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华文明颠覆经验主义推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1日11:22  新华网

  《环球》杂志记者/刘新宇 王洁明

  早在公元前1750年,古埃及就有了同亚洲人交往的记载:“真的,亚细亚人已经越来越和埃及人相似,而埃及人却变成和那些曾被抛弃在道路上的外国人相似了……”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26年,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的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盛行于中国,也助推了华夏文明的转型。

  与唐朝著名的鉴真东渡经过11年艰苦努力向邻国传播中国文化相比,2008年8月的北京奥运会,则可以使全球40亿人足不出户即时感受一场文化交融的盛会。就中外文明交融这个主题,《环球》杂志记者采访了来上海出席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的两位主旨发言人: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约翰尼斯·曼加沙和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

  《环球》:曼加沙先生,作为联合国主管大会和会议管理事务的助理秘书长,您筹组各种会议时遇到的是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与会者。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说,您如何看待这些会议?

  曼加沙:其实,一次会议本身也是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就像这次世界翻译大会一样,就是让各种各样的人群能够走到一起,无论他们是说什么样的语言,拥有什么样的文化,信仰什么样的宗教。这次大会的主题强调尊重多元文化,因为我们本身就生活在一个多元的世界里。

  《环球》:从某种程度来说,北京奥运会也是一场“会议”,既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次文化、文明的盛会。

  吴建民:奥运会是人类历史上跨文化交流最大规模的盛会。有一点我非常相信,北京奥运会一定会增加中华文明同世界文明的相互了解。

  《环球》:对于文明的交汇,也有人有不同观点,比如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萨缪尔·亨廷顿就提出过“文明的冲突”。您如何评价这个观点?

  吴建民: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那本书中,亨廷顿的个别观点得到了现实的印证,但亨廷顿认为儒家文明会与伊斯兰文明联合起来反对基督教文明,则是错误的。实际上中华文明是开放的,对于各种文明都能兼收并蓄,历史证明中华文明善于与其他文明取长补短。

  《环球》:您认为亨廷顿的这个错误源自何处?

  吴建民:它源自一种经验主义的推想。我们不否认,经过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之后,西方文明对当代的科技和文化贡献很大,但是我们也知道,西方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走过一条血与火的道路,比如贩卖黑奴就使很多民族都深受其害。所以从这样的历史出发,有些人不相信一个东方文明的崛起将是和平的,甚至还要炒作“中国威胁论”。

  《环球》:一方面是根据西方文明的发展方式来推想,另一方面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东方文明缺乏了解吧。比如在美、欧和大洋洲的一些地方,来自中国的移民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担忧。

  吴建民:担忧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了解。我们都知道中国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当时他的船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拥有60多艘船,27000名海员,但是郑和带给世界的不是殖民和战争,而是大米、棉花和中国的建筑。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对于移民的问题,反过来看,现在有多少外国人来中国,可是中国人并不排斥啊。

  中华文明不赞成非黑即白,而是强调文化、文明的多样性。

  《环球》:曼加沙先生,作为联合国的高级官员,您需要面对的是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文化传统,那么您怎么看多样性与联合国这个国际组织的目标?

  曼加沙:联合国的目标也是让不同的人走到一起,而不是让人们相互分离。它的作用是避免冲突,加强东西方之间的关系,加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鼓励不同的文明进行对话,尊重多元文化。

  比如,联合国对多种语言的尊重是非常严格的。联合国的任何官方文件都必须以六种官方语言同时发布,绝对不会提前发布某种语言,包括英语;所有联合国的正式会议也都是以六种官方语言进行的。我们不会鼓励包括英语在内的某一两种语言成为联合国的语言。联合国尊重各个成员国,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

  联合国宣布2008年是“国际语言年”,不仅仅指联合国的六种官方语言,而是包括世界上所有的语言,联合国的政策就是鼓励所有的语言和文化能够得到保存和发展。

  《环球》:西方国家在渲染“中国威胁论”的同时,也开始炒作中国对非洲的“新殖民主义”,那么作为一名埃塞俄比亚国民,曼加沙先生如何看待所谓的“新殖民主义”?

  曼加沙:中国是联合国的一个成员国,在世界的和平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非洲国家和中国的历史渊源很长,相互之间的政治关系、经贸关系和友谊都非常好。中国也是七十七国集团的成员,和非洲国家的目标一样,要共同发展。中非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相互友好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中非之间以后会有更广阔的合作前景。

  《环球》:这是您第三次来中国了,对于中华文化,您有什么感受?

  曼加沙:每一次来中国我都受到了非常热情的接待,我想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特色和中非友谊的印证。《环球》杂志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奥运 中国形象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