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开放的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6日09:16  中国经济周刊

  开放的中国

  中国30年的对外开放,使中国逐步融入“世界大家园”。在世界上,中国人从未像现在这样,从容而自信;无论是当初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是现在的科学发展,这30年来,开放始终是一个“主题关键词”。

  民族的“从容与自信”

  2008年8月28日,刘翔回到了上海。虹桥机场简短的迎接仪式之后,他和父亲几分钟寒暄,然后匆匆赶往莘庄训练基地。

  而他“背后”的10天,高密度浓缩了一个民族的宽容和理性。8月18日,因为脚伤从110米栏的跑道上“怅然离去”,现场9万多名观众和电视机前围坐的数亿“粉丝”,很快就从巨大的悲情中“沉静下来”。在那10天中,百万个“ 安慰”和“鼓励”的帖子“贴满”互联网。他的家乡上海,更是一片支持、宽慰的“声浪”。

  时光倒流30年,那时的体育竞技场上,中国人是那么地“狂热”呵。“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大伙都跳,都哭;如果输了呢?大伙儿就骂,就砸,就闹事。”一个电视片这样总结那个时候国人的心态。

  对于一个人来说,30年就是一个“界碑”。三十而立,就是一个人应该以成熟的姿态站起来。在人生的征途中,3 0年也可能把“河东”转换成“河西”,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而对于一个民族,改革开放30年,从“输不起”,到宽容、理解,民族心理的承受力也获得了巨大提升。

  “刘翔退赛”检验了中国的国民素质,“具备了大国国民应有的自信和平常心”有海外媒体这样评价。

  这种民族心态对中国的真正崛起,在国际舞台上“担负大国责任”具有深刻的意义。这种从容和自信,是“以人为本 ”理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释放与延伸。

  30多年前,封闭的中国无法想象类似今天的“开放和包容”。一个愈发开放的中国,或许也将日益展现更多的“自信与从容”。

  中国开放30年,已经逐步走向理性回归,一个善于学习、勇于创造的民族,正处在积极向世界学习、努力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将以更自信和从容的姿态,迈向更加开放的未来。

  而这一切发生在中国历史的新起点上,都与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密不可分的。没有持续开放的意识,没有不间歇的开放脚步,就不可能有今天人们可以感觉和触摸到的进步。

  30年,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可能是“白驹过隙”;而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却可以书写上厚重的一页。改革开放3 0周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更加自信、坦然,仿佛已经跨越了“百年民族悲情”,开始具有一个正常大国国民的心态。

  “入世”,检验中国开放

  2001年12月11日,一声槌响,中国结束了15年的、“马拉松式”的入世谈判,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从那个时刻起,中国将如何与世界“沟通”,如何充分履行入世承诺呢?

  2002年11月26日,2名欧盟官员抵达香港,对温州东方打火机厂香港的总部进行核查。在取得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后,大虎、日丰、洪达等15个厂家提出“无损害”抗辩的温州打火机企业,接受欧盟正式核查。

  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起最经典的“反倾销”案例。整个“官司”从2002年6月底拉开战幕,此时已经抵达最后的阶段——温州东方打火机厂将利用欧盟核查的机会,正式获得欧盟对其市场经济地位的确认,争取自己的单独税率。

  “打火机出口欧盟比例超出当地打火机出口量一半以上的温州,成为中国加入WTO之后应诉“反倾销”的主战场;正是利用WTO有关法则利器,温州的打火机厂商才保护了自己的商业利益。”温州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曾是‘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加入WTO后,被告成为原告。”上海社科院国际经济法博士王海峰接受采访时说,“在没有‘入世’之前,中国往往回避,不知道搜集证据、利用法律来应诉,结果让原告轻松胜诉,制订苛刻的惩罚条件,使产品从国际市场退出。温州打火机官司标志着这种现象的结束。”

  “其实,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中国相关的法律已经进行了调整,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TRIMs)的制订,表明中国已经与国际正式接轨。”王海峰博士说。

  据了解,每天都有很多企业到上海市技术监督局购买有关国际技术标准的进口光盘,来研究欧洲的技术标准。“这表明,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意识在觉醒,要保护自己,就要研究别人的条件。这是加入WTO的直接效果。”王海峰博士说。

  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的特别助手、WTO研究教育学院院长刘光溪表示:7年过去了,WTO的各项规则对中国进行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检验,中国开始逐步完全融入世界经济。在这个开放过程中,中国政府悟性很高,政府的 “入世”速度也在加快。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商检局、国家卫生部卫检局和农业部动植物检验局“四合一”,组成新的国家质检总局,完成机构方面的“调整”。

  他指出,意识形态领域的“鸵鸟”政策也已经改变,影视传媒文化的改革已经走出与国际接轨的最后“孤岛”,广告、律师业已经开始了与世界紧密的合作,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积极成果。

  数据显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出国旅游,截至2007年12月,已经有124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其中正式启动81个。中国人民对世界各国有了更多、更深、更直接的了解。

  而这些无不传递出一个个发展、合作、和谐的信息,世界需要更多积极地的沟通。

  世博,中国与世界的“对接”

  2008年8月28日,刘翔和北京奥运会上海代表团成员,一起手持鲜花走出虹桥机场的时候,上海市政府所在地人民广场的倒计时牌上,显示的是距离世博会还有621天。

  如果说,奥运会是中国对外开放30年最重要的里程碑,100多个国家体育代表队和近百名国家元首齐聚北京,展示了中国和世界的高度“融合”;那么,世博会,中国“还走在路上”的对外开放,“城市让生活美好起来”的“高指数”和谐理念将在对外交流中呈现。

  “历史镜头”回到19世纪中叶,150多年前的英国。

  此时的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这个时期的英国,火车和轮船已经代替了马车和帆船,拥有22个铁路网络,铁路总长度约1.3万公里,相当于今天中国6条京广铁路。

  1851年5月1日,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商界、政界代表人物汇集在水晶宫的穹顶下,这是世界第一次举办世博会。

  流亡伦敦的马克思,也参观了这次盛会。他意识到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转移。在博览会闭幕两天后写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他提到了美国人的成功:“英国人承认美国人在工业展览会得的奖,在一切方面胜过自己。”

  其实,这就是世界最早的经济开放,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影响。

  时年42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道:“我亲爱的丈夫——这次‘和平节日’的创造者,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这一切确实让我感动,永远值得纪念。”

  150年后,当中国申博成功之时,也让整个中华民族处于“振奋”之中。而在申博过程中,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开放精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

  很显然,中国的开放,为我们成功获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添上了一颗“重要砝码”。而这种开放精神,更是中国了解世界、学习世界,为将上海建设成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而夯下的牢固基础。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中国开放30来,主动融入世界的最好回报。中国开放30年,也跨越了150多年,完成了和世博会的最后“对接”。

  向世界展示“中国”

  就象申办、举办奥运一样,申办世博会的过程,也是一个让世界各国更多地了解中国、进一步了解上海的过程。为此,上海精心搭建了一座座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桥梁。其中,最容易引起世人共鸣的文化艺术,充当了“先遣团”的角色。

  从2001年5月27日通过卫星双向传送《上海—巴黎音乐会》,到今年11月,艺术家们不辞辛苦、远渡重洋,先后到国际展览局驻地法国巴黎、南非开普敦、德国汉堡、日本东京等地举行了《为中国喝彩》、《金舞银饰》、《蓝色畅想》、《今夜星光灿烂》等10场演出。

  对外开放,其实就是推介自己,展示自己。

  据上海有关方面回忆,每台申博演出都体现了兼容并蓄的开放意识,戏曲、民乐、芭蕾、交响乐等都赢得了德国汉堡交响乐团和南非最优秀的舞蹈团体“非洲脚印”的助威。文化艺术中所蕴涵的开放、多元、时尚、和谐等元素,彰显出上海乃至中国海纳百川的开放特征。

  在德国汉堡会议中心大剧场,即国际展览局129次大会上,来自复旦大学法文系、做翻译的两位女大学生用悦耳的激光琴弹起的中国民乐《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感染了异国他乡的人们,他们忍不住驻足倾听;而支持人以流利的英语进行陈述,自信地向世界传出来自中国人民的心声。

  “中国申博,从盖洛普的民意支持率调查到国际展览局的考察,中国经受了世界的考验,这也充分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30的巨大成就,显示了中国人的坦然和自信,是一场国际级别的考试。”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王海峰博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当国展局考察团成员来到上海进才中学考察时,刚下车,就被“托付”给了14名学生全程陪同。一交谈,听到学生们用的竟然都是纯正的“乡音”,老外们不禁懵了。考察团一行7人,分别操法语、英语、德语,上海学生居然应付自如,落落大方。谈学校、说上海、讲中国,个个“侃侃而谈”。

  这些学生志愿者,热情洋溢地用英语向国展局考察团成员传递着心愿:愿幸运降临中国,愿申博成功。让国际展览局的官员们领略到了上海这座都市的开放风采,看到了中国申博的民众基础,更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