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记者与神七航天城零距离接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3日12:36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李宁源 东风航天城报道

  “神舟七号”将于9月25日夜9时10分飞天翱翔太空的消息,随着飞船发射进入倒计时,纷纷占据了全国各大媒体主要版面。在奥运盛会后,中国西北大漠里古丝绸之路上的酒泉城池再次成为中国吸引世界的地方。飞船发射、太空行走这些事件也成了眼球聚焦点。

  到酒泉去,看飞船发射去,成了当下最时髦和频率最高的词汇,昨天,本报记者也走进了航天城一见神七雄姿。

  倒计时下的酒泉城

  酒泉,这个矗立在中国大西北荒漠上的绿洲城池,再次迎来了上亿双眼睛的瞩目。

  酒泉早上的气温在 10度徘徊,一夜的小雨后随之而来的是大风降温,走在街头寒冷袭击着身躯。 “来呀,上好的羊肉汤。 ”黑河路上的早餐点,店主马和木浓重的西北腔调招呼着过路居民,他正为这几天突然好起来的生意喜悦着。

  细心的酒泉市民会在迟来的甘肃一些报纸上发现,当地报刊头版的地产广告这些天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巨幅彩色图片:发射塔中矗立的巨型火箭。随着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升空进入倒计时,酒泉这座中国的航天基地城,正被各界所关注。

  作为中国三大卫星发射基地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地处甘肃河西额济纳旗的大漠戈壁深处,是中国第一个导弹、卫星综合试验、发射基地。这座古老的丝绸之路重镇,因为有了现代化的航天城,又焕发出了新的青春。

  连日来,酒泉市民最关心的是飞船发射的具体时间,记者、航天爱好者从各地赶着火车和汽车拥挤进来,酒泉城的街头多了一张张新面孔,酒店的价格已经涨了三分之一,十多家上好的酒店早已人满谢客。

  虽然酒泉通往 “发射中心”的道路已全部封锁,而东风航天城已闭门谢客多日,但酒泉市民和全国各地前往酒泉旅游市民的热情似乎并未因此而减弱。 “我们只想远远的看下发射塔和飞船。 ”他们虽然在30公里外的第一个检查站就被拦下,但是远处矗立的发射塔的模糊视线还是让他们兴奋。

  对于“神七”升空,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生。酒泉一中的李同学告诉记者,他听说“神七”预计在9月25日晚上9点发射,届时中央电视台对飞天进行现场直播,晚上一定看。

  两位老人的心愿

  李群在9月8日这天离开了东风航天城回到了酒泉。这位在航天城奉献了一生的67岁老人在航天城戒严时选择离开,为的是不给基地增添麻烦。在此之前,他本打算留在航天城里第三次观看“神舟”系列发射。

  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带着来自天津的老朋友,也在航天城工作20多年,退休后回到天津的王琴芳老朋友在酒泉卫星基地驻酒泉办事处办进出基地的“通行证”。

  “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发射我都看了,真是壮观,让人自豪。”两年前看神舟六号飞天的一幕,让老人记忆犹新。老人是安徽毫州人,在浙江当了10年兵后,1965年转业来到酒泉东方场区(现在东风航天城)粮食局为航天城做后勤保障。老人回忆,当时刚过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盛行的年代,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里的工作人员吃的都是黑窝窝头,土豆成了主食:菜是土豆,饭里是几粒米和着土豆片。 “在当时,这些还是最好的。”也就因为那个年代的土豆饭吃伤的缘故,以至于以后的几十年里,老人闻到土豆的味道就有种想吐的感觉。

  十年前,老人退休了,但是老人并没有离开基地的想法,虽然,孩子在酒泉城买了漂亮的商品房等待老人入住。用老人自己的话说,这里才是他的家。

  虽然是航天城的老居民,在航天城里老朋友的担保下,王琴芳还是经过半个小时的手续才办理了“通行证”。这次王琴芳是带着老伴来的,她想在有生之年再回来看看,看看将一生最美丽的青春播撒给的土地。进入航天城远观“神舟七号”的飞天是她愿望。

  1968年,17岁正值花季年华的王琴芳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告别天津的父母来到内蒙的大草原,一呆就是10年。 1978年,被安排到酒泉的东风航天城作了一位小学老师,任务是教导基地里技术工作人员的后代子女。在这里也呆了12年。 “我一共带了1800名学生,有的大学毕业后回到基地里做技术工作,继承了他们父母的光荣事业。”提到自己的学生,王琴芳感觉到自豪。

  “我想来看看神舟七号的发射,在有生之年再回家看看。 ”王琴芳拿到通行证后有了更迫切的想法,乘坐上专线车如果不出意外三个小时后她就要回到她梦寐的地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