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欧洲与中国的大分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7日16:46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文/河西

  对于“为什么中国不是欧洲”的质疑,彭慕兰反问:“为什么欧洲不是中国”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西欧而不是东亚?欧洲到底有着怎样的独特优势促生了一次伟大的工业革命,从而导致了西欧 和东亚的大分流?这一吸引世界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的课题,也摆在美国人、历史与东亚语言文学教授彭慕兰(Kennet hPomeranz)的面前。

  2000年他的《大分流》出版以来,被公认是“对西欧中心论的新颠覆”:认为1750年或1800年以前的欧 洲并没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文化优势。与黄宗智、罗伯特·布伦纳和克里斯托弗·伊谢特等学者强调中国江南地区生活水平和劳 动生产率低下的观点不同,彭慕兰声称,在他能够计量的范围内,西欧和东亚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劳动生产率、重要日用品 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广度及自由度,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差异。甚至,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 济史的主题就会是东亚的奇迹:人口迅速增长,生活水平有节制但稳定地提高。

  对于“为什么中国不是欧洲”的质疑,彭慕兰反问:“为什么欧洲不是中国”?一些学者(如弗兰克)认为,公元1 500年以来,世界规模的劳动分工和多边贸易的单一全球经济就己经存在了。整个亚洲特别是东亚处于经济权力的中心,而 西欧和后来的北美只是公元1800年以后才取代这一中心。而彭慕兰的答案更加具体: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 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一种运气和机遇。

  黄宗智说,他读了这本书后的第一印象是:彭慕兰的论证具有“意识形态的或情感的”吸引力,因为它不那么“欧洲 中心主义”。

  但欧洲与中国的分流是偶然还是必然?黄宗智坚持后者,他觉得彭慕兰忽略了18世纪英国农业革命的重要意义,而 18世纪中国则潜伏着19世纪社会危机的根源。1851年的洪秀全金田起义,在乾隆年间就已经埋下伏笔,人口的迅速增 长和粮食的相对缺少之间蕴藏着的巨大矛盾,最终导致又一次以“有田同耕,有饭同食”为目的的社会革命,而不是工业革命 。

  确实,在《大分流》中,彭慕兰对中国清代江南劳动生产率的降低并没有给出很好的解答。另一个被罗伯特·布伦纳 和克里斯托弗·伊谢特所诟病的问题,是彭慕兰认为中国缺乏煤炭资源,这一论断显然并非事实,清代中国之所以没有发展煤 矿的开发恰因为缺乏现代工业的需求。

  当然,黄宗智们的批评很难彻底否定彭慕兰的工作,对于“欧洲中心论”的有力驳斥使这本书显示出它的锋芒。人们 说“这本书每一页都有新意”,确实如此,即使其中论证上的疑问都激发着人们继续深入探讨的兴趣。-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彭慕兰著 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