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残奥会:一则寓言的华彩演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4日10:59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见习记者周范才/北京报道

  很多残奥选手都是业余的,他们中间,很多是司机、工程师、学生,并且50岁、60岁、甚至69岁高龄的“爷爷奶奶级”选手也并不少见

  “残疾人运动员有着同样追求超越的心情,残奥会将以不同的光荣给人们一样的感动。”早在今年的5月29日,北京残奥会倒计时100天,“轮椅上美丽的天使”金晶如此展望。

  100天后,北京残奥会开幕。整场开幕式文艺演出取名为《和梦一起飞》,犹如一场梦幻般的童话剧,以关爱的温情荡涤着人的心灵。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执行总导演张继刚曾向《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他是用一种更新的形式把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梦幻优美的境界带到残奥会开幕式上的。

  17日晚,北京残奥会圣火在“鸟巢”缓缓熄灭。北京残奥会以童话拉开帷幕,在经历了11天的“感动之旅”后,以感动人心的人性之美为这一幕华丽的演出画上了句号。和北京奥运会一样,残奥会留下的感动和思考同样也将在长时间内被人记住,供人品评。

  不是不幸,只是不便

  9月16日上午10点,北京残奥会乒乓球女子团体F4-5级决赛就要拉开战幕。北京大学乒乓球馆安检口,观众依然在排着长龙。在安检大棚入口,一位安检志愿者拦住记者前面的两位中年男子,友好地提醒他们:请人手一票,依次入场。说完,他才注意到其中的一位男子双手没有手掌,赶紧闪在了一旁。

  走进安检大棚,另一位检票志愿者再一次拦住了他们俩。“请各人拿好自己的票,排队等待安检。”一直拿着票的中年男子终于忍不住嘟囔了一句:票都在我这呢。他旁边双手手臂踹在裤兜里的同伴无奈地抽出了没有手掌的双臂,一声不发,志愿者立即闪在了一旁,目送着两人进去。

  在观赛现场,本刊记者听到观众最多的议论,除了“感动”之外,更多的人则感慨残疾运动员的不幸。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手语主持人、北京残奥会圣火采集使者姜馨田曾说:“我们不是不幸,只是不便。”此次北京残奥赛场上,一些欧洲坐式排球运动员在明白了中文“残疾”的字面含义后,纷纷摇头:我们没有疾病,我们不是病人。

  残奥会的举行让全社会开始思考对待残疾人的合适方式。“其实我们都是经过了专门的培训才上岗的,”站在场馆内做观众引导服务志愿者的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大二学生戴灵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对盲人不能说’请这边走’,如果和坐轮椅的观众长时间地说话,我们必须蹲下身去。”

  “改变最大的是健全人的观念。”北京市宣武区残疾人联合会执行理事长李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残奥会期间她组织部分残疾人去了奥运场馆,还去体验了市内的无障碍设施。在健全人和残疾人聚集的很多场合,她感受很深的一点是,以前看到残疾人谁摔倒了,看见谁坐着轮椅,总会有很多热情的人走上前去扶一把、推一把,连小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把“扶着盲人过马路”视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表现,如今“该不该扶盲人过马路”开始吸引人们的反思,“现在很多人懂得了应该先征得残疾人同意后才去帮助。”因为这种善意的热心在残疾人看来,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施舍”。

  “不应该再把残疾人视作是需要‘资助’的对象”,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杜鹏向《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全社会开始懂得用“同一个世界,同一种眼光”来看待残疾人,是这次北京残奥会最大的成功之一。

  北京:无障碍之都

  残奥会期间,李程主要忙活的一件事是组织宣武区的残疾人走出家门体验北京各大公园、旅游景点的无障碍设施。让她不能忘怀的是,当几乎没有出过家门的残疾人走进故宫、登上长城的时候,很多人忍不住热泪盈眶。他们中的很多人一辈子生活在北京,可是因为出行不便,从来没有见过真的长城。

  在李程看来,这都是托残奥会的福。

  申奥成功之初的两三年,北京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不是很明显,古老的北京,一二号线地铁甚至是直到今年初才开始陆续装上了供轮椅使用的升降梯。

  北京申奥成功后的第三年,也就是2004年5月16日,《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颁布实施,这是国内首部有关无障碍设施的地方性法规。第二年2月25日,中国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总结会上,北京、青岛、秦皇岛等12个城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北京的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开始明显加速。

  “过去的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是不考虑无障碍设施的,”北京奥运村残奥村总工程师徐亚柯说。北京残奥村堪称北京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典范。在26个小时内,就实现了奥运村到残奥村的转换,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从运动员乘坐无障碍大巴进入残奥村,大巴站点、上下坡道、安检台都实现了无障碍衔接。楼道电梯、卫生间扶手、房间的开关都按照健全人和残疾人的使用要求设计了两套控制面板,并且除了文字标识外,还有盲文、语音提示。

  徐亚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残奥村的无障碍设施不仅满足了北京市建委等主管部门的行业标准,也同时满足了残奥委会的设计标准,“而且我们是就高不就低”。

  早在1961年,美国率先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而我国直到1986年7月,才由建设部、民政部联合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同编制了第一部《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

  在徐亚柯看来,残奥村的成功将是北京建设无障碍之都的有力实践。“毫无疑问,残奥村转为居民小区后将是北京最完善的无障碍小区。”

  不过,北京建设无障碍之都并未已经深入人心。查阅新闻媒体关于北京地铁5号线无障碍设施的新闻报道时,李程看到的是“无障碍改造”这样的字眼。为什么不是在地铁开建之初就把无障碍设施考虑在内,而是到了2007年的八九月份地铁5号线即将开通的时候才想到“改造无障碍设施”?

  李程后来知道了原委。原来,是有关部门以地铁建设超出预算为由,砍掉了配套的无障碍设施,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在体验即将开通运营的5号线发现问题时,有关方面才意识到了错误,由此开始了亡羊补牢的“无障碍改造”。

  “今后,无障碍设施肯定是建筑设计方案中重要的考虑部分,”徐亚柯认为,这也正是残奥会留下的宝贵遗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更多关于 奥运 北京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