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响一声”电话,咋还没完没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6日10:40  法制与新闻

  (本刊记者)王娈/文

  移动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付费平台,在它上面活跃着几亿部手机终端。而终端背后是形形色色的人。近年来,随着移动 网络的承载力逐渐变大,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了这个平台,且目的不一,除了以通信为目的的简单用户,还有不少惟利是图的钻 营者。由此,移动网络变成了社会的翻版,各种角色粉墨登场。一夜之间,人们手机的收件箱里充满了各色小广告般的短信, 有倒卖军火的、兜售假发票的、专业替人报仇的,甚至还有介绍卖淫女的。这里充斥的各种现象真真假假,使得人们不胜其烦 ,除了对其置之不理外似乎没有其他的办法。然而,人们刚刚对“垃圾短信”习以为常,“响一声”电话又接踵而来。不分时 间、地点,响一声就挂。面对陌生号码,人们陷入两难之地。回拨过去,怕自己陷入骗局;不回拨,又怕耽误了正事。投诉后 监管部门的措施没能让局面有所改观;向运营商求救后得到的均是要自我保护的善意提醒。无可奈何的人们开始“麻木地”看 着“垃圾短信”纷至沓来,任由电话不知疲倦地“响一声”。也许没人能预料,明天又有什么“新招数”来冲击手机用户的忍 耐极限。于是,各方人士呼吁“净化移动网络”刻不容缓。

  夜半“响一声”

  2008年9月10日凌晨0点13分,熟睡中的霍先生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在卧室安静的氛围中,电话铃 声显得格外刺耳。当他睁开眼睛的时候,室内却又恢复了沉寂。显然,电话只响了一声。一向睡眠质量不好的霍先生这晚再也 没有睡着。“我并没有打算去接那个电话,知道又是那样的电话,可是我已经被吵醒了,就很难再睡着了,第二天的工作质量 可想而知。”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霍先生已经无数次被这样响一声就挂的电话惊扰了好梦。据霍先生介绍,他从去年年初开始 频繁接到这样的电话,起初总觉得可能是哪位朋友换了号码自己不知道,或者是移动网络的问题。“那个时候,多半情况下我 会按号码拨回去,但是往往听到的都是各类广告,有介绍六合彩的,还有卖假发票的,甚至还有提供色情服务的。这类情况遇 到的多了,也就大概知道给我打电话的都是这类人了,现在遇到这种情况也就不会再回拨了。”霍先生向本刊记者谈起了自己 对“响一声”电话的认知过程。

  实际上,与霍先生有着相同遭遇的人很多。腾讯网针对“响一声”电话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4155 53人中,有99.2%的人表示自己曾接到过“响一声”电话,其中有大约46%的人表示是在夜间接到这种电话的。由此 可见,“响一声”电话让很多人的生活受到了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找运营商解决。霍先生告诉本刊记者: “去年我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向运营商投诉过,当时他们记录下了这个电话号码,还提醒我说如果晚上经常接到这 类电话影响睡眠的话,可以在睡觉前关机或者调成静音,这样‘响一声’电话就不会再把我吵醒。”其他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 人士多数也都采取了类似的做法,但是少数人包括霍先生并不能这么做。“我妻子和孩子都在加拿大,而且美国和加拿大也有 不少我的客户,时差的问题导致半夜接到他们的紧急电话是常有的事儿,所以我不能关机。”对此霍先生一脸的无奈。

  如果说最初“响一声”电话经常在夜间“出没”是因为“他们”怕用户真的接到电话。那么,随着“技术”的发展, 制造“响一声”电话的人已经不再为此担心。因为先进的设备可以保证无论用户速度多快都无法接到他们的电话。于是,“响 一声”的情况开始由“夜间”作战逐渐转变成全天候不受时间限制。在北京市海淀区某政府机关工作的汤晴(化名)表示:“ 现在,我的手机随时随地都会时不时地响那么一下,而且还挺频繁,我周围同事的手机也是如此,大家都习以为常了。”据统 计,时至今日只有20%的人会回拨这类“响一声”电话,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已经了解到这不过是某些人的“把戏”,对其采 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不过,汤晴等人的“习以为常”不代表他们就能接受。虽然只要不回拨就不会产生通讯费,人们不会在 经济上受到任何损失,但是精神上人们已经不堪其扰。“虽然你可以不回拨,但是每次响一声后,总还是得看看到底是陌生号 码还是熟悉的号码,如果真是朋友的电话错过了,那是要耽误事情的。于是,手头上的工作会时不时被这样的‘响一声’打断 。手机不停地响,我们就得不停地看,有时候一天多达十几次,用‘不堪其扰’形容我的感受再恰当不过了。”对于汤晴的此 番言论,霍先生也表示同意。

  面对“不堪其扰”的“响一声”,对此麻木者有之;大骂无聊但无可奈何者有之;“抓狂”并四处投诉者有之。然而 无论人们的态度如何,“响一声”就像它的前辈“垃圾短信”一样顽强地在移动网络这个大平台中生存并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 各个角落。

  变种“垃圾短信”

  虽然,多数人都明白“响一声”电话图谋不轨,肯定没安好心,所以不会回复这类电话,但是能说清楚它的真正目的 ,了解不法分子是如何通过这类方式赚钱的人士是少之又少。通过对曾经回复过这类电话的人进行采访,记者发现回拨“响一 声”电话时,用户一般会遇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会听到各式各样的广告,比如卖假发票、订机票或者提供色情服务等等;另 外一种情况则是“中奖”游戏,一般情况下用户会被告知在某某活动中,“大奖”砸中了你,请火速把个人所得税汇到某银行 账号,不用问这肯定是骗人的把戏。

  由此可见,“响一声”电话所从事的“业务”与早已臭名昭著的“垃圾短信”有极大程度上的重叠。不过,由于“垃 圾短信”的成本较高而且面临来自各部门的围追堵截,所以大有被“响一声”电话取代的趋势。据本刊记者了解,通过“垃圾 短信”进行不法行业的宣传需要投入不小的成本。据在某著名运营商公司供职的工程师赵川(化名)透露:“从事垃圾短信的 人或组织接到‘广告订单’后,会通过群发设备把该广告发送到成千上万人的手机上。发送短信需要缴纳通讯费,虽然专门从 事该行业的人都会使用短信包月服务,但这算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然而,对于“垃圾短信”制造者来说,短信的费用 并不是他们成本中最大的部分。韦佳曾为一家非常著名的移动增值服务提供商工作,后来该公司由于涉嫌制造“垃圾短信”获 利而被迫大幅度裁员。韦佳告诉记者:“如果使用短信包月服务,那就意味着每个月发送的短信越多,就越超值。因此,从事 垃圾短信行业的人或组织一般情况下都会疯狂发送短信广告,有时候一天就能发出上万条。不过短信费用并不是‘垃圾短信’ 成本中的大头,真正的花费在于用户信息的获取。”韦佳继续解释说:“所谓信息获取是指我们手里必须掌握大量的个人信息 ,比如小区业主的信息,某市车主、手机大客户的信息等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做广告的一方,都希望自己的广告尽量 被发送到那些真正想获取这类广告的人手里。因此我们手里掌握了多少这样的用户信息,往往是能否拿到‘订单’的关键,而 为了获取这些信息,就必须有所投入。”

  相比“垃圾短信”的各项投入,“响一声”几乎是“无本买卖”。工程师赵川说:“与‘垃圾短信’类似,‘响一声 ’也需要购买硬件设备,比如群呼器,这跟短信的群发器非常相似,但这几乎是‘响一声’的惟一投入,因为无论它拨通多少 人的电话,均是响一声就挂,被呼叫者从理论上就不存在接到的可能性,只要对方未接到就不会计费。”不仅如此,如果有“ 鱼”上钩,主动回复,那么等待他们的是事先早已录制好的广告彩铃,这个过程也不会发生任何费用。单从成本上来看,“响 一声”要比“垃圾短信”少得多,所以“响一声”大有取“垃圾短信”而代之的趋势。由于二者在“经营范围”和“经营目的 ”上有着非常大的相似性,因此,有人将“响一声”称为“垃圾短信”的变种。

  不仅如此,在人们试图对付“响一声”时遇到了与对付“垃圾短信”时一样的难题。众所周知,不停地给某个人打电 话或者发信息,干扰他人的正常生活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但是,问题在于用户无法了解给自己打电 话的那个人是谁。也就是说用户本身都不知道自己该起诉谁。最为关键的是,“响一声”和“垃圾短信”一样,频繁更换电话 号码,很难具体定位。况且,人们正面临着来自可能上千家“响一声”经营者的狂轰滥炸,号码重复率并不高,从法律上来说 很难定义为“骚扰”。由此看来,把二者称作移动网络中的两大顽疾一点都不过分。

  “响一声”是否“高额吸费”?

  不过,也有人不同意把“垃圾短信”和“响一声”等同起来。网友“利益链”(网名)就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他在 论坛发帖称:“‘垃圾短信’虽然烦人,但是不会让用户蒙受损失,而‘响一声’有可能让用户落入高额电话费的陷阱,从这 个角度说,‘垃圾短信’最多构成骚扰,而‘响一声’则涉嫌诈骗。”该网友所说的情况并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社会中针对 “响一声”是否会“高额吸费”的争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据记者了解,“高额吸费”的说法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网上流传的 五级利益链,二是北京警方的警情提示。

  据相关媒体透露,如果用户回拨“响一声”电话,该次呼叫有可能被转移到国外的声讯台,而这种声讯台收费极高, 每分钟甚至高达几十元。同时,这种高额吸费电话已形成五级利益链。一级单位就是设在台湾或美国总部的声讯台;二级单位 是电信运营商;三级单位是负责出售电话群拨器的企业;四级单位是电话回拨加盟商;五级单位就是广大普通手机用户。而五 级利益链的收入分配方式为:每分钟可以产生最低50元的话费,一、二级单位共抽取50%,三级单位作为代办单位抽取2 5%,最后落到四级单位手里还有25%,即12.5元。颇具说服力的五级利益链说,让人们对“响一声”电话产生了恐惧 。由于运营商也是该说法中的受益人,所以舆论的矛头直指运营商与不法分子狼狈为奸。

  作为电信行业监管部门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很快便介入此事。经过对65个涉嫌吸费号码进行回拨测试,没有发现“高 额吸费”情况的发生。工业和信息化部清算司负责人于2008年4月16日表示:“高额吸费基本不存在可能性,这是不法 分子为推销所谓群呼设备利用互联网所做的欺诈性宣传,公众应谨防受骗上当。”同时,该负责人还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 无论用户所拨打的电话呼转到何地,接通后主叫用户只需要支付从主叫号码到所拨打的号码之间的通信费,而被拨打号码的用 户则需要支付从被拨打号码到其设置的呼叫转移号码之间的费用。因此对用户而言,并不需要关心所拨打的号码呼转到了哪里 ,因为用户只支付从自己号码到拨打的显示电话号码之间的费用。”官方的辟谣,言之凿凿,然而民众并没有吃下定心丸,因 为来自官方的说法不止这一种。

  2008年4月17日,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诈骗专家金警官在接受采访时说:“工业和信息化部对65个吸费 号码的回拨测试所得出的结论并不科学,‘高额吸费’诈骗确实存在。”金警官说:“今年1月份和2月份,也就是春节前后 一段时间里,北京市处在‘吸费’诈骗的高峰期,刑侦总队接到过多起市民报案。”另据北京警方1月份发出的警情提示,电 话吸费诈骗嫌疑人一般选择在夜间拨打电话,市民回拨后电话就被挂断,或是忙音,或没有任何声音。实际上,回拨的电话不 是被转接到国外,就是被转接到声讯台,从而被收取高额话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后付费电话,机主回拨后,通常要支付 200元左右的话费;充值卡付费,机主已存的话费将全部被“吸”走。一名警察在调查此类案件过程中,就被“吸”走20 0元。此类诈骗报案在2月以后大幅减少。

  一边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一边是北京市公安局,民众到底该相信谁?官方说法不一,让“响一声”来电成为人们热议 的话题。不少网友对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说法表示难以接受,并且声称自己亲历过被“高额吸费”。网友“呼叫转移”(网名) 就表示:“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就曾经回拨过一次,结果自己刚刚充了值的电话卡就没钱了,所以我认为‘高额吸费’的情况 是存在的,只不过不是所有的‘响一声’电话都是以吸费为目的。”而针对“响一声”电话,网易科技也进行了调查,得出了 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差不多的结论。即“五级利益链”说不能成立,可能是群呼器售卖者自我营销的广告手段。而对于有些网友 坚称自己被“吸”过费,网易科技的调查结果是,回拨号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类是特殊号码,另外一类是常见的普通手机 号。如果回拨的是特殊号码,那么将是可能被高额收费的,这是少数SP声讯台通过透传技术将主叫号码修改为他们声讯台的 号码,这种情况下用户拨打声讯台号码相当于是主叫声讯台,是有可能被收取信息费或者被强行绑定SP业务进行收费的。如 果回拨的普通手机号码(如130-139,150-159打头的11位手机号),相当于是主叫别人的手机,即使最终接 通电话,移动运营商最多只收取从你手机拨打到对方手机号码之间的通信费用,这是由运营商的计费模式所决定的。

  如果网易科技的调查结果属实,那么只能说明“五级利益链”说不能成立,或者说回拨电话被呼转到声讯台没有可能 ,但不能证明“高额吸费”不能成立。不过网易科技的另一个发现让事情变得更加明朗。经过调查,虽然使用软件或系统修改 手机来电显示号码是完全可行的,但是目前我国运营商与国外运营商并没有签订SP业务的结算协议,因此国外声讯台没办法 向中国移动运营商结算SP费用,而移动运营商计算方式上仍是按国家区码计算每分钟通信费用,也就是说当用户直接拨打国 外电话号码时,除了产生国际长途电话费并不会产生其他声讯台服务费。

  目前,我们不能肯定网易科技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因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其他机构都没有给出进一步的解释,这 个问题目前尚没有官方的最终结论。

  运营商是否该担责?

  “响一声”来电成为社会热点后,官方辟谣不遗余力,而民众似乎对此并不买账。“‘响一声’来电在社会上引起这 么大反响,一年多来众多不法分子热情不减,因此‘回拨不会给我们造成任何经济损失’的说法无法使大家信服。”坚称自己 有过被“吸费”经历的小王这样告诉记者。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网易科技的调查结果来看,回拨电话被呼转到国外声讯台 而被“高额吸费”的可能性基本上可以排除。但是至少在技术上并不能排除通过透传技术,使用户在不知情的前提下呼叫某些 国内声讯台。

  2007年11月某报社记者做过这样的实验。根据网友提供的手机号码回拨后听到了系统语音:“您好!我们是× ×公关公司,本公司致力于为中高层人士提供服务,现有许多漂亮的女大学生、空姐、白领等待为您服务!本公司长期招聘男 女公关人员,待遇丰厚,条件优秀者报名从速。请在听到‘嘀’声后留言并开始计费……”记者在听到“嘀”声后即挂断了电 话,随后,查询了话费,发现已经被扣除了62元,这说明“嘀”声之前已经开始计费了。同时,在腾讯网进行的网络调查中 ,有104525人表示自己曾遭遇过被“吸费”,这个数字占到了投票总人数418895的24.95%。

  基于此,我们还不能说“响一声”电话不会给用户带来经济损失。“如果回拨这类电话使用户蒙受损失,运营商是不 是该承担责任?”网友“追根问底”(网名)发出了这样的质疑。道理其实很简单,一旦用户在回拨“响一声”时受骗或者是 被扣费,第一反应肯定是找运营商解决。“追根问底”进一步解释:“我手机里的钱是运营商直接扣的,无论是通话费还是声 讯台的服务费,总得给个说法,否则我会觉得运营商和那些人合伙来骗我的钱。”正如前几年让广大用户非常不满的短信包月 费一样,一旦自己发了短信参与某个电视活动,那么以后每个月的手机话费都要相应地扣钱,直到后来真相被揭开,人们才开 始大呼上当,并纷纷向运营商讨说法。“就像租房子一样,房东不能只管收房租,如果他知道房客在自己的房屋里做一些非法 的勾当,那么他是负有监管责任的,至少也有报案的义务。而制造‘响一声’的人与普通用户都是运营商的‘房客’,他们双 方无论谁骗谁,运营商都不能采取坐视不管的态度,而不去解决问题。”网友“追根问底”这样认为。

  北京市民范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垃圾短信’还是‘响一声’电话,运营商都是获利者,要想让获 利者自己主动想办法对这些‘牛皮癣’开刀似乎不太可能,况且从法律角度看,运营商有没有这个义务还不得而知。”为此本 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天泽律师事务所的张律师,他认为:“首先,运营商是一个服务提供者,无论是‘骗子’还是普通用户都与 运营商构成法律上的合同关系,即运营商提供服务,‘客户’支付费用。根据通信服务合同,运营商必须注意保护被服务方的 利益不受非法侵害,即便被服务方是‘骗子’,运营商也要履行这种义务,不能随随便便终止向疑似‘骗子’的客户提供服务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运营商没有责任,张律师话锋一转说道:“如果涉嫌‘诈骗’的是声讯台,那么运营商是负有监管责 任的,因为声讯台在利用运营商的平台赚钱,而这些钱都是运营商直接从用户账上划走,然后与声讯台利益分成,从这个过程 上看用户是把钱缴纳给了运营商,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运营商不能‘两手一摊’推脱责任,它 负有相应监管责任。”

  也有学者认为,如果运营商已经了解到有不法分子利用移动服务中的某些漏洞骗钱,而又不及时采取措施,那就等同 于合伙诈骗,从法律上应该负全责。工程师赵川说:“我们不是执法部门,没有执法权,对于投机分子使用的一些手法,我们 只能记录下来,加以分析后作为证据提交给公安机关,如果要想从技术上对制造‘响一声’的人进行限制似乎不太可能。”

  “每次我们投诉,运营商总是表现出‘一肚子苦水’无可奈何的样子,难道他们除了提醒我们不回复这类电话就别无 他法了吗?”霍先生接着分析道:“不是说,这些‘响一声’电话绝大部分都是各类广告吗?而这些广告是通过彩铃来操作的 ,用户自制彩铃难道运营商也没有权力管吗?”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大部分人都表示,如果运营商把这类广告都治理了,那 么“响一声”电话现象也就离绝迹不远了。网易科技对此进行的调查也认为,“‘不吸费’的‘响一声’关键在于自制彩铃环 节,运营商允许用户自行制作彩铃并上传生效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为此,不少圈内人士呼吁,运营商应该完善对自制彩铃的 审核机制,及时删除各类广告彩铃。针对这种建议,运营商尚未回应。但工程师赵川一脸苦笑地告诉记者:“这种建议从技术 上来说没有多大难度,但是运营商要为此付出很大的人力,每天上传自制彩铃的人那么多,如果让我们逐条检查,那得耗费多 少人力。”不过,如果这样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杜绝“响一声”电话,恐怕运营商也很难以人力为理由拒绝接受。

  监管难,治理更难

  “加强自制彩铃的审核即使在技术层面上没有多大难度,也并不容易实行。”江西师范大学的李老师认为:“并不是 人家自制彩铃来做广告就违法,把宣传自己产品的广告弄成彩铃,主要是让那些播打电话的亲戚朋友听,运营商怎么能知道制 作广告彩铃的人就一定会去制造‘响一声’电话呢?如果运营商禁止使用这类广告彩铃必须得有相关的法律依据。”根据广告 法,如果其广告内容“含有虚假的内容”,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该广告主依法应当承担相 应的民事责任。而如果其广告内容“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等违法信息的,广告主将承担停止发布、公开更正 ,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等行政责任,对于情节严重的,工商部门则可能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 对于那些含有淫秽等不良信息的广告,运营商可以很容易进行甄别。但是,运营商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也不应该负责验证广告 中是否含有虚假内容。由此可见,即便是不会造成“吸费”的“响一声”电话,治理起来也是困难重重。

  而对于产生“吸费”的“响一声”治理也非易事。假如通过透传技术,使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听了声讯服务,那 么除了通话费外还产生了额外费用。这种行为在法律上涉嫌构成诈骗罪。据法学专家介绍,所谓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不法分子利用“响一声”引起手机用户的注意,抓住用 户“本能的或常理的都会回拨”的特点,诱使手机用户进入“响一声”制造者设置的“吸费”骗局。整个过程中,“响一声” 来电的制造者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透传技术隐瞒真相骗取手机用户回拨而扣取话费。因此,这种行为涉嫌构成诈骗罪。

  虽然法律定位已经清晰,但对于有效的治理似乎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因为,具体到每一个被骗的个案,数额都不会 很大,最多几百元。北京大学刑法学教授康树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这种小数额的损失并且侦破难度很大的案件,公安 部门可能就像处理‘偷盗自行车’案件一样不会受理。即使受理,最后也会不了了之。”可是,作为实施诈骗的人来说,他们 获得的利益是非常大的,因为他们每天都会对成千上万的人“下手”,即使这里面只有1%的人上当,这个数字已经相当可观 了。据江西省南昌市某区公安分局的罗警官介绍,公安局只会针对被骗者的报案进行调查,也就是说对于“响一声”这样的成 “片”现象,他们只能针对某个点。况且,被骗的人大部分都是抱着“吃一堑、长一智”的态度不去报案,一是觉得损失并不 是很大,二来也觉得这会给自己添不少的麻烦。罗警官证实,由于“响一声”蒙受经济损失而去报案的市民并不太多。

  “即便是有人报案,我们的调查工作也很难开展。”罗警官接着说道:“与处理‘垃圾短信’的情况类似,接到报案 后我们首先会根据报案人员提供的回拨号码进行试探,以确认对方犯罪事实的存在。但是很多时候,当我们打过去的时候,对 方号码不是关机就是无法接通,这说明犯罪分子可能采取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策略。况且就算拨通了他们的电话,我们 也很难确认对方的身份,因为现在不需要真实姓名登记的电话卡太多了。”这与运营商遇到的监管难的问题如出一辙。由此看 来,诸如“响一声”、“垃圾短信”之类的现象,不仅监管难,治理更难。

  千呼万唤“实名制”

  面对“响一声”、“垃圾短信”等顽疾肆虐的移动网络,监管部门虽然努力寻找治理办法,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而 运营商多数情况下是两手一摊,摆出一付“此事与我无关”的样子。每次遇到消费者的投诉,业内人士的回答都令人难以接受 。如某些专业人士提醒,遇陌生未接电话,应先发短信试探。“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运营商帮他们扣钱,自己分利,还叫我们 用户自己去核实对方的身份,哪有这样的道理。”天涯某网友的愤慨在自己的帖子里表露无疑。该网友还表示:“其实治理这 些现象并没有运营商说得那么难,也并不需要什么高科技,实行手机实名制,所有的问题就都会得到解决。”

  所谓手机实名制,是指普通用户到运营商处入网的时候,必须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提供自己的有效信息并进行登记。 如此一来,任何人通过移动网络的一行一动都将有据可查。比如某人收到“垃圾短信”后,只要把这个号码告诉运营商投诉部 门,很容易就能找到发“垃圾短信”的人,从而实施相应的惩罚措施。不仅如此,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 反骚扰条款对“响一声”进行适法也将变得可行,因为只要用户感觉自己被骚扰了,同时保留了对方的电话号码,警方就会非 常容易地找到骚扰者。更为重要的是,实名制会对企图实施违法行为的人起到震慑作用,因为他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清楚地 知道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真实身份已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要有人报案就很难逃脱法律的制裁。

  听起来“实名制”是个不错的主意。然而,并不是利益各方都支持它的推行。任何一项法律法规的出台,都将使某一 方或几方获利,同时也必将有人利益受损。即便是百分百获利方的消费者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我觉得手机实名制会给自己 带来不便,因为办理入网手续麻烦了,需要登记实名和身份确认,原本在报摊书亭即可购买到的手机卡,可能要到专门的营业 厅才能购买。”市民赵先生就不太支持手机实名制。不过,赵先生的观点在消费者中应该属于少数派。在接受本刊记者随机采 访的消费者中,70%的人都支持手机实名制。某外企员工小杨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入网时的不便只是一时的,如果这样 做可以让我在日后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免受‘垃圾短信’和‘响一声来电’的骚扰,我觉得还是值得的,如果耽误我们每个人几 分钟,能够让千万人免于受骗,我觉得这样的法规应该出台。”

  毫无疑问,“实名制”会让运营商的利益受损。“不实行实名制,普通用户和不法分子都可以随意购买电话卡,使用 他们的网络,都向他们付费,一旦实行了‘实名制’,那些并不是单纯以个人通讯为目的的人恐怕就不会再购买他们的服务了 。”网友“月亮弯”(网名)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即便所有的客户都是单纯以个人通讯为目的,相信运营商的业务也会受到一 定程度的影响,因为毕竟消费者中像赵先生这样怕麻烦的人不是没有。据了解“手机实名制”2005年就已经呼声很高了, 但不知什么原因时至今日都没有得到实行。网友“月亮弯”认为:“这是因为运营商在这场利益的博弈中占据了主动,我国经 济体制的特色决定了,只要运营商的利益受损,其上级行政单位的利益也必将受牵连,这种盘根错节的利益捆绑,让行政法规 的出台变得异常困难。”

  不过,也有不少人担心实行“手机实名制”也许根本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时下假身份证的泛滥使用户真实身份的甄别 颇具难度。对于那些不法分子来说,办一张假身份证太容易了,而现在像运营商这样的商家还没有跟公安局的户籍网络互联, 也就是说运营商除了看看身份证上照片是否吻合外,无法准确验证身份证的真伪。由此可见,实行“手机实名制”不是运营商 一家能够解决的问题,要想使“实名制”真正落到实处,各个政府部门就必须精诚合作,联合行动。就像面对“响一声”电话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北京市公安局就说法各异,甚至彼此矛盾,这种情况只能让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虽然,“手机实名制” 可能在一开始不能发挥出大家预期的作用,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是净化移动网络的杀手锏。不能因为实施“实名制”会遇 到一些问题就否认它的合理性。任何一项制度的成熟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开始实施才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改正完善。 净化移动网络,“手机实名制”应该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法制与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