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威专家详解出舱过程诸多疑问
开舱时间为什么那么久?
最终,翟志刚用了足足6分钟才将舱门完全打开,此刻,穿着舱外活动服的翟志刚传来粗重喘息声,人们一度担心他是否还有体力完成剩余的工作。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总工程师邓一兵介绍,在翟志刚打开舱门之前,轨道舱已经进行了泄压,但仅仅通过泄压阀,难以让轨道舱的气压与舱外的真空形成一致。也就是说,舱内仍有空气,仍有气压,因此舱门被这股压力束缚着,翟志刚想把它打开确实需要费一点力气和时间。
对于出现的这次“意外”,专家坦承,真正的外太空的环境“比想象中的有所差别”。专家还分析说,舱外航天服构造复杂,在太空失重的条件下,航天员无处着力导致导致航天员动作迟缓。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王兆耀说,我们的科学家、专家们还要对这个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分析。
舱门为什么要朝里开,为什么非要手动?
邓一兵说,正是因为舱内气压的存在,神七舱门朝里开的原因就很好理解了。整个飞行过程中,舱内的气压一般来说都是大于舱外气压,更何况在真空环境中。舱门往里开,可以保证轨道舱舱门更好的密封性。同样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手动舱门更加可靠一些,现在太空飞船上的舱门都是手动。自动技术上可以达到,但不稳妥。
邓一兵透露,唯一没有想到的是,翟志刚两次打开舱门,这是因为第一次打开位置不好、空间不够,合上后做了调整后再次打开。但这不能说是意外,仅仅算个花絮。
太空行走到底有多难?
邓一兵说:“也许你要说他们的动作不够灵活和优美,他们舱外活动的时间比较短,但我们这些航天人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学步,他的动作堪称完美,虽然步履有点蹒跚,但任务完成得非常好。”
邓一兵分析,航天员在太空中实际上飘在真空里。气闸舱外壁有扶手,航天员只能在安全系绳挂钩的帮助下,通过手在飞船舱壁把手上位置的改变来实现身体的移动。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太空漫步,不如说是“太空漫移”。
也有专家坦承:“从航天员出舱的画面来看,脚离轨道舱表面角度很大,这是很大的区别。这种情况下,相当于有点“拿大顶”的感觉,对姿态控制,对航天的心理感受,对他的操作应该说都是和地面区别比较大的。所以,这就意味航天员出舱经受了特别大的考验。”
翟志刚为何能在太空中挥舞国旗?
太空中没有空气,不可能有风,那么国旗为什么能够飘扬呢?
这个问题早在阿波罗登月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过。其实,这个现象很好解释,因为国旗杆子是有弹性的,你一动以后它会晃动,这面旗帜可能也是会晃动,这个晃动正是因为没有空气阻挡,所以它晃荡的时间比较长,如果地面上有空气的话它可能由于空气阻力,它很快就停止了。
由于太空中是真空环境,没有空气摩擦的阻力作用,旗杆的摆幅较大而持久,从而带动上部的旗帜抖动,给人以“飘扬”之感。
据专业人士介绍,这面中国国旗上的五星是科技人员通过十字绣一针一线绣上的,因此显得极为珍贵。至于国旗的面料,根据神舟五号搭载的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帜来看,很有可能为了出于航天器安全考虑,采用“真丝电力纺”,而不是化纤材料,以防止产生静电。
直播中为什么有一段时间没画面?
在电视直播过程中,翟志刚出舱后有一段时间没有直播信号。看到此,邓一兵立刻说:“等一分钟就好了。”
对此,邓一兵解释,出舱过程中的连续测控通信是依靠地面各站、船的USB统一测控系统接力完成。在不同测控段的交接过程中,如果神七飞船飞出测控站就不会有视频信号。那一分钟没有图像信号是正常的。
刘伯明露个头,算出舱吗?
画面恢复后,我们可以看到刘伯明在舱门口透出了脑袋,那么,他也算出舱吗?
邓一兵表示,一旦轨道舱的舱门打开,也就意味着舱内外的环境趋于一致。如此说来,刘伯明在轨道舱中待着也相当于来到了太空。
只不过,刘伯明的身体没有全部暴露在太空中,也没有进行任何舱外活动,因此我们说是一人出舱。
为什么会有火灾警报?
翟志刚进行舱外活动时,地面的控制中心突然发现轨道舱的火警仪表盘报警,显示轨道舱内发生了火灾。工作人员播报的声音平静,却让观众的心跳到嗓子眼。
王兆耀说,当时在出舱过程当中,听到返回舱航天员报告有着火点。说实话,当时我们的心情是非常紧张,但是后来说是轨道舱有着火点,我们反而感到轻松了。因为大家都知道,那时候的舱门打开了,它是和外界真空环境是相通的,不可能着火的,因为没有空气、没有氧气。后来经过查实,是一个传感器虚警,因此对我们后面整个的飞行不会有任何的影响,这点请大家放心。
航天员回来后是不是就退役了?
邓一兵说,我国第一批选拔的航天员共14人,目前执行了神五、神六、神七任务。神七后,这些航天员并不会退役,从年龄上讲,即使到了神十后,他们也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当然,选拔新航天员的工作也是要进行的,神七返回后将着手准备。如果航天员退役,他们将继续留在航天员中心担任训练教员,或者从事航天员管理方面的工作。
前方特派记者徐林
后方联动记者张迪徐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