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7日10:31   CCTV《东方时空》

  美国的《时代周刊》认为:“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一样,中国体育事业的腾飞只能用‘最高级’来形容。

  德国《日报》表示:即便《体育画刊》等美国媒体现在使用另一种奖牌计算方法,宁愿将奖牌总数作为衡量标准,以使美国排在中国前面。尽管如此,没有人质疑中国的成功。但是,中国人至今并未把自己视为体育大国,他们只会说:嘿,我们的表现其实也挺好的。

  那么,除了赛事成绩本身,他们如何评价在北京渡过的这16天的日子呢,北京的奥运会总体上究竟会给他们带回什么样的回忆呢?

  戴夫•戈登: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每次来我都觉得自己学了很多。感觉过去两年半以来北京的变化很大,有大量的建筑拔地而起,我很荣幸看到鸟巢从打地基开始变成现在这么令人惊叹的主场馆。现在,我们在这些建筑里面工作了,包括媒体村、鸟巢、水立方、体操馆等场馆都是美仑美奂的。

  来自西班牙国家电视台的体育记者阿塞尼奥,这是他第一次来北京,他每天要穿梭于场馆和IBC之间报道赛事,不过他表示很习惯这儿的工作:

  阿塞尼奥:我们工作没有任何问题,这儿的中国人民很友好,这对我来说,很重要。人们总是微笑,对我来说,就像回到巴塞罗那,回到我自己的地盘。我对这儿的工作也感觉很满意,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觉,而是所有在西班牙电视台工作的人的感觉。

  德国电视台还搭建了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演播室,每天在里面工作的男主持人哈特曼表示,他今年还会找机会再来中国:

  哈特曼:因为我们对中国的了解不是太多,中国有很多的人口,而且面积也很大。所以我想我们必须再来几次才能更多地了解中国,因为现在我们接触到了还只是北京的一部分。这边的组织工作非常好,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马科斯先生对中国人记忆中的老运动员也非常熟悉:

  马科斯:我一直就盼望奥运会能在中国举行。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是我参加报道的第一届奥运会,那也是中国第一次回到了奥林匹克大家庭,所以我记得李宁,郎平和她带领的中国女排,她们后来和美国决赛,最后中国赢了。如果奥运会没有了中国队的参加,我很难想象会变成什么样。当然,最终中国队回来了。

  记者还在IBC里遇到了在拍摄他们最后一期奥运节目的印度记者,这是他们第一次来中国,离别前他们仿佛有点恋恋不舍:

  印度电视台记者艾耶尔: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是很勤劳的民族,中国人做事情总是锲而不舍,中国早在3、4年前就开始着手准备奥运会,事实证明,北京奥运的组织工作是百分之百的出色。周围有很多的亚洲的媒体朋友,我在这里感觉到很舒适,除了报道工作以外,大家平时都很关心,像中国和印度是友好邻邦,大家亲如一家人,我很遗憾我马上就要走了,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回忆。

  同样作为亚洲友人的塚越敏彦先生,他也告诉了我们日本国内民众的感受:总体上来说,因为这次奥运会在日本的邻国中国盛大地举行,是一个体育盛典,所以大部分的人都非常高兴。

  在闭幕式结束以后,国外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总体评价:

  美国的《新闻周刊》表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表演的盛况“美得令人窒息”,这是中国崛起和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则表示:“完美的组织工作,完美的奥运开闭幕式,伟大的国家,气势磅礴的盛景,这是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留给我们的。”

  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邮报》认为:奥运会之前的重重困难并没有阻碍中国把世界最高级别的体育盛会举办得如此成功,这简直难以想象。

  其实,这一切也并不都是这么一帆风顺的,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外国的媒体朋友在来之前也有过一些担忧,再来听听他们的讲述:

  塚越敏彦:说实话,在奥运会开始之前,我还真担心没问题吧,能顺利进行吗?这样担心是因为进入今年以来,在中国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说南方的大雪,西藏的骚乱问题,还有四川的大地震等,所以我比较担心奥运会真的会顺利进行吗?但是开幕式开始以后真正的开始比赛以后,进行地非常顺利,所以我感觉中国不愧是举全国之力举办的这次奥运会,是非常了不起的。

  塚越先生平时在北京还经常拿着相机上街,记录下他感兴趣的各个瞬间,然后为日本的媒体写出许多关于中国的报道。这是他奥运之前拍到的凌乱的电线:

  塚越敏彦:空中垃圾,这是我奥运之前看到的,现在都没有了。

  之前对北京空气质量也有担心的菲格迈尔,对奥运会的蓝天也表示很赞赏:

  菲格迈尔:我非常惊讶地看到,在奥运会期间,北京的天气非常好,天空很蓝,空气比起两年前真的好了很多,当然,这可见政府做了很多很多工作。

  戴夫•戈登:我想我们是非常惊讶的,就在奥运会开始的几天我们曾经感到非常担心,但是不管政府做了哪些工作,现在看来都很有效,这儿的空气很好,我们还能看到几天下着雨,这样我们就像回到伦敦,回到家一样。

  对于北京处理环境问题,来自巴西的马科斯先生仿佛还有更多的建议:

  马科斯:中国政府想尽办法去改变这个现状,所以我们看到了北京变得很漂亮,天空变得很蓝,环境问题大大改善。所以我们知道了,如果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想要去改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他们真的可以做到。他们能让这个城市变得非常漂亮,我想你们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都展开治理工作,不仅仅是在北京,也不仅仅是在奥运会期间。

  在这里,我们也谢谢马科斯提出的中肯的建议。其实,这些外国的媒体友人在北京的工作生活是最能检验我们的工作做得是否到位的,比如他们大部分住在媒体村,他们每天都在奔跑在场馆之间,对我们的安保工作如何评价?他们会和我们的志愿者近距离的接触,他们也在比赛现场亲眼看到了我们中国观众们的表现,对于这些他们的评价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西班牙电视台体育记者阿塞尼奥:我们可以用最好的方式来完成我们的工作,安保工作也很好,我们并没有感到有太多的压力,我们能很快地进入场馆,不用等很长时间。这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我们可以进去及时看到比赛。

  巴西电视台体育记者马科斯:我们拿到的一种记者卡很方便,上面有很多很细致的标记,工作人员很容易识别,我就不需要放下很重摄像机去出示它,他们就会主动引我到比赛场馆的入口。

  不过,也并不是一切都很顺利的,菲格迈尔先生一开始就遇到了点麻烦:

  德国国家电视台菲格迈尔:我们在奥运会开始的前两天,在沈阳的一场女足比赛,我们的转播出了一点技术的问题。不过,在开幕式以后,我们电视转播一切都运行就非常顺畅了,就像在德国工作一样,一切都很完美。

  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闭幕式上,奥委会主席罗格在讲话中特别肯定和感谢了志愿者的工作,新当选的国际奥委会委员还特别把鲜花送给了志愿者的代表。本次奥运会在各个比赛场馆,共有74615名赛会志愿者提供服务,他们的工作包括引路、翻译、答疑、举牌、渲染观赛气氛等等。同时,青岛、香港、天津、上海、沈阳、秦皇岛等六个京外赛区也招募了7600名赛会志愿者为赛事提供服务。这些志愿者中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还有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包括外国友人,他们用自己的微笑展示着北京最好的名片。他们给这些外国记者留下的印象如何呢?

  菲格迈尔:在一些比赛场馆,比如说是室外的自行车场馆,第一天就是下雨的,那么我们采访拍摄的过程,有时候就是连续五个小时,那么就需要有人帮我们撑一下伞;而当太阳很强烈的时候,我们就会看不到监视器,所以我们需要有人帮我们遮光保护一下监视器,类似这些事情,我们从志愿者那儿得到了很多帮助。

  德国电视台主持人:这儿的一切都很好。在一些日程安排上,或者在很多方面中国的志愿者都会给我们提供帮助,比如说一些名字的发音,何可欣,这是我在这儿学到的一个名字的发音,很多志愿者教我这些,真的很棒。

  而菲格迈尔和他的同事们,对志愿者在服务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感到非常惊讶,他们发现自己之前对语言沟通的担忧是多余的:

  菲格迈尔:我发现有很多中国的年轻人,他们观念很开放,对其他国家的很多事物,还有像我们这样的外国人,都非常感兴趣,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说着一口流利的德语,对,流利的德语,甚至有些还没有去过德国,这对我都有些不可思议,其中有一位现在还在帮我们工作。

  德国电视台女主持人里尔豪斯:在从宾馆到IBC的大巴上,志愿者们都会帮我们拿行李。我还遇到一些志愿者,他们都能说德语,我遇到一个女孩,她好像今年的十一二月,要到德国学习一年的德语,我想这真的是很不错。

  奥运会办到了自己的家门口,也彻底点燃了中国人的热情。在各个比赛场馆,我们到处能看到中国观众激情洋溢的表情,到处都能听见:中国加油,奥运加油的呼喊声。他们的打扮,他们的组织绝不亚于一些欧洲的专业啦啦队.

  塚越敏彦:中国政府做了各种努力,变好了,中国人举止表现的和以前大不一样,尤其在礼貌礼节这些方面,比如说以前在中日足球比赛的时候有过喝倒彩的事件,这次在加油方式上没有什么特别在意的地方,可以说中国人的礼貌意识增强了。

  而关于观众们的表现,来自足球强国巴西的马科斯还发现了一个在他看来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马科斯:有些时候,我主要是在足球比赛场上看到,比如巴西队阿根廷队比赛,我看到当局面有利于巴西的时候,大家会欢呼,当局面有利于阿根廷队时候,大家也会欢呼,就像平常看歌剧一样,大家就是享受比赛,但是不去选择自己的立场。但是,这和我们巴西人不太一样,比如法国队俄罗斯的比赛,我不是法国人,我也不是俄罗斯人,但是看了一会儿以后,我会希望法国赢,或者俄罗斯赢,我们一般不会给两边都加油,但是中国观众会这样做。所以我在现场看到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真的很有意思!

  主持人: 也许是因为巴西和阿根廷都是足球强国,中国队观众希望他们都能赢吧。而法国《费加罗报》则认为: “加油,中国加油”的喊声会成为这个夏天最时尚的语言。而关于志愿者的评价,美国的《纽约时报》报道说:志愿者让世界感受了中国骄傲,他们人人都是外交家。那么这次这些外国媒体来到北京报道奥运会,除了赛事本身,他们也走到北京的大街小巷,去后海、去中医养生馆,去北京的胡同,把更多的中国文化,更多的北京风土人情也带给了他们国家的人民。除了之前我们看到的BBC的视频小片,对于中国文化,这些外国记者又有什么样的理解呢?

  德国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哈特曼,还向我们说起了一个令他入迷的经历:

  哈特曼:说实在的,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就是在我们住的宾馆的对面有一个公园,有一天傍晚我去了那个公园,我看到人们把一个收音机放在广场边上,他们年龄大概在五十多岁、六十多岁、七十多岁的都有,他们就开始跳舞,但是竟然没有教练员,我就坐在那儿看着他们,整整一个多小时,我深深融入那种气氛里,真的很棒,那简直是我在北京最特别的经历了。

  奥运会已经闭幕了,2008年夏季的这个体育盛世,会给中国,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些记者们也表达了他们的看法:

  塚越敏彦:北京的国际化、中国的国际化程度必将加深,到2010年的时候,在上海举办世博会,世博会也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通过这两件大事,我认为中国的国际化将进一步发展。

  戈登先生用英国人固有的谨慎态度,表达了对未来中国的展望:

  戈登:现在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中国社会真实的一面,不过我觉得以后中国也还是会有许多挑战,我们也要看中国以后的发展是不是依然像今年这么棒,还需要时间来考验。

  鸟巢的圣火已经缓缓熄灭,但是,却对我们所有的中国人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现在人们常用“遗产”这个词,鸟巢、水立方等北京奥运场馆,无疑是本届奥运会的物质遗产,他们留下了无数优秀健儿创造的一个个世界记录,不过,更加珍贵和值得我们骄傲的还有它的精神遗产,希望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魅力,希望开放、自信、包容的国家情怀,希望自由、平等、和平的人文力量能让我们心中的精神圣火永远燃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奥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