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局长曾为装电话走后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4日14:32  北京晚报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局长曾为装电话走后门
排队打电话 本报资料图片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局长曾为装电话走后门
1982年《北京日报》上刊载的李滨声先生的讽刺漫画《愚公新课》

  一秒钟。当您看到本版标题的瞬间,就有六七千条短信正在北京上空传递。

  掏出手机发个短信,这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习惯,是否还有人会记得当年那个满大街寻找公用电话的情景?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北京电话用户总量已达到2492.4万户,其中手机用户共有1600.3万户。但在30年前,北京电信线路的总容量满打满算也只能提供12万部电话。每人一部电话,只是个遥不可及的奢侈梦想。

  故事从1982年的一幅讽刺漫画开始……

  1984年

  司局长为装电话托人“走后门”

  见证人:尹世泰

  那时记忆:1982年,时任《北京日报》美术编辑的著名漫画家李滨声根据群众反映的意见,绘制了一幅名为《愚公新课》的讽刺漫画,反映北京46局电话打不通,深深地刺激了担任电信局副局长工作仅一年多的尹世泰……

  “漫画家反映的情况一点儿也不夸张,那时候就连我自己都对电信服务水平不满意。”尹世泰回忆说,装电话难是大家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早些年要想装电话得看级别,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才能申请在家里装电话。可是那时候线路太少,北京那么多领导都只能排队等着,托关系找人批条的事情太常见了。”

  改革开放之后,刚刚“下海”的个体户和文艺明星,是最早一批自掏腰包装电话的用户,装电话的难题忽然成了社会问题。“拖上几个月到半年是常有的事儿,有个别用户三五年都没装上电话的事情也发生过。”外省在北京建了一家大饭店,却因为没有电话迟迟不能开张,只好找尹世泰特批,才总算拉进两条线。

  不过那时候高达几百元至上千元的电话初装费,普通人家负担不起。“我刚当上副局长不久,单位宿舍楼里只有我和党委书记两家装了电话。这下可好,我们两家几乎成了楼里的传达室。”还有位老局长家的电话号码,成了邻居小青年谈恋爱时互留的联系方式,坐在家里连职工的思想情况都能摸清楚了。

  1984年,邮电部决定引进一项工程,使得北京的电话用户容量一次扩充10万。“1949年到1983年,北京电话容量才从2万门增加到12万多门,一下子增长10万门那时候可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尹世泰清楚地记得,这在当时还是一项规模空前的国家投资。

  1994年

  打了半世纪的拨盘电话消失了

  当初促使李滨声先生画《愚公新课》,源于一件真事:有位患者家属急着打电话叫救护车,连找3部公用电话就是拨不通,最后到一家单位的传达室求助,人家却告诉他,这一上午46局的电话就没通过。外人并不知道其中的秘密:“当年电话接通率最差时只有百分之十几,您拨十回电话,能通一次就不错了。”

  市民反映的问题,电信局内部总结了个说法叫“四害”:错号、串话、掉线、杂音。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位老太太给在日本的儿子打国际长途,等半天好容易接通了,却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急得这边“喂”了半天,一句正经话也没说成,可挂了电话一看话费单,老太太急了:460元!这在当年绝对是天价了。

  “电信局里就是个‘电话博览会’。打长途用的人工电话,那是1904年就有了的;市话用的步进制交换机,是上世纪40年代的技术。”电话线路用的都是铜线,通话距离长了就会听不清楚,“有人给郊区亲戚打个电话,急得直钻到桌子底下大声喊。”

  步进制交换机大伙没见过,与那种技术对应的拨盘电话很多人都有印象。“报警打个119、110,甭管你心里多急,最后那一位数字必须慢吞吞地绕着拨盘转一圈。”1984年,尹世泰负责引进了北京第一套程控电话设备,用户容量只有8500门。直到10年之后,程控电话逐步替代了老式电话。不知不觉之间,以前打电话时咔啦咔啦的拨盘声留在记忆里,被滴滴答答的电子按键声悄悄替代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