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香港摄影师对话视觉联盟谈新闻摄影差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3日19:50  新浪文化

  骆永红:最早我了解博客性方法是最明了最直接的方式,我们把这个想法香港和大陆摄影师做一个交流,把想法做一下交换,伍老师策划一个大型展览,今天下午已经开展。一些老摄影家非常了解,但在这过程中,伍老师也觉得大陆摄影发展非常快,其实我从新锐或者从摄影联盟这个角度上来说,大陆摄影师也是属于前列的。香港摄影的新锐的代表人物,他们对影像的看法,他们作品现在是什么样子的?我们通过屏幕可以呈现他们的手法、风格以及他们的一些接触面,包括一些摄影师的作品。个人的东西,是某一个点,但整体表现就是一个面。现在先请伍老师介绍一下香港这个新的团队。

  伍振荣:我为什么把香港摄影师带来,是因为香港摄影80年代对大陆有一些影响,可是90年代以后,香港摄影文化发展得慢了一点。05年,我发觉这里的新闻发掘挺好,很多方面都值得香港的摄影师来交流。另外,香港摄影师和大陆表现不同,我们的交流比较少。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和风格可以慢慢交流,交个朋友,我们在香港机会比较少,所以我们安排一个星期来这里,看看这里摄影发展怎么样的,第二个交个朋友,有哪些不同的形式,很努力看其他的东西。我先介绍一下我们团队的朋友。

  黎韶琪:我叫黎韶琪,我也是参展作者之一,还有一位同事没有赶过来,希望他能赶得上。

  伍振荣:我希望每一个同事可以把他的照片放上来,让大家看看,希望他们可以说说他们的工作是怎么样的,黎先生今天没有拿照片来,可他是香港很资深的摄影人,他可以很充分的说说香港的摄影情况,希望一会儿他可以发言。

  骆永红:有请中国新锐摄影联盟的主席何龙盛先生。

  何龙盛:欢迎来自香港的朋友,很高兴来参加这个交流,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新锐媒体的情况,这个组织在三年前也是在平遥成立的,目前有27家报社和杂志社。新锐有两层意思,一是媒体意识方面很广,摄影师都很年轻,每一位实际上都是一个老板或者杂志社的团队,在他们的身后还有一群更加年轻的摄影记者。另外一层意思是当时成立这个联盟,探讨一种新的摄影标准,这个标准是两层意思,一是国际意识,在这个层面上无论大陆、香港,美国,欧洲,摄影的规律,新闻的规律是共同的,共同是所谓的全球视野。另外是现代意识,这一点不需要通过语言,通过照片大家会看到。我们之所以成立中国新锐媒体,和大陆很多摄影形态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用语言难以描述,照片可以诠释这一点。

  伍振荣:我在这里说说自己的照片。我是老摄影师,在报纸也工作过,我拍照片是用抓拍的方式,我在香港拍一些普通人的生活。很多内地的朋友从电视电影看到香港最好的一面,这些照片可以把香港平凡人的生活表现出来。这照片是老的画家,过去香港有很多,现在没有了。这是广东的一个中药凉茶,大陆人拿个纸牌做生意,现在香港人也拿个纸牌做生意。这是传统的中医治疗跌打。这个是在香港有很多卖中国传统的东西给外国的游客,就是这些东西,我拍的时候觉得这个人跟这个老人有点相像,所以把它拍下来。香港还有苦力,工作很辛苦,工资也不多。这是在香港街头的小吃。这是小的店铺,一个人整天坐在这个地方做生意。还有香港一些商人很繁忙,拿着饭盒吃饭。这是修理汽车的工人。这些照片拍的普通人的生活,我们在电影中看到香港完全不是这样的,但香港还有很普通的阶层。

  这些照片全都是用小照相机拍的,我把小照相机每天都带着,很方便,现在觉得年纪比较大,带个小照相机比较方便。

  黎韶琪:我是摄影杂志的编辑,一直以来我的工作主要是图片和编辑的工作,还有文章的写作,大部分我拍摄的照片作为杂志的刊物刊登,在杂志里面发表。我的作品主要是写实类的作品,有点像伍先生刚才那一套作品。但这次我参加平遥摄影展,我做了一点新尝试,这些照片我用写实的心态去拍,因为我看到很多香港城市的面貌,因为要符合这次展览的题目,以香港人的角度看香港,所以我拍摄的时候以我自己的角度去看香港。我主要用红外线的手法,拍摄香港的植物和现代建筑的矛盾。大家都知道,现代化城市的演变令城市变得有点古怪,平常我们看到自然的植物都是在郊外,但城市里面人生活的需要,他们也把植物带到城市里面,其实香港的植物外貌很奇怪,所以我用红外线把植物突出来和建筑物拉大对比,让它们看上去更有对比感,这张照片是在一个公园里面拍摄,好像丛林里面包裹的建筑物,这样的建筑物在香港是很多的。

  这是一个人造的,我也不能称之为湖,因为它水面的面积很小,它布置的像一个自然景观,但它后面是现代的建筑,可能半个小时就可以到城市,面积非常小的人造景观。

  这个是好像丛林一样的地方,但远看进去可以看到也是现代化的建筑,这是在丛林里面建筑物的表现,我拍摄的时候我主要选取有一点对比感,拍摄这个活动用了不长的时间,从构思到拍摄不到一年的时间,所以这个题目还在进行当中。这张感觉像流水,这在香港人看起来可能习惯了,可在很多人眼中是很奇怪的建筑构图,模仿自然的构图。现代化建筑物下面的植物。这是孤零零的一棵树和很不协调的都市的面貌,树是人造的,所以它的外形和所有的构成都是人造成。这也是一样的构思,这是一个建筑物前面的树。这种植物在任何都市都非常常见,修剪的特别有外貌的植物,可以想像这绝对是人造的,在香港这种非自然非常多,大家可以看到后面的树丛都是这样的,从屋顶伸出来的树丛,很难想像这是怎么栽种的。

  这是中环,是现代化大都市的市中心,市中心的两旁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里面有一个幼苗,现代化建筑的艺术可以这样讲,但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大的矛盾。这是另外一张,也是在另外一个地点拍摄的,路面上的车已经消失了,因为光线拍摄的需要,所以用了非常长的时间布光,时间有些飘动,我们看到像一个孤岛一样的树,马路中间的孤岛,跟马路有非常大的冲突。

  这是一个人造的小桥流水,这个好像树林,大家可以留意很多非常不同的植物在这个空间里出现,模仿森林,但不是这样。这张怎么形容呢?这是香港的一个地标,但这地标远看过去是流水和树叶包裹的景观,这是非常特别和古怪的感觉。这是城市才能见到的植物,这种植物本身的用法也不是非常美观的,但它的出现就是城市里面的矛盾,我们香港人已经看惯了,但别人看上去就会很奇怪,不知道看什么。这一组照片拍了不是很长时间,也是从很多照片挑了十来张,这个计划可以继续下去,香港这一组面貌非常多,有机会也可以到大陆来,这是个很特别,也很有趣的拍摄题材。我介绍我的作品就到这里,谢谢。

  骆永红:我们的流程是这样的,两位香港的摄影师,两位大陆的摄影师。下面是《京华时报》的编辑夏永介绍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并不是常规的新闻采访照片,他用业余时间把自己对摄影的感触的东西比较多,大家看一下。

  《京华时报》编辑 夏永:我们这组照片我到之后,工作当中、工作结束之后,或者下班回家的路上一直带着胶片的机器,就拍摄了一些自己对北京的感受,其实这里面每个人的状态可能是我的一些状态,一些主观化的影响,并不是完全纪实的方式。这个是我在故宫有一天傍晚的时候,在故宫看到一个人躺在上面;这个人是一个杀人犯,他是被押解回京之后拍的新闻照片。结束之后,我一直跟他在派出所,在派出所他一直站在一个灯光下面,然后我拿出照片给他拍出这样一张照片;一个在维修的公园。这个照片是王府井的一个金山;这是怀柔的一个装卸工;这个是一个庙宇,一个年轻的女子;这是一个导游带着日本的游客;这是一个女孩在王府井;这是故宫的一个老年人;地王庙前的农民;这是中非论坛在朝阳公园前面有一个大屏幕;这是一个参观的厨师;这是在回家的路上公交车上拍的一个小孩;这是一个银行里的老人,他可能经济上有些紧张,他取完钱之后,从玻璃里面反射的一个景象。

  这组照片我在生活当中一直在拍,这个是好运北京水球比赛当中美国运动员;这是业务工人在厂里面交谈;一个孩子戴着一个面具;这是一个日本的行为艺术家,她穿着报纸在街上行走;这也是好运北京的马术比赛的一匹马脱缰而走;这个人是一个高档上层人聚会当中的服务生;这是在前门拆迁如火如荼的时候,一些前门的老居民还在上面放风筝。我的东西可能不是特别完整,希望大家多批评。

  黎韶琪:我介绍下一位吴世杰,他也是香港杂志的编辑,他叫胡民煒。

  胡民煒:谢谢大家,其实我的普通话也不好,请大家原谅。以前没有做杂志之前,做过一些商业电影的工作,因为感觉难做,就选择一些广告,比较重视表现产品,表现一些东西的题材。我做完这个片子之后,又开始改变自己的看法,又拍一些比较能在杂志里面表现社会的现象,社会里面一些景象的题目。所以后来我拍了很多艺术的照片,我曾经把两种东西放在一起,后来有人看过我的照片说看不明白,认为我拍得比较抽象,我一直在改变。我认识的朋友看的都是风光,所以我要拍街头上的东西给他们看,街头上人们的生活,以前他们不明白,所以我拍得越来越简单,集中一些人物,介绍一些人物。我有12张照片,开场白是一些名人,是中环的一个名牌区。这是尖沙咀的钟楼,是尖沙咀的地标。这是在飞机场的登机大楼,它有两个登机台一边去,一边回,表示香港这个地方是一个旅游城市,有人来,也有人离开。这是中环的过道这个地方有很多传统的店铺,有很多洋人来看,所以有很多新的店铺,一些咖啡厅,酒吧,这是洋人走过,也有卖古碗,卖鼓动,这个鼓动和洋人对比。这是香港的文化街,我家住在附近,所以我常常来这里拍。这是尖沙咀的码头,是比较悠闲、休闲的。这是中环的一个扶手电梯,很多游客都会来,因为和旁边建筑物建得比较近,建这个电梯对那里的邻居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尖沙咀一个广场,一个建筑很高的,两个游客在这里。这是尖沙咀的海旁道,我那天正好从那走过,看到一个洋人在追着一个女人拍照;香港的公车站比较特别,是完全用来做广告的,所以这些大型的广告经常都可以看到,不一定在尖沙咀还是旅游的地方,就算这些平民百姓也都是有的;最后一张就是去年有一个摄影师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已经超过30年了,要拆所以赶快弄一个展览,我觉得很特别就拍照,就这样,谢谢大家。

  郑逸宇:我喜欢香港城市的面貌,因为香港地方比较小,很多不同的空间在同一个画面出现的情况比较多。香港也有很多反光的地方,反光在香港城市里面特别多,所以在同一画面看到很多空间同期出现。在拍这一套照片的时候,开始的时候没有想过要用这个方法去拍香港的,就是不断去拍了几个月就找出一个方法把照片拍出来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