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9月27日下午,远在塔里木盆地东南的新疆且末县托乎拉克勒克乡,农民艾萨江·亚森一家三代围坐在电视机前,共同观看了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太空行走的现场直播。“看到五星红旗在太空里出现,背后就是地球,太振奋人心、太令人骄傲了!”艾萨江80岁的父亲亚森·吐尔地老人激动地说。
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无论是天寒地冻的漠北,还是戈壁连绵的南疆,广播电视的触角已经深入到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人们通过电视画面和广播电波触摸到外面的世界,见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规模化发展位居前列
“如果没有广播电视,生活会很枯燥。”山西省长治县居民王鹏燕说。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像王鹏燕家一样,将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无论是规模总量还是覆盖人口,都居世界前列。
到2007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63座、电视台287座,分别比1978年增长2.83倍和8.97倍;开办公共广播节目2477套、公共电视节目1283套,分别比1980年增长16.62倍和32.08倍。有线电视用户达1.53亿,已居世界首位。
对广播电视事业的高速发展,体会最深的是9亿中国农民。对身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金寨县槐树湾乡村民王长喜一家而言,6年前接通的电视信号彻底改变了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我们最喜欢看中央七台介绍农技的节目,有很多有用的知识。”王长喜乐呵呵地说。
现在,全国已通电行政村和50户以上的已通电自然村,已经全面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
家庭生活步入“数字时代”
自从今年3月家里安上了数字电视,利用数字电视提供的股票信息实时查询服务,59岁的苏州股民老李如今只需坐在沙发上,按着遥控器,就能了解任何一只股票的行情。数字电视让中国家庭体会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生活质量的飞跃。目前,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超过4000万户,用户数呈逐年快速增加趋势。
随着新技术的突破,新兴广播电视传播方式得到迅速发展。刚刚过去的北京奥运会,就是新兴广播电视传播方式的一场盛会。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直播、直播卫星电视……全新的收看方式使赛场内外的故事更加丰富多彩,也更深入每个人的生活。
截至目前,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了190家互联网站从事视听节目传播业务,在全国37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推出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业务。据统计,开幕式当天,网络电视奥运台流量达到1.5亿,边看边聊在线人数最高达到69869人。
广播电视节目百花齐放
北京奥运会,中央电视台首次实现9套节目、1208小时无延迟直播,实现了对世界的承诺。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期间,广播电视更是架起了灾区与全国各地即时沟通的桥梁……
艺术内容、形式、表现手段的创新,制作机制和投入产出机制以及制作方式和传播载体的创新,全面促进了广播电视艺术生产。据统计,2007年全国制作广播节目633.25万小时,电视节目255.33万小时,分别比1984年增长26.41倍和90.58倍,我国已成为广播电视产品生产制作的大国。
在众多的广播电视节目中,电视剧成为当今影响最大、覆盖最广、受众最多的文化艺术种类。2007年全国生产电视剧529部,比1979年增长了37.79倍。一大批思想艺术俱佳的优秀作品的涌现,使我们再次认识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冈萨雷斯是西班牙一家报社驻北京的记者。在中国生活了5年的他,今年年底就要结束任期回到首都马德里。“没关系,现在我的家乡也能收看到中央电视台西班牙语频道的节目,我会通过这个窗口继续关注我热爱的中国。”冈萨雷斯说。
近年来,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和频道“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大,有效带动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我国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合作的重要载体。
目前,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英文国际、西班牙语和法语频道信号通过卫星传送基本覆盖全球,目前海外用户达8400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拥有11座境外整频率电台、153家境外合作电台,通过53种语言对外播出,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新体系。
广播电视“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