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昨天,记者从主着陆场获悉,神舟七号飞船回收搜救将采用全新的“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搜救模式,即由空中搜救分队主要承担返回舱搜索和航天员救援任务,地面搜救分队主要承担返回舱、有效载荷现场处置回收任务。其中,6架直升机承担空中搜救任务。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主着陆场空中搜救任务都由总参某陆航团担负。参加神舟七号飞行任务主着陆场空中搜救的飞行员,全部是执行过“5·12”汶川大地震救援任务的骨干飞行员。
据该陆航团团长蔡有固介绍,由于今年的搜救模式由原来的空地共同搜救,改为“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模式,对空中搜救分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确保万无一失,组建的6个机组实行双机长制,即正副驾驶均为机长。
这支空中搜救分队在内蒙古草原上完成了所有搜救课目训练,并进行了多次模拟演练。
-海陆空搜救方式
大功率定向仪搜索航天员
着陆场地系统总指挥隋起胜介绍,神舟七号飞船空中搜救分队已经具备了独立搜救能力,能够采用空中搜救方式完成航天员的搜救和后送,可以提高搜救处置的效率,在第一时间救援航天员。
空中搜救分队由6架搜救直升机、专业搜救人员和搜救设备组成,利用机载大功率定向仪作为主要搜索手段。为保证每架直升机到达落点现场后都能够第一时间打开返回舱舱门,对航天员进行必要的处置,空中分队的每架直升机上均配备返回舱开舱处置人员、航天员医保人员、图像摄录传送人员等。
分队具备处置返回舱能力
从9月初开始,主着陆场区经过4次综合搜救演练,先后制订出科学的搜索方案,对空地搜救分队的人员、装备和职能分工重新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整合。
地面分队具备独立完成返回舱搜索回收、现场处置、航天员救援等能力。相比上次发射,地面搜救分队相应进行压缩,搜救车辆由原来的10多辆减少为4辆,同时对地面分队到达指定地域的时间要求也有所放宽。“这样我们的特种车辆就不用抢时间了,可沿道路行进,对保护牧场草皮很有好处。”隋起胜说。
打捞部门已完成保障任务
昨天下午4点30分,在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值班室,神舟七号海上应急救援总指挥长宋家慧说:“我们的第一要务是,确保航天员落在海上时的安全。”
宋家慧介绍,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参加“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海上应急救援保障的船舶和飞机,24日已全部到达指定位置和海区。救捞系统从各地抽调了目前最先进的4艘大功率海上专业救助船舶、4架救助直升机和一架固定翼飞机参与这次海上救援保障活动。
宋家慧说,这是救捞系统第一次独立承担飞船海上应急救援任务。万一飞船发射出现意外,航天返回舱掉进海里,救捞应急力量必须快速行动,把航天员救起来。
昨晚9点22分,北京任务联合指挥所下达命令:神舟飞船已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已圆满完成神舟七号海上应急救援保障任务。
-救援难点
夜间发射给搜救带来困难
神七副着陆场指挥部副指挥长刘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以往任务相比,神七应急救生存在三大难点。
难点之一
上升段的搜救区域达1860平方公里,有沙漠、河流、山脉等各种地形地貌。应急搜救力量主要依靠飞控中心落点预报和返回舱发出的搜救信号确定搜救范围和方向。根据落点预报,只能锁定一个大致范围,之后还是靠返回舱发出的信号。而返回舱一旦落在黄土高原的沟壑、森林或湖泊里,发出的信号很容易受损,必须依靠搜救队员的目视。
难点之二
神七发射在晚上进行,一旦上升段出现问题,只能靠微光望远镜等夜视器材。尽管搜救直升机上配有1600瓦的探照灯,但直升机的视野还是无法与白天比,飞行的安全性也不如白天。针对这一难点,搜救力量反复演练了夜晚搜救处置程序,并给器材上装备了便携式照明工具。
难点之三
返回舱上有闪光灯等标识器材,有助于目视搜索,但这次发射在晚上9点多,戈壁滩的天还没有完全黑,闪光灯不一定能起到明显作用。
-其他保障
座椅下“压缩空气”取代燃气
昨天,神七副总指挥马兴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让航天员感觉更舒适,航天员的座椅是根据每个人的身材特征特制的。值得一提的是,设计人员考虑到尽管飞船的密封性已经万无一失,但是座椅下的一个压力燃气包里的有害气体万一要是发生泄漏,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保证3名航天员安全返回,最终确定了用“压缩空气”来取代燃气,并相应地增加了一套动力源。
综合新华社本报记者 刘薇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