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与神舟七号通信实现“无缝”连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8日14:29  人民网

  人民网科技讯: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中,杨利伟在舱内面带微笑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我们清晰地听到了他与地面之间的天地通话;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实现了“天地同唱一首歌”;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胡锦涛主席与航天员天地通话...

  众所周知,这些生动场面和清晰声音的传来,背后有着强大的技术支持。今天,我们采访了负责此项任务的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通信总体室高级工程师张兵山。

  据介绍,天地通信中有两个非常直观的部分:话音通信和图象通信。这是了解任务情况直接效果最好的手段,因而因为最为公众关注。

  从神舟任务之初,通信室就承担了载人航天工程通信网的论证设计工作。执行神舟一号任务时,通信网已基本建成。通过针对后续几次任务进行的扩容改造和功能完善,他们已经建成了一个我国航天领域目前传输速率最高的通信网,形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神经”网络,把天上地下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据张兵山介绍,在此次方案设计中,他们采用了两种传输手段来保证天地通话的可靠性。

  “离开通信,系统即使拥有再先进的设备,也不能有所作为。”正如他们所说,在我国载人航天这一宏伟工程中,通信的地位空前重要起来,因为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由成千上万台套设备构成的天地互联的庞大网络系统,必须构建一个陆海空天一体化的立体通信网,将测控通信系统成千上万台套的设备互联沟通成为一个真正可以实现测量、控制和通信能力的规模庞大的支持保障网络;测控网进行全球布站,使得通信网也要保证让全球互联,也就是说,载人航天工程的测控需要到哪里,通信就会跟进到哪里。

  张兵山还介绍说,为了更好详尽地观察火箭一二级是否正常分离、助推器分离情况怎样、整流罩是否正常抛掉等,他们在火箭上增加了两个监视点,以便各种状态图像传输到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和酒泉发射中心。他们采用了一些高效的压缩编码技术,在信道容量受限的情况下,利用实时性比较差的IP技术实现了高质量的图像传输,这也是载人航天工程中首次采用这种技术完成的实时图像信息的传输。从28日情况看,图像传输的质量非常高。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