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综述:从世界粮荒看改革开放30年中国粮食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9日09:57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9日电 题:求解中国粮食安全的“方程式”——从世界粮荒看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粮食观

  “新华视点”记者 刘健 宋振远 张军 茆琛

  一则关于中国粮食的新闻,给动荡不安的世界粮食市场吹来暖风:

  今年中国粮食总产有望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5年增产。

  10年前,美国学者布朗质疑:谁来养活中国?然而,去年以来爆发的全球粮食危机中,粮食自给率10年保持在95%的中国显得“从容”许多,国内粮价上涨表现出温和性、结构性和可控性等特点。

  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节点上,透视世界粮荒的主客观成因,面对“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粮食安全”“粮食能源化”与“保证吃饭”“保农民的钱袋子”与“保国家的粮袋子”三个方程式,似可找到求解粮食安全的答案。

  第一个“方程式”:在“工业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立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战略支持

  “两个投资上亿元的工业项目‘相中’这儿,可我们坚持基本农田一分不能占。最后项目泡了汤,可为了粮食安全,值呀!”河南省滑县枣村乡乡长张红林正忙着联系粮食外销。滑县是河南产粮第一县,近5年粮食产量平均增长5.6%,耕地占区域面积的72%,“除了村镇和道路,大都是基本农田。”

  滑县是我国严格保护耕地的缩影。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表示,对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必须确保一个底线——18亿亩的耕地。

  全球粮食危机印证了中国策略的明智。始自2007年的全球粮价暴涨,使1亿多人陷入贫困。在工业化进程中忽视粮食生产,正是一些国家面临粮食困境的重要原因。

  “农业是强基础、促发展、安天下的战略产业,粮食是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关键商品。”——这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总结无数次教训得出的结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回落到5%以内,食品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粮食增产,对宏观调控起到重要作用。“考虑到世界性通胀背景,这个成果来之不易。”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

  30年前的改革开放,肇始于解决吃饭问题。1978年的那个冬夜,小岗村18户农民相约“分田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但随着改革开放向城市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风起云涌,加上不时出现的“卖粮难”,比较效益低使人们纷纷弃粮田办企业。昔日的鱼米之乡,崛起了大片工厂、车间,千百年来的“南粮北运”演变为“北粮南运”,13个粮食主产省能调得出粮食的只剩下6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一边是势不可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另一边是确保耕地底线和粮食安全,平衡点何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继续推进,需要占用部分耕地,近几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占用耕地的建设每年大约是280万亩。但同时,对于所有占用耕地建设项目都提出了明确的耕地补偿要求。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我们有太多的理由要求确保粮食持续丰收。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成杰描述说:“近12年间,我国粮食生产走过了一条‘U’字形的发展轨迹。随着人口增长,我国粮食产量需要每年以0.5%至0.7%的速度增长。”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按照立足国内,基本自给(自给率95%)、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粮食安全思路,我国先后实行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探索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发出5个一号文件,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梯次构建惠农促粮的长效机制,免征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给农民发放补贴。今年,强农惠农政策信号更为强劲有力: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创历史新高。

  重庆开县临江镇的“全国种粮标兵”孙昌武种植了255亩粮田,全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他高兴地说:“种粮不上税,国家倒补贴。我准备把种粮面积扩大到400亩!”

  第二个“方程式”:在“粮食能源化”与“保证吃饭”之间,明确替代能源“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

  本轮世界粮食危机原因复杂。权威专家分析说,随着石油价格攀升,一些国家生物能源快速发展导致食用粮油供给减少。美国2007年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已占玉米总产量20%以上,欧盟60%的油菜也用于生产燃料,冲击了世界农产品供求格局。国际机构的研究表明,生物燃料需求拉动国际粮价上涨了15%到30%。

  人与车“争粮”,成为维护粮食安全的一个全新课题。今年6月在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上,与会各国在生物燃料开发问题上分歧严重。分析人士指出,尽管面对国际社会的诸多批评,美欧等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更加坚定地发展生物燃料,到2017年,乙醇燃料产量有可能再翻一番。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粮荒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