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6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神舟七号将于9月25日至30日择机发射。9月7日,神七加注推进剂,并将与长征二号F火箭对接并垂直转运至发射工位,进行最终状态检查和确认。目前,发射进入倒计时。
与神六相比,本次发射增加了太空行走及释放伴飞小卫星两个关键环节,而与之相关的舱外航天服、气闸舱和小卫星变轨成为技术突破难点。按照计划,“神七”的服务舱将留轨半年。待“神八”发射后实现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成功后,将可发射试验型太空站。正式的长期有人太空站须等长征-5号重型运载火箭。
太空行走又称舱外活动,虽然美俄已进行了数百次的太空行走,但中国今次安全实现的话,仍然跻身为第三个可以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而释放伴放小卫星也属世界航天尖端技术。
“相比神六,除增加气闸舱外,神七外形变化不大,重量也没有增加太多。但是舱外航天服技术很难突破,需要密封,航天服出毛病人就要七窍流血,那还得了。”全国政协委员,“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原总指挥黄春平告诉记者。专家们制定了有害气体控制等30多项出舱期间的应急预案,保证航天员安全。
本报记者获悉,此次神七将有3名宇航员出征,但仅有一名宇航员“漫步太空”。
“这次释放小卫星不是像俄罗斯去年那样由宇航员用手抛出去,而是自动控制,飞船外面携带有小卫星,宇航员出舱后解锁就释放出去。”黄春平透露。
此外,“这次太空行走是系带行走,脐带肯定不是金属制,肯定要软的,要抗辐射,还要耐高低温,面对太阳的一面是100多度,背对太阳的是负100多度。出去行走,宇航服包括手套,都要解决,不是简单的走一走。”黄春平说。
神七增加气闸舱
本报记者获悉,神七共有4大部分,气闸舱、轨道舱、返回舱(返回地球所用,抗大气层烧蚀)、推进舱(在太空中的主要动力来源,有大型太阳能电池板和火箭推进发动机,航天员不能进入此舱)。返回舱直径达2.5米,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间最大的飞船。
轨道舱位于飞船前段,通过舱口与后面的返回舱相通,外形呈圆柱形。是宇航员在太空飞行期间的生活舱、试验舱和货舱,比返回舱宽敞,可以安放大量实验仪器和生活物资,是航天员进行科学实验、生活起居的空间。神七卸下了轨道舱一部分载荷和实验设备,为气闸舱留下空间。
“气闸舱最关键的就是密封,宇航员要出来活动,肯定是两个气闸门,原理类似于潜水艇。”黄春平告诉本报记者。
气闸舱位于返回舱的上方,与轨道舱连接。以后的对接也将依靠此舱段,这是神七与神六最大不同。航天员通过轨道舱爬出飞船,通知飞船内航天员将气闸舱内门密封。换上舱外航天服后,放尽气闸舱内气体后,打开气闸舱外门,即可太空漫步。
与俄罗斯“联盟”飞船不同,神舟飞船的轨道舱具有自己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导航和推进系统。与飞船分离后,轨道舱仍然可继续在轨工作半年以上,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型空间站。
此外,与俄美两国第一次太空行走不同,此次神舟7号飞船有三位乘员,三位乘员互相分工是很优化的一种做法。作为宇宙飞船,三名乘员也是目前的最大数字。
此次为神七准备的长征二号F火箭也有改进。黄春平指出,真正重大的突破有三个:针对以往火箭上升震动较大进行了改进设计,改善了航天员乘坐火箭的舒适性;还在火箭关键部位安装遥测图像测量装置,可实时监视和记录火箭主要飞行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