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搜救设备:着陆场搜救系统的眼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9日12:35   中国电子报

  着陆场系统是宇航员安全返回地面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压轴戏,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从返回 舱再入大气层开始,利用先进的无线电测量系统对目标进行捕捉、分析和落点预报,然后组织搜救人员迅速逼近返回舱,对返 回舱进行处置,并将其安全运回基地。可见,搜救设备在此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次“神舟七号”任务中,先进的搜救 设备凝聚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人的智慧和汗水。

  全局考虑确保任务完成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又称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以下简称二十二所),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电波环 境特性观测和研究的国家级研究所,主要致力于电波环境特性的观测和应用研究,重点进行较大型软硬结合的信息化系统装备 研制,设有“电波环境特性及模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从1992年开始,二十二所便承担了载人航 天工程中的重要任务。在“神舟七号”任务中,二十二所主要承担陆场系统搜救设备的研制、生产和飞船发射期间的技术保障 。

  二十二所的党政领导把“神舟七号”任务作为科研生产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所长董庆生亲自担任总指挥。在“神舟 七号”任务动员会上,董所长多次强调“神舟七号”任务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要从政治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清这次飞 行任务的重大意义,要求各个部门对“神舟七号”任务全力配合,保证任务圆满完成。按照所领导的部署,科技、质量等承担 任务的研究部门以及相关设计加工部门抽调精兵强将,全方位地对“神舟七号”任务进行最高级别的技术和管理保障。

  着陆场搜救系统在航天员返回后的搜救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完成好此次“神舟七号”飞行员返回后的搜救 任务,二十二所倾力研制了新的搜救设备,包括机载超短波定向仪、便携式超短波定向仪和主着陆场搜救指挥平台总成等设备 ,并对曾经在“神舟六号”任务中成功完成搜救任务的船载超短波定向仪、超短波电台、超短波模拟信标机等设备进行维护。 所有参试设备分布在主着陆场、副着陆场、海上溅落区和应急着陆区等广大区域。

  新产品的研发过程处处体现了二十二所科研人员高度重视、全局考虑的态度和科技创新的精神。

  艰苦攻关满足“神舟七号”新需求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神舟七号”任务较以往几次任务有了较大的不同。着陆场系统把搜救的重点从 地面转向了空中,二十二所研制的机载超短波定向仪就是一种安装在执行搜救任务的直升机上用于测定返回舱方位的设备。接 到机载超短波定向仪研制任务后,二十二所的科技人员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最终于2008年7月顺利完成了样机的研制并 通过评审,之后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正式装备的生产任务。

  在进行机载超短波定向仪研制的同时,二十二所从任务的整体角度考虑,率先启动了便携式超短波定向仪的研制工作 。由于研制工作启动早,该设备得以及时装备应急搜救分队,为使用单位取得了工作上的主动,争取了宝贵时间。“主着陆场 搜救指挥平台”装备在主着陆场的指挥直升机上,集成了超短波通信、卫星通信、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担当着直接与 北京飞行控制中心联系的重任。二十二所承担了其中装机结构设计、供配电设计和电磁兼容设计等工作。由于指挥直升机搭载 电子设备数量多,对于结构布局、电源供电、特别是电磁兼容的要求极高,为了保证所有机载电子设备的正常、可靠工作,二 十二所抽调了结构设计、供电设计、电磁兼容设计方面的一流专家承担该项工作。他们经过努力,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挥和兄 弟单位的共同配合下,按时圆满完成了任务。

  除了研制新产品,二十二所对已交付设备进行了维护改造。为了适应“神舟七号”任务的某些变化,充分发挥现有设 备的能力,二十二所组织技术人员,奔赴各地,对几台船载定向仪进行了全面检修和改造,使设备在功能上满足了新的使用要 求。同时他们在设备智能化方面做了改进,使其在可靠性方面有了新的提高。

  从2008年5月起,随着“神舟七号”升空的日益临近,为保证所有参试设备能够正常运转,二十二所相关职能部 门主动与用户取得联系,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和技术状态。他们先后派出多个批次的技术小组前往多个基地,对二十二所已经 交付的各类仪器设备,包括信标机、超短波电台等共8台(套)设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测维护,确保仪器设备达到最佳技术 状态,满足“神舟七号”任务的需要。

  经过科研人员的拼搏和努力,二十二所为“神舟七号”任务研制的仪器设备得以全部按时装备,技术状态满足了任务 要求。二十二所有关技术人员按照要求奔赴各地,执行“神舟七号”的技术保障任务。

  克服困难老中青齐上阵

  艰苦的生产和研发不但体现了二十二所人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也凝聚了科研人员辛勤的汗水,他们吃苦耐劳,不怕困 难,顽强拼搏,为“神舟七号”着陆场搜救系统满足任务需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十二所承担载人航天任务的技术人员,以参加过多次载人航天任务的技术人员为主,有年近70岁的老专家,也有 年富力强的中年骨干,还有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把工作放到第一位,克服了各种困难。

  项目负责人李旭身先士卒,充分发挥了技术带头人的先锋模范作用。面对任务交叉、时间重叠等困难,他在加强管理 ,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技术人员的作用的同时,在机载定向仪的双向接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与 项目组共同战斗在野外试验场地,烈日下、寒风中、暴雨中,各种艰苦的环境中都有他的身影。即使完成外场试验回到单位, 他也很少顺便回家。他吃住在办公室,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4个小时以上。

  年近七旬的老专家戴鹿村和大家一起工作在艰苦的野外试验场地,从不因为自己年纪大而提出任何要求,向年轻人展 示了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特有的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特别是在双向接收技术攻关中,凭借着 高超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多次在关键时刻解决技术难题,为技术攻关作出了重要贡献。

  冯丽、张永宏、赵亮、李竟翔等年轻技术人员吃苦在前,克服了各种困难。冯丽在孩子出生后,产假只休了一半就投 入工作,她和课题组的同事一起经历了没有假期、没有节假日的一年,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圆满完成了所承担的定向仪前 端工作模式、整机结构模式、电磁兼容设计等关键设计任务。张永宏的孩子也是出生不久,为了工作,他不顾幼小的孩子身体 瘦弱需要照料,奔赴各个基地进行装备移交和培训,受到部队官兵的一致称赞。在执行海上任务时,他克服剧烈的晕船反应, 圆满完成任务。尤其是他所负责的便携式超短波定向仪的研制成功受到了上级机关领导的表扬。赵亮、李竟翔为了学习新技术 ,牺牲了照顾怀孕的妻子的时间,长期在外。赵亮结束学习回到家的第二天,孩子就出生了;李竟翔是在孩子出生的第二天才 赶回家里。正是由于这些技术人员无私的奉献,二十二所承担的各项工作才得以圆满完成。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