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晨,一场秋雨后,茫茫戈壁滩上的东风航天城,沐浴在晨光里的“神七”醒目地矗立在发射场上,静候三天后飞天的神圣时刻。
昨天,“神七”航天员乘组抵达酒泉基地,进行太空飞行前的最后准备。同日抵达的,还有“神七”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媒体采访团的160多名记者,随后受邀的境外媒体也将于发射前夕抵达东风航天城。消息称,送“神七”飞天,将是传统状态下长征二F型火箭的“谢幕之战”。
航天员乘组作最后准备
昨天12时35分,执行“神七”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和候补航天员,乘专机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驻航天员公寓“问天阁”。这是航天员今年第二次进场,他们将在此进行适应性训练和心理调整,为太空飞行作好最后的准备。
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6名航天员精神抖擞地走下飞机,他们表示,在经过舱外服试验舱、出舱程序、飞行程序和模拟失重水槽等训练,特别是经过人、船、箭、地大型联合检查后,对圆满完成“神七”飞行任务充满必胜信心。
半个多月前,航天员首次进驻发射场,在圆梦园举行了升国旗仪式、种植纪念树等活动,参加了发射场区四次人、船、箭、地联合检查测试,航天员乘组进入飞船舱内体验“实战”,熟悉发射程序,各项操作准确无误,心理状态稳定,表现十分出色。回京后,又进行了封闭式训练,并立足太空中最复杂的情况,作了充分的应急处置训练。
有关方面表示,目前“神七”飞行乘组和候补航天员在技术、心理和体能方面均已作好执行任务的充分准备。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表示,参加“神七”的飞行梯队顺序没有变化,“将尽量使用国产航天服”。
首邀境外媒体现场报道
昨天中午,“戈壁绿洲”东风航天城迎来一批新客人———“神七”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媒体采访团,逾百名来自中央和地方的媒体记者,将获许在最近距离见证并记录“神七”飞天的精彩瞬间。
截至25日晚9时10分发射前,16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将按“规定动作”报道“神七”发射,如安排采访发射中心专家,及时跟进了解发射场系统和发射任务总体情况,参观载人航天发射场和航天员居住的问天阁,在发射前与航天员乘组见面等。
记者从昨天的记者会上获悉,此次采访团由国内26家媒体组成,其中包括来自宝岛台湾的媒体———TVBS电视台的两名特派记者。来自美、俄以及港澳地区的媒体记者,也将组成一个30多人的境外媒体采访团,于发射前夕抵达发射中心进行“神七”飞天的现场报道。据悉,这是我国执行航天飞行任务以来首次邀请境外媒体采访。
同时,为保证发射安全,早在本月19日,酒泉就叫停了所有参观航天城及观看“神七”发射的旅游项目,目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高度警戒。
发射前还有两次冷空气
昨日凌晨,一场寒雨突降酒泉。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称,由于“神七”转场后随即采取了相关保护措施,此次降雨并未对“神七”造成影响。
目前,酒泉的气温已由前几天的30℃左右,降到最低的十几度。基地气象部主任刘汉涛称,昨天的降雨是受冷空气影响,截至“神七”发射前,还将有两次冷空气活动,目前还不好确定时间,是否会影响到发射现在也不能肯定。相关气候监测统计显示,9月下旬是气候较好的时段。现在,气象专家每天会进行两次会商,进行发射预报、高空风预报和雷电预报。
记者获悉,昨天上午雨停后,“神七”已按既定程序安装了四个尾翼。此外,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专家介绍,飞船发射、飞船在轨运行、航天员出舱和飞船返回等,将主要受到四大空间天气因素的影响:空间辐射影响安全、高层大气影响运行、电离层影响信号、空间碎片危害致命。
据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送“神七”飞天,将是传统状态下长征二F型火箭的“谢幕之战”,从下一发开始,承担载人航天任务的长二F火箭将迎来大规模改进。将来的新型长二F火箭,入轨精度将提高一个量级,运载能力将大增,火箭重量更轻,体积更小。而现有的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推进剂有一定的腐蚀性和毒性,推力小,成本高,即将面临淘汰。
宇航员出舱要拿回实验装置
稍早前,有消息称,此次“神七”发射的标志性特点,是航天员太空漫步,并释放小卫星。对此,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少将“辟谣”表示,说舱外行走并不合适,准确地说,应该是航天员舱外活动。对于航天员太空行走是为了释放小卫星的说法,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验技术部总工程师、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副总设计师郑永煌在采访中否定了这一说法,他告诉记者,航天员在舱内发指令就可以释放小卫星。
航天员出舱活动,究竟为了完成什么任务?郑永煌表示,是为了将科学家在太空做材料实验的一个装置取回飞船。据了解,这些实验材料的装置已经固定在飞船舱外壁上,升空运行时进行太空暴露实验,观察在微重力、真空、热辐射等环境下的变化。
郑永煌说,航天员有一个飞行手册,飞行一天就要绕地球十多圈,每一圈干什么都有详细规定,如出舱活动、吃饭、睡觉等基本是有固定时间的,但对一些小动作不一定做“死规定”。比如,发射“神五”时,就要求杨利伟不能动、不能拍照,但发射后,杨利伟坐在那里拿着相机到处拍照。发射“神六”时,费俊龙与聂海胜在太空中翻跟头,当时地面很担心,因为那时“神六”控制器已接近极限,怕这一动的话,整个姿态变化比较大,飞船控制不太稳定,后来发现也没多大事。
本报特派酒泉记者孙朝方 夏杨 何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