和露脐上衣的姑娘。这不令人意外 。 “我到美国时人家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中国人吃猫,真的吗’?”其中一人说,“第二个问题是,‘是不是你们国 家海滩上到处是弃婴,因为你们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奥运会驱使西方对中国少一点奇思怪想。正由于此,中国年轻人十分看重奥运会——奥运会使西方看到真实的中国。
当北京获得奥运会主办权时,市民欢喜异常。当开幕式揭幕时,北京人从展开的卷轴和对中国过去的浪漫描绘,到修 建如此宏伟的体育馆和主办如此盛大赛事的现代化国家,他们突然有了一种融入历史和未来的感觉。
在有历史记录的3000年里,北京首次成为地球的中心: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视着它。奥运会的力量突然而至,这是 一种变化的力量。不要以为这些城市人都天真无知或受政府摆布,他们知道得很多。
但北京人因奥运而改变,受过教育的北京人对此深感宽慰。我在香港住了4年,知道什么是喧哗和吐痰。但在过去3 周,我在北京只听到两次吐痰声,确实不一样了。
变化起源于电视宣传运动,它的确奏效了,因为北京人希望给外国人留下良好印象。中国男人不再赤膊纳凉,这无疑 令拥挤的餐馆里的许多人如释重负。最初的建议自上而下,但民众接受了,因为他们不能忍受所有外国人认为中国落后、肮脏 。
北京人想要我们喜欢他们。这种印象最明显地来自于大量的志愿者,他们当中许多都是大学生。他们工作个不停,一 直面带微笑,哪怕最初的那种新奇感早已消失。他们如此不是因为被要求这样做,而是因为他们乐意这样做。
外国人与中国人间的关系也在变。外国人在北京曾是稀罕物,他们往往能享受到中国人的巴结,而外国人往往会利用 这一点。酷的北京人认为这已过去。北京如今到处可见外国人,再也没人去注意一个在路上行走的高个大胡子白人了。
更重要的是,对外国人的敬畏和不安已经消失,至少对中国人来说是如此。这是经过多年才这样的,但奥运会强化了 这一点。北京日益国际化,北京人对此日益习惯。
奥运会既体现又促进了这种改变的步伐。当中国申办奥运会时,政府也许没想到这些,但年轻的北京人相信,这正是 他们得到的。(::英国《泰晤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