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袁隆平超级稻背后故事:当年亲眼见到5饿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2日02:51  大洋网-广州日报
袁隆平超级稻背后故事:当年亲眼见到5饿殍
超级稻实现了袁隆平“穗子像扫把那么长”的梦想。

袁隆平超级稻背后故事:当年亲眼见到5饿殍
王洪青老人手捧沉甸甸的稻谷笑得合不拢嘴。

袁隆平超级稻背后故事:当年亲眼见到5饿殍
试验田里的牌子表明袁隆平担任技术总顾问。

  “吃饭要靠袁隆平!”在湖南隆回县羊古坳乡“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项目示范基地”一望无际的稻田旁,牛形嘴村农民王洪青兴高采烈地对记者说,“一想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就要率先在我种的稻田里实现,心里那个高兴就别提啦!”

  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中国专家迎战世界粮食问题的一个新跨越。9月5日,来自国家农业部等的有关专家将齐聚羊古坳乡,对这一结果进行验收,不出所料的话,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届时将在王洪青等农民耕种的稻田里实现!

  目标:亩产900公斤

  去年8月份,眼看长势喜人的水稻即将割镰,可惜突然来了一场“圣帕台风”,一夜之间将水稻刮倒许多。“如果没有那场台风,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去年早就提前实现了!”

  在湖南隆回县羊古坳乡,“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项目示范基地”的稻田一望无际。9月5日,这里将迎来国家农业部等的有关专家,不出所料,袁隆平院士研究的杂交水稻将在这里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的目标。目前为这项科研攻关协同建立的三个百亩片试验基地均设在湖南,分别位于邵阳隆回、郴州汝城和怀化溆浦。从目前水稻长势看,隆回示范片有望率先冲刺目标点。

  记者上周末来到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嘴村的试验田,但见绿野无际,稻浪千重,好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在田埂上,记者遇到了72岁的老农王洪青。他站在稻秆长得齐腰高的田里,手捧着沉甸甸的稻穗,笑得乐开了花。他对记者说:“我种了几十年的田,长得这么好的稻子,也是头一回见。”

  该乡农技站长邹都乐介绍说,王洪青种的这种水稻是袁隆平院士新研制的品种“科超3218”,前几天经专家田间现场测产,每亩有效穗超过18万支,平均每穗实粒207粒,按每千粒27克计算,预计今年亩产达到1008公斤。“如不出意外,今年牛形嘴村这块102亩的试验田,平均亩产将铁定突破900公斤。”邹都乐说,村里去年就开始种上袁院士的这种超级稻,去年8月份,眼看长势喜人的水稻即将割镰,可惜突然来了一场“圣帕台风”,一夜之间将水稻刮倒许多。最后收割时一测算,亩产只有870公斤。“如果没有那场台风,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去年早就提前实现了!”

  袁隆平:研究杂交稻初衷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湖南安江农校当教师时,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我当时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王洪青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连声感谢袁隆平。“吃饭要靠袁隆平!”是他发自内心的一句肺腑之言。据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专家介绍,袁隆平院士领衔选育的超级杂交中稻在云南等地创下过小面积亩产1200多公斤的历史纪录,但在水稻主产区湖南,大面积示范种植部分丘块亩产冲刺900公斤,尚属首次。

  超级水稻被誉为水稻的“第三次革命”。我国自1996年启动“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1998年8月,袁隆平向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朱镕基闻讯后非常高兴,当即划拨1000万元予以支持。2006年末,针对我国人增地减的严峻形势和超级杂交稻取得的重大进展,他又提出了“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用3亩地产出4亩地的粮食,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单产和总产,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效益。“中国超级稻育种”项目,计划分三期进行。以长江流域中稻为例,第一期目标是育成大面积示范片亩产700公斤的水稻品种,这一目标于2000年实现;第二期目标是育成大面积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水稻品种,这一目标于2004年实现。而第三期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原计划在2010年实现,从目前情况看,这一目标要提前在湖南实现了。

  说起研究杂交稻的初衷,袁隆平说:“上世纪60年代,我在湖南安江农校当教师时,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一次看到两个人倒在桥下,一次看到两个人倒在田里,还有一次看到一个人倒在大路旁。我当时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说,这一梦想目前已基本实现。不过,他现在还有两大心愿,第一个愿望是第三期超级稻研究成功,第二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现在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00万公顷,我们想在2010年推广到1500万公顷,这样至少可以增加300万吨粮食,够养活将近1亿人口呢!要是这两个‘既定目标’都按时实现了,我正好80岁,如果身体还硬朗,我可能还想攀登新高峰。我仍有老骥伏枥的精神!”

  几年前,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发出了“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引起世界性的恐慌。袁隆平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乐观而且自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而且将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贡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袁隆平 杂交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