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题之劝师回校
80%老师希望外迁复课
被劝服的刘忠能老师,在地震中丧失了妻儿,他说留在原址复课,那种感觉跟刀子在伤口上慢慢剐一样
7月16日,“映秀小学”四个字还散发着喷漆的清香。谭国强来到新校,发现它离旧校址仅隔一条河———渔子溪。
校门对面,是原来的漩口中学。地震后,一栋教学楼的大半截斜埋在地下,旁边的学生宿舍楼呈S形斜躺着。西边一栋倾斜严重的教学楼已被炸塌。
漩口中学将被建成汶川地震映秀永久性遗址。
谭国强要开展一项艰巨的任务———劝服老师回原地复课。
在川大避难的20余名映秀小学老师一直以为是“外迁复课”。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地震后一段时间,近80%的老师不想回来教书,“哪怕只是暂时性外迁复课也好。”
劝说下,一些男老师首先回到映秀。
刘忠能回校的日子是7月27日。他说,刚开始想出去的念头格外强烈。每天只要一看到学校对面的公墓,脑子里便闪现和妻儿在一起的日子。
“我只是不忍心把他们母子俩留在这里,觉得对不住她们。而留在这里,那种感觉跟刀子在伤口上慢慢剐一样,真有点受不了。”
刘忠能脖子上挂着一个玉佛。这是从死去的儿子身上摘下来的。“每天只要一走路或一起身,它就会碰一下我的胸口,仿佛儿子拍了我一下。”
映秀小学在映秀幼儿园边上。刘忠能尽量不在校外走动,即使遇到幼儿园里和他儿子一般大的孩子,他也尽量不看,“一看到,心里就一痛,我浑身就没劲了。”
到8月15日为止,映秀小学还有15名幸存的女老师没有到校。总务处主任董劲飞说,女老师的做法就是“眼不见心不烦”。
8月21日,这些女老师在克服了内心压力后,终于回到了小学,准备复课。
难题之心理疏导
多渠道开解学子阴影
新小学装备了心理咨询室,开学一周主要对学生辅导心理,并设咨询热线让学生倾诉
8月13日,谭国强又开始往成都跑,成都一爱心人士给映秀小学老师准备了生活用品、衣服和过冬的被褥。
他把又一个难题暂时丢给了老师们:通知孩子复课。
6月20日,由小学老师、镇政府干部和县教育局驻映秀工作组的工作人员组成的十余个地震慰问小组,开始下到各村组挨家挨户做善后工作。
根据规定,小组与遇难学生家长签订协议后,一次性给其8000元抚恤金。并给所有遇难孩子的家长办理了养老保险。
一次工作中,女老师卿蓝春被一位情绪激动的家长一掌推倒在地,地震中尚未痊愈的腰伤再次复发。8月14日晚,卿蓝春所在的组再次去渔子溪村做最后几个家长的工作,等摸回到学校时已是夜里11点。
村民杨怀志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还有家长愿意把孩子留在这里读书,抬头就可以看到地震废墟,不难过吗?”
地震后,杨怀志8岁的儿子杨慕航突然变得不听话,脾气也暴躁了很多。杨怀志说,“如果让孩子出去读一两年书,换个环境,或许有很大好处。”
谭国强很能理解。他说,有的家庭孩子不幸遇难,旧事重提,家长情绪自然激动。加上学校饮用水未达标,食堂用电不够380伏等原因,原本定于8月15日复课,最后被迫推迟。
8月17日,团四川省委为映秀小学装备了心理咨询室。电脑中装有心理健康测试的软件。整个咨询室花费6万。
在谭国强和政府的不断沟通下,水电问题得以解决。8月27日,映秀小学顺利复课。
“第一周主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副校长张春东说。为了让学生尽早摆脱地震造成的心理阴影。新上任的教务主任董雪峰介绍,教师将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此外,学校还开通了12355免费心理咨询热线,学生可独自向远方的心理专家倾诉。
光荣只待重头
“映秀不能没有我们”
谭国强领导的映秀小学曾是阿坝州的示范学校,地震致使优秀老师伤亡过半,但谭表示仍会坚持
谭国强的办公室比以前小,但空阔了很多。许多文件都找不到。他说,原来挂在会议室的近百张荣誉证书、奖状,地震后一张也没找到。“短短几十秒,一座有着四五十年光荣历史的老校便回到了起点。”
上世纪90年代,映秀小学就是阿坝州的州级示范学校。鼎盛时期的1995年,全校有学生1400多人。
而如今,映秀小学原来11人的教师篮球队现在只剩5人,包括家属在内的30多人的舞蹈队,现在也只有18人。
半个月前,映秀镇举行了一场军民联欢会,映秀小学最拿手的节目《和谐中国》赢得了满堂彩。卿蓝春说,其实外人并不知道,这个节目原本有12个演员的,地震后去了一个,这回演出只有11个人。
还有,映秀小学的音乐、美术老师全部遇难。目前,已经没有一个30岁以下的老师了。为了保证街镇上惟一的一所小学能顺利复课开学,县教育局决定将映秀幼儿园与小学合并。
“何时能让新的映秀小学恢复到震前水平,我没有底。”食堂门前,准备喊老师吃晚饭的谭国强开玩笑地说,要是以前我们敢和阿坝州任何一所小学比比,但现在就可能只是梦想了。
“但我们都会坚持下去,映秀不能没有小学。”谭国强说。
到食堂打水回寝室准备擦窗户玻璃的刘忠能放下水桶,望着谭校长说,“谭大哥,没事的,以后再难也难不过刚刚地震时的没吃没喝了,现在板房已经建好了,我们一定能好起来的。”
站在旁边的苏成钢也“嗯”了一声。
晚空中,操场旗杆顶上的国旗,飘得猎猎直响。
□本报记者 吕宗恕 四川汶川报道 □专题统筹 本报记者 闾宏
- 映秀小学前世今生
地震前,荣耀
建于1939年,是阿坝州的州级示范学校,连续10年获得由汶川县委、教育局联合评选的“年终综合奖”第一名。
在全州小学的教学竞赛,学科评比,备课检查,课题研究等方面,映秀小学都榜上有名。
尤其师生才艺突出,在整个阿坝州都远近闻名,不少附近县的家长也把孩子送来读书。在2007年阿坝州教育系统艺术大赛中,小学获一等奖。
1999年获得当时全省小学系统里的最高荣誉———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
学校鼎盛期,共有学生1400多人。
地震中,损失
老师47人,遇难20人。
学生473人,遇难222人。
学校固定资产280万,有两个电脑机房(新旧50台电脑),一个多媒体教室(20台投影仪),一个远程教育活动室(配有卫星接收器),皆毁。
地震后,重生
27名老师复课。
132名学生复课。
现在在板房中上课,没有电脑,只有供上课用的基本的课桌椅,200套,是乐山市捐赠。最值钱的,是团省委捐的价值6万元的心理咨询室设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吕宗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