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当代作家的书随便增删都没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8日12:07  外滩画报

  对话顾彬――中国当代作家的书随便增删都没问题

  文/ 云也退 图/ 哈皮

  顾彬在床上摊着好几种汉语词典和书稿,他的新作,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译本放在一旁的柜子上。他夹杂着棕色的白发在脑门垂下一绺,说话声音低沉缓慢,不是因为采用非母语说话时需要字斟句酌的那种缓慢,我猜他说德文大概也就这速度。

  在年过花甲以后,顾彬多说了两句,就被善造耸动消息的媒体“提拔”为讯问中国当代作家的德国“判官”,他似乎也因此而很配合地永远在前额紧锁眉头,一副六亲不认的样子。前一天他扬言说下午随时可能有学生来找他踢足球,但一定先照顾我,不过我还是把采访提前了一小时。

  B=《外滩画报》G= 顾彬

  国外的中国文学史作品也很成问题

  B:你听到严搏非先生对你这本书的评价了吗?他觉得你所谈作家的范围太广了些,有一些很不入流的作家你都谈到了。

  G:是吗?我觉得只会有人说我写得太少太简略,他这么讲倒让我吃一惊。

  B:你前后写了多久呢?

  G:我从1974 年开始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收集了30 年的资料,这本书我写了5 年。

  B:在我的印象里,我国的文学史写作一直是很教材化的。有些批评家认为它们总是专注于并片面拔高几个最重要的,对其他人的则简写之或干脆忽略,或用意识形态的观点去评价他们的成就。我自己的体会则是它同考试的形式结合得很紧密,其观点的写法都是直接针对背诵的。

  G:我同意,我对现在的中国文学史写作也很不满意。但是应该公平地说,国外的中国文学史作品水平也很成问题。有两个澳大利亚人写的一本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就让我非常不喜欢,跟辞典一样;哈佛大学的一位名教授出的一本,也是辞典式的。

  B:我觉得你这本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把中国文学放在世界文学的格局内进行考察。比如你在写到上世纪20 年代的新文学时,会跟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宣言和巴那斯派作横向比较,会联系奥特加.加塞特的理论,就这点而言肯定是现有的教材所不能做到的。西方人的文学史常给我一种能打通年代隔阂的感觉,作者是一个在场的人,一直在他所描写的人物、事件、潮流、流派之中。我想问,你在书中是否还是保持之前的那种判断,即对1949 年之前和1949 年之后的文学之间作出一个有明确价值高低的评估?

  G:有。1949 年前的中国文学是属于世界的,而在1949 年后,中国文学就只是中国的了,能够纳入世界范围内衡量的作品很少,比如老舍的《茶馆》,80 年代以来北岛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王蒙还有一些小说可以列入其中。此外女诗人如翟永明等,对我来说,朦胧诗派和后朦胧诗派都是可以属于世界的,因为几十年来中国诗歌生存状况变化不大,没怎么商品化,诗人没法靠写诗来挣大钱。

  B:随便举个例子,你对《白鹿原》这样的小说怎么看呢?

  G:我读过,我不喜欢,但这跟我自己的标准、我作为德国人的品位有关。中国作家喜欢讲故事,喜欢开辟很大的主题,国家、民族、人类,德国人现在很少写这些,相对而言,他们总是聚焦于一些比较小的东西。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