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升空,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二步一阶段的第一次任务,具有承上启下的里程碑意义。此次任务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相比有两大显著不同点,一是航天员的出舱行走,一是伴飞卫星的释放。这两点既是此次飞行任务的亮点,同时,也是测控通信保障的难点。
在以前的航天任务中,测量或通信偶尔有些间断对整个任务不会是致命的影响,但这次航天员出舱的短短30分钟时间里,必须非常可靠地保证完成测量控制和通信这些功能。
载人航天工程总体对测控通信系统提出的要求是要保证对神舟七号飞船连续三十分钟的测控通信弧段覆盖,以确保航天员在出舱前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返回阶段能够跟地面和飞船之间保持畅通的通信联络,经过总体人员的努力,预计可以达到四十七分钟的连续覆盖。
在外行人看来,也许觉得三十分钟和四十七分钟相比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如果他知道一条远洋测量船对这样一个轨道的有效覆盖段落也就是六到七分钟的时间,那他就会明白这两个数字所包含的含意究竟有多么不同了。
为了保证四十七分钟的覆盖,系统动用了五条船,国外四个站,国内七个站,前后衔接,顺次接力才实现这个目标。尽管通过各种办法在方案上实现了连续覆盖,但就每一个点来说,仍然只能是一台设备、一套系统、一个站、一条船,难以备份,能否确保可靠,对系统总体人员来说仍然是很大的压力。
还有将要释放一颗伴飞小卫星,能否成功测控这颗小卫星对于我国将来进一步发展空间站和空间试验室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未来要建设在空间长期驻留的航天设施,就涉及到诊断、维修和维护一系列问题,释放小卫星围绕空间站飞行,可以用星上的成像设备拍摄它外部的细节,供地面指挥中心对航天器进行诊断。
就技术层面而言,要保证伴星、飞船以及留轨舱相互之间不会发生碰撞,必须精确地完成对它们飞行轨道的测量与控制,这就牵涉到多目标测控的课题。多目标测控在我国的载人航天任务中是第一次遇到,尤其困难的是留轨舱这次改成气闸舱后上面没有安装应答机等合作目标,只能采用非合作方式进行测量。
经过两年的刻苦攻关,科技人员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利用我国的光电望远镜、反射式脉冲雷达共同解决了非合作方式的测量难题,实现了多目标的测量控制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