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餐热潮席卷全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7日11:43  外滩画报
中餐热潮席卷全球
火锅

  中餐就是咕老肉?你太落伍了

  奥运盛会让中国再一次成为西方媒体关注的焦点,而一股对于中餐的热潮也正在全球席卷。英国《独立报》、美国《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均对博大精深的中餐进行了热烈讨论。为此,我们专访了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的畅销书《幸运饼干的秘密》一书的作者、《纽约时报》记者JenniferLee,请她谈谈她所知道的外国人眼里的中餐。

  文/ 本报特约记者 陆乐乐发自美国

  外国人真的认为中餐营养低吗?纽约的中餐,除了传统的广东菜、福建菜,还有什么美味的中国北方菜?西方媒体的记者们或亲访中餐馆,或采访营养专家,给出了他们的解答。

  《独立报》:中餐讲求“阴阳平衡”

  许多西方人爱吃中餐,但是观念里却觉得中餐热量高、营养低。最近,《独立报》采访了几位营养学家来纠正这偏见。营养学家Lorraine 说,人们觉得中餐的米饭和肥肉会导致肥胖症和心脏毛病。但是事实刚好相反,中餐很有营养,可以抵抗疾病,延长寿命,一切都看你怎么做。

  营养学家告诫说,西方人要改变他们看待中餐的成见。第一,不要只看卡路里。要知道,中文里甚至没有“卡路里”这个词,中国人吃饭也很少看热量表。事实是,中餐里很少有零热量、又没有营养的菜。比如,Diet Coke 虽然热量为零,牛油果有340 卡热量,但是牛油果的营养高得多;第二,别忘了蔬菜也是主菜。在中餐里,蔬菜的地位比西餐里的高,它不仅仅是肉和鱼的配菜,本身就是主菜;第三,多吃“液体食物”,比如粥。营养学家总是让人们每天多喝水,但是汤、粥这样的“液体食物”既可以提供营养,又能控制胃口;第四,厨房也要讲究阴阳平衡。许多西方人很相信中国的“阴阳”概念。在他们的理解中,中餐水分多、凉的原料属于“阴”,让身体“清凉下来”,而那些肉、酒、咖啡和辣菜属于“阳”,让身体燃烧。

  《纽约时报》:在纽约发现北京味道

  对于奥运期间不能亲临北京品尝地道中餐的美国人,《纽约时报》为他们准备了plan B:纽约皇后区法拉盛。

  过去,美国人熟悉的中餐往往是广东口味或台湾口味,对中国北方菜系了解不多。文章详细介绍了纽约法拉盛越来越多的中国北方菜,并且惊叹地描摹着这些北方菜的种种细节:“这里的肉包馅汁更多,面条更有韧劲,黄油甜点带着咸咸的海苔味,就跟正宗的法式曲奇一定撒着一层法国盐花一样。”

  文章说,很早以前,纽约的中餐就已经跳出了牛肉炒花椰菜的套路,但是纽约城甚至是全美的中餐店还是以米饭为主、肉食为主的形式,让很多人对中餐留下了不健康的印象。但法拉盛正在吹响为中餐正名的号角。

  法拉盛中餐风味的变化,背后是一部生动的移民史。文章作者采访了法拉盛的许多中餐馆老板,他们说,“过去,法拉盛只有数得清的几家中餐馆,而且都是广东菜。如今,这里的 中国人是1990年的两倍。纽约城市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朴家民说, 从70 年代到今天,法拉盛主要是中国台湾人和韩国人。现在,中国内地来的人占据了多数。虽然处于东南沿海的福建依然是中国移民纽约的最大输出省份,但很多从福建来的人的祖籍都在中国北方、中部和西部。因此在法拉盛,出现了很多普通美国人不熟悉的中国菜:烤芝麻饼、东北哈尔滨的土豆茄子、北京的蜜饯水果,还有新疆羊肉串。还有一个变化是,现在法拉盛的肉包和面条的种类越来越多。

  《纽约时报》记者:美国人开始尝试火锅

  Jennifer Lee 是台湾地区移民的孩子,美国出生,纽约长大,是中餐的狂热追随者。1999 年,Jennifer 从哈佛毕业后,在《波士顿环球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许多媒体工作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许多美国人用中餐馆赠送的Fortune Cookie(幸运饼干,脆甜的元宝状小点心,烘成金黄或杏黄色,空心内藏着印有睿智、吉祥文字的纸条—编注)里的小纸条,填写彩票号码,居然真的有一百多人因此中奖。她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开始自己探求中餐的秘密,之后,Jennifer 三年走访三大洲,15 个国家,写就了《幸运饼干的秘密》一书,并一举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的排行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外滩画报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中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