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摄影师谢至德:在香港拍摄好题材不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3日19:50  新浪文化

  骆永红:下面这组是《京华时报》的摄影记者张伟的作品。

  张伟:你刚才看到都是香港摄影师的照片,香港摄影师关注城市和商业比较多,但我这组照片关注的是乡土文化,山西跟甘肃的农村。这个片子04年拍摄,实际上08年到今年我也在拍,拍了3年时间,05年的时候在平遥做过一个展览,在二机厂。我身边很多摄影师包括陕西、甘肃的摄影师拍过很多社会的照片我一直没有插手过,我觉得离我的生活太远。但回到北京以后,我再回到陕西跟甘肃拍摄的时候就找这种感觉,把他们人更多的记录下来。香港摄影师记录的是城市,但我的想法是人,因为人更长久一点。虽然是新锐联盟,但我的照片更多是传统,我更偏向于纪实这方面,离新闻远了一些。当时使用的相机也是120相机,更多记录人的细节,我的观念是不同的景象可以用不同的器材去解决它,这也就为什么有这么多款相机。陕西和西北的农村都有一种文化现象,每年在春节前后短短的几天时间,一年去拍摄也就几天时间,一次只能去一两个地方,因为活动同时在进行,所以这只能是长期日积月累拍摄出来。今年的春节我又去了一趟,基本上做了一个总结,选了有30多张照片。这是05年拍摄的,也是采取人像的形式,其实这种形式大家都习惯了,这是在卢沟桥下拍摄的,卢沟桥下大家都知道是空空荡荡的。他当夜要把所有茶叶运到马连道去了,我跟《新京报》记者去的,去了以后把所有人拍下来,选了15张,印出来以后重新扫描的,11个少数民族,其中一个在陕西的黄陵出过事。这是唯一的女玛戈头。在卢沟桥找了一个汽车,汽车上搭的白布拍摄,从早上拍到下午。

  喇嘛的体育运动,1999年到2005年去过两次,中间2004年去过一次,这是喇嘛在草原上进行的体育活动,他们每年有7天时间跟春游一样,无拘无束不用念经,所有的喇嘛集中在草地上狂欢,这体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这里基本上所有的照片都用胶片拍摄的,当时没有现在这种条件。我当时身上带了路来相机和135相机去的,路来相机没有用,都跟喇嘛们合影用了,我的想法是不同的题材用不同的相机去处理。这可能跟新闻更靠近了一些。再一个我们的观念是,这张照片是我第一次没选上的,但后来我更喜欢这样的照片,观念也在变化,包括想法也在变化,所以有些照片先别动它,放一放沉淀一下,过几年再选择。这是99年拍摄的,放到P门上,全自动做的。这幅照片和今年这一张照片也入选今年中国体育展览。他们的春节联欢会一样,是喇嘛们在草原上,几个学院喇嘛在草原上集中,有小品也有别的活动,我跟他们住了等于七天时间,觉得跟大家没什么两样,穿的衣服,球鞋,他们对尤文图丝都非常清楚,对这些明星都非常熟悉,我每天到喇嘛的房间里看电视,真的能进到他心里去,这样很好。也在电视上受那种武术的影响,所以他们也经常摆出这种架式出来。这组照片在佳木斯做了一个展览,想到今年刚好是奥运会,但没想到今年闹藏度,所以这组照片当时就没出来了,但我觉得真的展示了喇嘛对体育这种热爱。

  黄勤带:这组照片的拍摄是从04年到07年香港的郊区,就是你们说的老房子。

  岺允逸:我现在拍的作品关于香港的旧机场,叫启德机场。这个机场已经关闭了10年多了,1998年关闭的,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很完整的发展方案,所以它中间是有好多不同的用途,现在您看到是警察放围栏的地方,好多时候有些人在放遥控飞机,香港的地方是很宝贵的,可是有一个很大的荒废的地方在闹市里面是很奇怪的。这个机场是我们70年代正式起飞,所以我们希望给大家土地在变化,在变迁的感觉。

  骆永红:下面由《新京报》的陈杰介绍一下自己作品。

  陈杰:这个是我做了个幻灯,把这个幻灯给大家看看。

  吴世杰:我的照片是幻灯片的,请大家欣赏。

  赖朗骞:大家好我是赖朗骞,我的普通话不好,大家看吧。

  骆永红:下面《南方都市报》的王景春给大家介绍。他这组是与网络有关系的,对于新闻网络是非常重要的来源,包括在国外一些报纸,应该是这一类形式,以这样的方式给大家做一些讲将。

  王景春:我先给大家看一下,尤其是香港的朋友,我们去年10周年我们也拍了一组香港的片子。香港对我们来说非常难拍,我在广东,香港的文化和生活背景和大陆差异非常大,我们具体的落拍照片是在香港的感觉。这是有音乐的,我们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的。这是一个小片头。

  当时我们做了三版,这是网上以多媒体呈现的东西。这个里面主要运用Flash技术。这是香港赛马,大家都很熟悉。早一点跟你们交上朋友的话,大家都会好很多。香港明星大家很熟悉。这是《重庆森林》,重庆大厦我们拍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沟通、拍摄有很多争吵,因为大家都说法语、拉丁语,我们带英语的翻译都很难交流。麦兜大家很熟悉,我们摄影师就带着麦兜这个具有香港标志性的东西,去香港大街小巷,拍出这样一组照片。我不知道这些地点是不是很典型。

  实际上这过程也是我们跟数字传媒第一次合作,把平面的东西融入到网络,使用像flash这样的技术来做。本来这应该是我和大家在明天的座谈里谈的。多媒体是平面媒体于网络,甚至有些东西可以卖到电台,它可以打通三者的关系,使影像可以获得更大的空间和市场。后来我们擂台赛、四川地震都采用这种方式,摄影记者第一时间把照片传回新闻传播部,他们在半个小时之后播出去了,第二天才用报纸。

  这个是一个新闻,因为之前曾经拍过成都、重庆对一个城市的速写,我与几个同学到天津,通过声音录制,还有视频的拍摄,静态的照片三者之间整合起来并成一个小故事大概两分多钟,这里面主要还是以照片为主,如果大量用视频影响网速,还有我们主要用照片说明,这是一个方式。这可能是媒体与网络之间的过程,也可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现在是探索阶段,做得也比较粗。

  因为这里面遇到一个问题,我们的老师是国外的,这里面涉及到版权问题,所以声音、音乐要自己录制,一开始钟声录制钟表的声音,还有音乐是老太太唱歌,还有杨柳青,我们不断在实验,其实我做这两分钟片子用了差不多一个星期,因为我们不断在讨论然后修改,这里涉及到音乐的修改,视频的节奏,音乐的剪切和静态化的调整,做出来还是很有意思的。有一个网站就是用这种方式,还有马德兰图片社他们也是用这种方式。

  谢至德:各位好,我是香港摄影师,是当了很多年摄影记者的人,这位也很多年,他有20多年。后面的我们的前辈是30多年的摄影前辈。对不起我们没有带太多更香港一点的摄影师来,但我见到你们摄影的水准非常高,我们带出来给大家笑了。另外坐在这里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所以很开心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作品。我拍的都是香港回归的作品,我用了5年的时间去拍,作品也很多,只能挑一点来。

  我拍是一般很传统的生活的摄影去表达回归的情况,我用的是个人的手法,想表达中西文化交流的香港的面貌。因为我们被殖民地统治了很久,所以受殖民的思想影响了很久,所以我拍那些很有中国文化传统的胶片,还有一些很西方的照片。这是英国的邮筒,一个香港艺术家把字写上去,他很出名,现在去世了。

  这是1998年拍的,在中国银行门口,是一个尸体盖上一个胶布,如果你悲观想一想是死去,但你换个角度想是重生的感觉。

  这是一个军人走的情况,一个水军。我用很多闪光灯去拍的,这是我10多年前的作品,人生经历很多时候,你拍得照片不同,你用的手法不同,方向也不同,在香港当摄影师很辛苦,不好做,我们有很自由,可以拍工人打瞌睡,可以拍很多事情,但我们不能像你们走那么前,警察不让我们走那么前拍很多东西,这是我们很大不同的地方,其实我们没有那么多自由。这是我拍的一些中国节日的情景,这是一个英兵把英国旗收下来的时候一个行为,我觉得有一点幽默,所以就拍下来。

  这是一个那些舞狮的笑脸,我记录他脱下来的一刻。这是1997年在一个很大型的典礼后台的一个演员,我觉得很有感觉,他手上的香烟要掉下来的感觉,还有他看我镜头的样子。大家了解香港新闻记者的状态,跟我们交流一下,因为我们在香港当摄影记者很久,但是有很大的困难我们拍中国题材不能那么好,我们在香港地方小,题材也非常小,好的题材也不多,对我们来说好像是一条死路。我很高兴今天大家可以交流,用我最烂的国语做解释了。

  伍振荣:今天我们还有一个摄影师要来,我把他照片摘出来。这次交流还有一个成员,黎健向是我们香港摄影的一个博士,他替我们做一个总结吧。

  黎健强:大家好,我觉得真的这次聚会对大家非常好。过去香港摄影界跟大陆摄影界接触的比较少,所以今天对我来讲比较难得的。综合来讲大陆的摄影作品一般,我今天看大家的作品,我们国内的朋友水平非常高。

  第一,香港的摄影家基本上都不怎么说普通话,不完全是语言的问题,我们的普通话都是很烂的,老师对我们来讲基本上没有训练我们怎么说话,所以大家都不怎么讲普通话。第二点,刚才有个摄影家说香港一般的作品拍的都是城市的东西,所以是很传统的东西。可能对于很多香港人来讲,城市基本上就是我们的传统,就是香港基本上是一个都会,我们的父母从国内移民到香港以后,已经落地生根了,对我们来讲香港就是传统,对我们故乡都很陌生,所以我们拍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城市文化的。

  骆永红:刚才我们讲了摄影师个体到媒体的操作,还有最新的像王景春展现的。实际上一开始我们取名叫视野联盟,没有叫图片联盟或叫摄影联盟,我们认为图片只是一个部分,传递包括图象都是我们所关注的,而且包括国外媒体的发展,他们走在前面我们在探索,据说索尼CEO新的VEO可以达到60兆的照片截图,放一版照片没有问题。另外报纸的发展,《达拉斯晨报》,上一届奥运会他们20个人,但这一届奥运会他们只来了七个人,而且只有两个摄影师,这两个摄影师只拿了5D非专业相机,他们说是因为媒体到9月22号北京五家媒体集体涨价,五毛涨到一块,因为纸的成本增加了以后报纸的成本变得巨大。这一点国外纸媒的人发展成网络媒体,而在国内我们谈的都是这样的问题,比如《京华时报》和《京华网》他们之间合作,包括资源的互通和摄影记者开始进行视频的培养。对我们来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我们应该探索的方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