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景海鹏:首先是国家的儿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5日03:25  京华时报
景海鹏:首先是国家的儿子
景海鹏准备进入中性训练水槽,进行出舱训练。本报通讯员秦宪安摄

  9月20日,一批批记者赶集似的向山西运城市一个普通的小乡村杨家卓村聚拢。

  因为村子里传来了喜讯——老景家的大小子马上就搭“神七”飞天了。

  “大小子”就是神七三名航天员之一的景海鹏。

  从1985年景海鹏离开村子后,只回来了两次,第一次是结婚后返乡探亲,第二次是神六返回后和父母一起过春节。

  “他首先是国家的儿子。”母亲这样评价儿子。

  父亲编笤帚供其读书

  景海鹏兄妹三人的学费是靠父亲景靠喜编笤帚编出来的。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劳动,父亲的腰越弓越弯。

  景家是杨家卓村为数不多的外姓户,位于村子西头的第一条巷子。

  也许是巧合,即将飞天的景海鹏老家红色的大门上面有一块石匾,上面用行书写着“凌云”二字。

  景家院内一共有三排房子,东边有三间破旧的土坯平房,西侧则是两间砖房,在紧贴着大门的北侧则是两间独立的砖瓦房。景海鹏的父亲景靠喜老人指着一间土坯房子说:“海鹏就出生在这里。现在没人住了,放东西用。”

  景海鹏的弟弟景海龙回忆,过去家里条件不好,只有西边的三间土坯矮房。1991年自己结婚的时候,家里才盖起了西边的两间砖土房,给自己做新房用。“北边的两间屋子是我哥结婚时盖的。”景海龙说,1993年景海鹏结婚时,老父亲又自己动手盖了两间砖房,作为景海鹏回家时的新房。

  景海鹏的父亲景靠喜是一个话语不多的老人,曾经读过高中的他是当地的秀才。

  “父亲的腰完全是累弯的。”说起小时候的事情,景海龙有些哽咽。

  景靠喜老人手巧,能编笤帚、扫把。过去每年秋天高粱成熟后,景靠喜便会拉着平板车徒步走很多路,到别的乡拉高粱穗回家,一个来回便是一天一夜。回家后,景靠喜就坐在西屋的小房间里猫着腰扎笤帚,一扎就是一夜。

  “一个笤帚成本不到一毛钱吧,但拉到市里能卖三四毛。”景靠喜说自己每天能扎十几个,凑够了100个便拉到城里走街串巷叫卖。景靠喜赚到的钱从来不舍得自己花,有时候笤帚卖不掉,一天都舍不得吃一顿饭。景海鹏的表哥杨海泉说:“我舅和我舅妈把所有的收入都供孩子上学了。”

  由于体恤父亲的辛苦,景海鹏在学习上异常用功和勤奋。

  同村的杨忠莲老人是景海鹏小学时的老师。对于小海鹏的学习,杨忠莲这样评价,“真是好用功的娃,从小是副班长,一看就知道将来有出息。”母亲王珍玲也说,“海鹏一回到家就翻书本,让他干点啥,利利索索干完后又回去看书了,不像他弟弟成天在外面玩儿。”

  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景海鹏果然不负众望考上了山西省重点中学解州中学。

  瞒着家人报考飞行员

  去解州中学后,懂事的景海鹏从来没有向家里要一分钱伙食费。将近三年的时间,景海鹏的伙食就是自带的馒头、咸菜加学校的热水。

  虽然考到省重点高中,但父母却不愿意景海鹏去解州中学。原因很简单,解州中学离家有70里。景海鹏如果去解州中学就需要住校,以景家的经济条件,是怎么也负担不起景海鹏在学校的伙食费用的。如果在离家比较近的安邑中学就读,景海鹏就能每天带饭去学校,不需要买食堂的饭菜。

  “我哥的骨子里有一股倔强,认准的事情就非做不可。”景海鹏回忆,报到那一天,父母都去地里干活了,景海鹏二话不说,自己背起行李,一个人步行70里地赶到解州中学。

  “那天,天下着雨,我哥头都没回就走出了家门。”

  去解州中学后,懂事的景海鹏从来不向家里要伙食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航天员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