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搜救队员从神一至神七七次打开返回舱舱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9日10:02  人民网

  昨天,神七返回舱成功着陆内蒙古中部草原,人们将鲜花纷纷献给3位航天员。而在他们身后,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的人,他们也是英雄。其中,搜救队员李涛从神一至神七以来,先后七次打开返回舱舱门,是名副其实的神舟“第一开”。

  李涛

  神舟“第一开”

  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带着一丝青烟和淡淡的焦味,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草原上。搜救直升机轰鸣着盘旋,落下。

  一名搜救队员快速跳下直升机,冲向返回舱落点,按照指挥长的命令,熟练地打开返回舱。

  这名搜救队员就是主着陆场救生回收队空中分队一班班长李涛。从1999年至今,他参加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的所有任务,每次返回舱的舱门都由他打开,是名副其实的神舟“第一开”。

  1999年7月,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毕业的李涛,被分配到了刚刚组建的着陆场站救生回收队,成了一名搜救队员。

  毕业刚一个月,李涛就被派往北京接受返回舱回收培训。扶正、开舱门、吊装固定、电台操作,每一个课目都要练习数百次,既简单枯燥,又来不得半点马虎。

  “第一次开舱门,我的呼吸都快静止了。”李涛回忆起当年打开神舟一号飞船返回舱舱门时,仍然显得很激动。

  神舟七号发射前,李涛独立编写了《返回舱吊装固定操作规范》,和其他同志一起编写完成了《返回舱现场处置程序》,使返回舱现场处置程序化、规范化。

  张学亮

  神舟“第一抬”

  在进行了地面重力适应后,返回地面的3名航天员,由搜救队员连椅子带人,一起抬上搜救直升机。

  张学亮与另外一个队友是第一组,他们抬着神舟七号飞船的指令长、我国首位太空出舱行走的航天员翟志刚。

  “我能听到翟志刚均匀的呼吸声。”当把翟志刚送到医监医保直升机后,张学亮才意识到,由于刚才过于专注,手都有些抽筋了。

  刚受领抬航天员的任务时,身高超过1.8米的张学亮以为是体力活,只要有力气就行了。其实不是这样。“当时选人的时候,条件就是要细心、动作协调性好。”张学亮说,两名队员不仅要身高相似,还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步伐、手势和所用力气都要协调,甚至迈出的步子都几乎一致。

  裴俊

  神舟“第一吊”

  当飞船落地时,裴俊开着特装吊车,远远地停着。接到吊装指令后,他缓慢上前,安放处置神七返回舱所需要的支架。安放完毕,他又退回到很远的地方。

  “我参加了6次神舟飞船回收任务,都没见到航天员。”被称为神舟“第一吊”的裴俊心中,多少有些遗憾。

  裴俊的细心是出了名的。开特装吊车,不仅要有过硬的驾驶技术,还要对返回舱的外部结构非常熟悉。

  为练就“一抓准”的本领,裴俊在吊钩上固定一根筷子,操作吊臂把筷子往啤酒瓶子里放。

  李占山

  场区“活地图”

  李占山也参加了6次飞船的搜索回收任务。2001年,他担任地面搜索班班长,主着陆场周围上百平方公里的草原,哪里有沟、哪里有坎,他最清楚,是有名的“设备通”“活地图”。

  2005年8月,参加神舟六号任务的李占山主动请缨,在对飞船理论落点进行多次勘察和标校塔位置计算后,不到一个月就准确标定出着陆场1:10万地形图和10米三维影像纸质地图。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