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孙泽洲
本报驻京记者夏 俊
“中秋佳节,凝聚了多少中华儿女对亲情的执着,对故乡的依恋。明月千里寄相思,让我们共赏明月,共盼团圆!”
这是“嫦娥一号”卫星中秋之夜从太空中为祖国传回的祝福,同时响起的,还有《阿里山的姑娘》和《但愿人长久》两首歌曲。“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仰望圆月当空之际,那伴月的“嫦娥”,又寄托着多少中国人的牵挂?
自去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以来,远“嫁”月球300余天的“嫦娥”,经历了2次月食考验,近况如何?中秋月圆话“嫦娥”,记者佳节前夕独家访问了年仅37岁的“嫦娥一号”副总设计师孙泽洲。
“‘嫦娥一号’卫星每2小时绕月一周。中秋月夜,如果有足够大的望远镜的话,国人可以看到‘嫦娥’在月空中的舞姿。”采访一开始,孙泽洲就告诉记者。
在农历正月十五与七月十五,“嫦娥一号”经历了两次月食的生死考验。在月食阴影中,“嫦娥”有近3小时无法通过太阳帆板吸收太阳能,在此期间需要蓄电池供给整星电源。此外,由于月球表面的红外辐射复杂,造成绕月卫星的外部条件极为多变,保持内部设备温度十分困难,因而能量储备是专家们最为担心的问题。
针对月食这个问题,“嫦娥”研制队伍花了很大精力,经过论证和试验,最终确定了解决方案,通过调整整星工作模式,尽量让月食期间功率负载降下来;同时,运用了一些新技术,在热控方面进行调整,以弥补整星热量补充不够的问题。“所以当‘嫦娥’卫星进入地球阴影区时,按照预设程序自行关闭遥测系统,卫星蓄电池的电量将合理分配,关闭能关的星载设备,节约能源,就像进入‘冬眠’,只保证大脑和心脏运行。通过这两次月食考验,结果很好,所有数据与效果都比预想的好。”
而此前,“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叶培建院士也向媒体夸过“嫦娥”———“2月21日,卫星进入月食阴影前、中、后一段时间,都不在中国境内测控弧段覆盖范围内。曾请欧洲空间局等组织帮助监测。但由于在进入月食前,我们就已经把程序‘教’给卫星了,‘嫦娥’也很‘聪明’,到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碰到什么问题该怎么解决,都知道。
欧洲空间局的人最后惋惜地说,一点忙都没帮上!”
“嫦娥”寿命,定超预期
关于“嫦娥一号”的寿命,孙泽洲表示,“嫦娥”在轨运行300余天来,一切正常。从目前情况来看,“嫦娥”推进剂余量、蓄电池稳定性、温度维持水平等参数都很好。更何况,“嫦娥”的前身———东三平台,就有8年在轨运行记录,而我国传输遥感卫星的寿命也超过4年。“‘嫦娥’的基础很好,所以,有信心预测,‘嫦娥’寿命会超过一年的预期寿命。”孙泽洲如是说。
据介绍,卫星可分为平台与载荷两部分。平台主要为载荷的能源供给、温度保持、对月姿态控制、数据传输提供支撑。“‘嫦娥’在轨运行300多天来,平台没有出现任何问题,经测试,所有数据均符合甚至优于预期。因而如果要打分的话,‘嫦娥’卫星平台可得满分。”
是否撞月,尚未确定
就在“嫦娥一号”飞天不久,探月工程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曾透露,“嫦娥”在燃料耗尽后将以撞月形式谢幕。那么现在在确定“嫦娥”会超期服役的情况下,还会选择撞月吗?对此,孙泽洲表示,“我们会让‘嫦娥’发挥最大作用。撞月只是一种备选方案,但目前尚未最终确定。”
据介绍,“嫦娥”在度过1周岁生日后,正好进入正飞阶段,能执行对月球的拍照、勘测任务。“这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机会,我们可以降低‘嫦娥’卫星绕月高度,从目前距月面200公里逐渐降到100公里,以获取新的数据。”据孙泽洲介绍,探月二期工程已经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目前正在组织队伍细化具体的研制方案。“二期工程将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球车自动巡视勘察。因而充分利用超期服役的‘嫦娥’的作用,为二期探月做一些更多实验以取得更多数据。”
月球三维图,即将公布
孙泽洲透露,目前“嫦娥一号”卫星飞行姿态稳定,并已获取了大量的科学数据。而来自国防科工局的消息称,我国地面站已接收“嫦娥一号”卫星所携CCD相机获取的全月面图像数据。目前有关数据处理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月球表面全图近期有望发布。另据探月工程有关专家透露,卫星已获得的图像质量很好,层次丰富,成像细致,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月球三维图不日将揭开神秘面纱。
监控“神七”?“嫦娥”不行
9月底,神舟七号将发射,“嫦娥”是否会对“神七”作一些测控工作?针对记者的突发奇想,孙泽洲的回答五个字———“不会也不能。”他解释道,“嫦娥”是对月遥感,而且距地38万公里,而“神七”处于近地轨道,两者相距太远。用“嫦娥”看“神七”,就犹如人类在地球上看“嫦娥”一般。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