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九大突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8日23:01  新华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九大突破
9月28日,神七航天员出舱。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新华网内蒙古四子王旗9月28日电 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九大突破

  记者 李宣良、黎云、王经国

  9月28日17时37分,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神舟七号飞船稳稳地降落在内蒙古阿木古朗草原。从1992年正式立项到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太空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短短16年间走完了世界其他航天强国几十年走过的道路。

  “从神一到神七,数字增加的背后,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历史性突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大漠深处崛起现代化载人航天发射场

  2005年10月,随着神舟五号的发射升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中国唯一载人航天发射场的新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与卫星发射相比,载人航天发射可靠性要求更高、技术更复杂、配套设施更完善。

  位于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承担载人航天发射任务新建了一批先进完善的发射设施。建设载人航天发射场,采用中国特色的总体技术方案——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整体运输,在世界航天界独树一帜。

  为了保障发射过程中航天员的安全,发射塔增加了逃逸救生滑带,建设了功能齐全的副着陆场,应对上升段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专家点评(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崔吉俊):发射场具备世界先进水平,不仅可以满足载人飞船的发射需要,还考虑到了将来发射大型空间站的需要。

  神舟飞船体现“中国特色”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中国飞船只经过了4次无人飞行试验就开始正式载人升空。

  得益于中国在运载火箭和应用卫星方面的坚实基础和丰富经验,神舟飞船的研制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从一开始即采用了多人多舱的设计方案。神舟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构成,可容纳3名航天员;返回舱直径2.5米,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间最大的飞船。

  神舟飞船还具备一舱多用功能和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能力。在返回舱返回地面后,轨道舱可以留轨工作半年以上,继续执行空间实验任务。

  专家点评(飞船系统原总设计师戚发轫):神舟飞船的设计理念,既代表了当今世界载人航天的发展方向,也体现了“中国特色”。

  打造可靠性最高的火箭

  将神舟飞船送上太空的,是我国最高、最重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

  从1992年开始研制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可靠性指标达到0.97,承担这次托举神舟七号飞船任务的火箭,可靠性指标更是进一步提高到了0.98,是目前国内可靠性、安全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

  与普通火箭相比,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增加了故障检测处理和逃逸系统,在功能、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全部达到载人运载火箭的要求。

  到目前为止,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地将7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达到100%,其可靠稳定的飞行性能得到了检验。

  专家点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是迄今为止我国航天史上技术最复杂、可靠性安全性指标最高的火箭。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将是我国运载火箭未来的发展方向。

  航天员队伍千锤百炼终成金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职业——航天员。

  航天员是载人航天的核心。选拔和训练航天员是一个国家可以独立自主实施载人航天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首批航天员由14名从空军部队挑选的飞行员组成。

  要完成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需要千锤百炼。中国航天员大队叫响了“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的口号,制定了“团结,自律,勤奋,奉献”8个字的队训。每名航天员都系统进行了航天专业技术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救生和生存训练以及心理和体质训练。

  专家点评(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和俄罗斯、美国相比,我国航天员训练工作开展的历史不长,但发展很快,不仅可以满足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需要,还具备了为国外培训航天员的能力。

  浩瀚太空迎来首位中国访客

  2003年10月15日9时10分,神舟五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从这一刻起,杨利伟成了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飞行过程中,飞船和火箭没有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参加任务的数千台地面设施设备无一故障,全系统数万个口令无一差错,操作无一失误。

  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飞船按预定计划准确返回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恰在开舱的同一时刻,鲜艳的五星红旗正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恰在39年前的同一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喜获成功。

  专家点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总设计师王永志):神舟五号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飞天梦想,但它更是一个新的起点,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才刚刚起步。

  多人多天太空飞行的新突破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缓缓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我国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在近5天5夜、约325万公里的太空飞行中,2名航天员经历了76次日出日落,成功进行了穿越轨道舱与返回舱、工效学评价、医学试验、轨道舱飞船设备操作等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各睡了5次觉,吃了15顿饭,还与家人进行了天地通话。

  无论是在火箭发射、飞船变轨,还是在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着陆返回时,航天员传给地面的回答总是“正常”与“感觉良好”。

  专家点评(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航天员同样的落点,对中国航天来说是不同的起点,这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从此迈入了新的阶段。

  把飞船“穿”在身上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当翟志刚在太空中走出轨道舱,电视机前收看直播的观众惊喜地发现,他穿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

  舱外航天服的研制成功,是航天员能否进行舱外活动的前提条件。目前,世界上只有俄罗斯、美国独立研制成功舱外航天服。作为出舱活动装置,舱外航天服是世界上结构最复杂、技术最先进、价格最昂贵的“服装”。它既要能够保护航天员免遭宇宙空间环境的伤害,又要为航天员提供所有的生命活动保障和作业活动功能,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穿在航天员身上的飞船”。

  专家点评(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飞天”舱外航天服经受住了太空环境的严格考验,为舱外活动的实施和航天员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安全屏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神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