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报告称北京烟尘加速全球变暖遭部分科学家质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9日16:20  青年参考

  本报特约记者张竹力

  9月4日,美国科学家联盟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那些常飘浮在北京的烟灰和其他微小颗粒,加快了全球变暖的速度 ,并可能使美国中心地带在未来约50年里气温升高3摄氏度。

  

  亚洲污染物影响美国气候?

  据美联社9月4日报道,美国科学家联盟报告的作者表示,被忽视的短期存在的污染物,一般是木材、煤油燃烧后的 产物,包括汽车尾气,在局部地区导致气温升高的“能力”超出人们的想象。报告的作者们主张,相关人士应该尽更大的努力 来治理此类污染。

  近几十年来,研究全球变暖的科学家一直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二氧化碳上,认为它是引发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因为二 氧化碳产生后,会在大气中存在几十年的时间。但科学家现在开始将注意力放在那些只在空气中停留几天、也可能导致全球变 暖的污染物上。

  这份新报告由美国宇航局、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共同发表。报告指出,虽然他们已经开始着手治理短期存在的污染 物,但二氧化碳仍然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美国商务部长助理比尔·布伦南表示,这份报告的观念与布什政府的官方政 策相一致。

  在美国,这个研究结果意味着,政府在限制发电厂的燃煤数量前,会先要求汽车减排。而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亚 洲,这个研究结果则意味着,各国应该学习西方的做法,转而使用清洁能源。报道指出,亚洲产生的此类污染主要是煤油、木 材和动物粪便等生物燃料的产物。除烟尘、烟雾和硫酸盐外,其他短期存在的污染物还包括灰尘和硝酸盐。与二氧化碳不同的 是,这些污染物都是肉眼可以看得到的。

  报告指出,亚洲各个地区排放的污染物将影响美国的气候,会让美国夏季的气温进一步升高。海勒姆是该研究报告的 作者之一,他说:“它们(亚洲各个地区)对污染所做的任何举动都将影响到我们的气候。”海勒姆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 流体力学实验室的一名资深科学家。

  该报告称,这些污染有可能在全球制造出3个“热点”:美国的中心地带、濒临地中海的欧洲地区以及哈萨克斯坦。 海勒姆说:“美国的‘热点’将从落基山脉一直延伸到阿巴拉契亚山脉。”报告说,到2060年,因为亚洲地区的废气污染 ,中美洲地区每年的降雨量将减少。

  

  不少美国科学家表示反对

  然而,不少美国科学家不同意这份报告的结论,因为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居全球之首。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燃 煤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世界排放总量的1/4。美国环境监督机构2006年公布了一组统计数据,称通用、福特和戴姆 勒-克莱斯勒这三大品牌的汽车在美国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达到2.3亿吨。其中,通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9900万吨 ,福特车的排放量为8000万吨,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100万吨。报告说,美国人口占世界总人 口的5%,拥有的汽车却占世界汽车总量的30%,这些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的45%。

  正因如此,包括6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1700多名著名科学家,在今年6月1日发出公开信,呼吁美国政府带头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阻止全球变暖。这封信警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前所未有、预料不到的”后果,若不减少二氧化 碳排放量,美国和全世界将面临海平面进一步升高的威胁。与此同时,热浪、旱灾、野火、雪灾、洪水会越来越频繁,甚至将 有更多的动植物灭绝。科学家呼吁美国政府采取切实措施减少排放,以使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0年的减少80 %。

  

  美联社在帮美国政府减压?

  在全球变暖的问题上,美国政府目前已是众矢之的。迫于压力,美国政府公布了一份有关全球变暖问题的报告。报告 表明,美国政府已经“加入了担忧者的行列”。报告称有“一系列坏消息等着美国”,并列举了全球变暖带来的诸多威胁—— 自然灾害、害虫横行和能源短缺等。此外,美国参议院还将于近期就一项减排议案进行讨论。该议案提议对温室气体排放实施 全面限制,以改变“灾难性的全球气候变化”。

  在美国政府急需“减压”的政治背景下,美联社高调报道美国科学家联盟的最新报告,难免有“转移视线”的嫌疑— —帮助美国政府减缓压力,让国际社会把矛头转向中国,要求中国减少污染物排放。最近这段时间,这种手法其实已经不新鲜 了,国际油价飙升怪中国能耗增长、世界粮价上涨怪中国人消费水平提高等,都是这一手段的实际应用。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青年参考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