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记者李宣良)从神舟一号飞船到神舟六号飞船,每次都有新变化,但神舟七号飞船是变化最大的一次。
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介绍,神七飞船的变化主要围绕出舱活动、3人多天、空间实验三个重点展开。
围绕出舱活动及支持出舱活动进行,飞船去掉了留轨功能,重新设计轨道舱,使其变成生活舱和气闸舱的综合体。气闸舱是航天员从返回舱到舱外再从舱外返回返回舱的通道。两名航天员从返回舱进入气闸舱后,返回舱关闭,气闸舱就变成了密闭的容器。航天员在密闭的气闸舱内换穿舱外服,并完成吸氧排氮程序,随后进行泄压后打开气闸舱通向飞船外的舱门,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结束后,航天员再按照相反程序返回。
飞船增加了与气闸舱相关的一系列支持设备,对舱外服提供电、机械、热等方面的支持。气闸舱内还设计了扶手、脚蹬器之类的设备,以帮助航天员完成舱外服的穿脱等动作。为了将航天员舱外活动图像及时、清楚地传回地面,飞船在前后端分别加载了一台舱外摄像机,通过两路图像实时地观察和传输航天员舱外行走的情形。
围绕3人多天飞行,飞船要提供满足3人需求的座椅、食品、饮用水、环境控制功能等多种资源支持。神舟系列飞船的初始设计承载量就是3人,这次将首次实现满负荷状态下的考核,实现3人多天的在轨飞行,比神五时的1人、神六时的2人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围绕在轨实验任务,神舟七号搭载了许多新设备、新材料。飞船搭载了我国第一个上天的中继卫星用户终端,这个用户终端能够大大提高我国中低轨道航天器的测控覆盖能力。飞船还将进行固体润滑材料的在轨实验,将中科院提供的固体润滑材料在外太空暴露后,由航天员在出舱行走时进行回收。此外,飞船还将完成伴随卫星的在轨实验。
张柏楠认为,神七飞船的这些新变化,将中国的后续载人航天计划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应用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