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神七飞船技术状态负责人:眉清目秀书卷气袭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8日20:1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28日电 题:神舟七号飞船技术状态负责人:于潇

  作者:成方

  “夜雨潇潇马啼鸣,剑胆琴心踏江湖”。眼前的于潇,人如其名,眉清目秀、书卷气袭人。听到这个名字、看到这个人,你会不由得想到中国古代关于书剑恩仇的描写。于是很难想象这样一个长着白净的娃娃脸、腼腆柔和中透着执著坚毅的年轻人竟是一个纯理工科出身的整天与卫星、飞船打交道的工学博士。

  于潇,1977年出生,1995年从黑龙江省考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学院,2004年博士毕业后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四年间,一直在院总体部载人航天总体室工作,从神舟七号飞船开始研制以来,于潇就一直参与其中。

  艰巨任务练本领

  参与“神七”任务快四年了,于潇主要负责两大块工作,一个是整船的技术状态控制,因为飞船跟卫星不太一样,结构十分复杂,系统性的东西比较多。有的人说:“一条船顶三颗星的工作量。”这话不假,每艘飞船都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技术状态控制负责人,而“神七”的技术状态负责人就是于潇。在“神七”研制中,凡是和技术状态有关的事都主要由他牵头负责。于潇的另一项工作是负责飞船系统跟其他大的分系统,比如:航天员系统、火箭系统、应用系统、发射场、测控等的协调工作。对于神舟七号飞船这样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而言,各分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技术上,飞船整个的飞行程序和航天员出舱的有关程序设计也主要由于潇和另外几个同事负责。

  于潇的工作难点在于工作量大,相关接口较多,十分复杂。要做好这些工作,第一是要搞好协调,比如一个简单的接口设计变化,就需要所有涉及到接口问题的人,都坐在一起协商,共同确定接口以后,再由于潇负责把接口固定下来,控制好,保证所有与接口有关的人,按照签订好的接口文件一步一步走下去,做到一个闭环。可以说,整个沟通过程是从于潇那里牵头开始的,最后也是从他那里收尾和结束的。每做一次协调,都需要很多人一起配合完成。在技术状态变化方面,神舟七号飞船比以往任何一艘飞船的工作量都要大许多,已经进行过的更改达到200多个,每一个更改都重复着沟通、协调、固定、控制、闭环的过程。

  神舟七号飞船是载人航天工程二期的第一艘飞船,如果说载人航天工程一期的各艘飞船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太大,主要是应用系统、载荷的变化以及配置上的局部调整的话,那么神舟七号飞船在技术上则有明显变化。神舟七号飞船将首次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这也是载人航天二期两个关键技术——交会对接和出舱活动中的一项。正是因为要完成出舱活动这个大的任务,神舟七号飞船的轨道舱经过了一次全新的设计。作为整个飞船三舱结构中的重要一舱——轨道舱,过去只是航天员的一个生活工作舱。在神舟六号飞船的时候,航天员第一次进入轨道舱内休息,并完成了一些简单的工作,而神舟七号飞船则要利用这个轨道舱为航天员出舱行走服务,使这个舱既保留原来的工作和休息的功能,还实现气闸的功能。也就是说,在航天员出舱前把轨道舱中的强压环境变成一个真空环境,从而实现航天员从舱内到舱外的气压过渡,这样航天员穿好舱外航天服后,就能从轨道舱走出去,进行舱外行走了。因此很多人也把神舟七号飞船的轨道舱叫做“气闸舱”。

  为了实现这一项技术,技术人员对神舟七号飞船的轨道舱进行了全新设计,使整船的技术状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直接导致了现有工作方式方法的变化。为了进行轨道舱专项试验验证,把整个状态验证全面,于潇他们从机械接口、热接口、电接口通过专门试验用的轨道舱进行了完整的试验验证。并利用轨道舱首次完成了有真人参与的真空环境试验,即KM6水平舱的人舱服试验。要知道在过去KM6的真空罐里是从来不允许进人的,人如果进入其中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所以类似试验我国从未做过。于潇他们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国外经验,在做好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加强实验策划,调整各项配置参数,成功地模拟了出舱环境,并进行了直接试验,使出舱过程、出舱程序都得到了验证,真正把气闸的作用验证充分。到目前为止,作为这项工作的牵头人,于潇已经可以放心地说:方案胜券在握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