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入新加坡籍回中国工作 新加坡籍华侨心归何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4日15:17  青年参考

  文何惜薇

  

  据中国官方统计,目前有7000多新加坡人长居上海,其中不乏原籍中国,后来移居新加坡的新移民。他们为了生 活穿梭新中两地,对国家的情感依归是哪里?

  36岁的新加坡华侨赖勤不久前带女儿到海南岛度假,没想到3岁的小女孩一入住当地的酒店,劈头就问:“妈妈, 这是新加坡吗?”

  原来,小女孩4个月大时就随家人从新加坡前往上海,对她来说,“新加坡”这个概念就是家人度假的地方,等于酒 店和无数的百货商场。

  赖勤说:“我时常告诉女儿她是新加坡人,我不想让她有混淆感,她现阶段的生活应该简单些。”

  也难怪赖勤有所顾虑,她与先生的国籍、身份,不是简单的“新加坡人”4个字就可概括。

  赖勤出生于江苏,后考上南京大学,毕业后数年又到法国进修人力资源。赖勤的先生则生在上海,大学毕业后到新加 坡念传播硕士课程,随后加入了一家外国的新闻通讯社。两人基于工作上的方便而成为新加坡公民,却没想到赖勤原来所任职 的法国公司不久后又派她到上海工作,夫妇俩就带着刚出世不久的女儿一起落“沪”,成为“海归”。

  尽管没有具体数据显示,像赖勤夫妇这样持有新加坡护照的“海归”究竟有多少,但多名在上海工作的新加坡人说, 身边不乏入籍后辗转回大陆工作的人;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后才决定回到上海者,人数相信更多。他们当中,多数人年龄介于 30来岁到40几岁之间,从事不同职业,以在跨国企业任职者居多。

  据中国官方统计,长居(至少一年)上海的新加坡人,已从2003年底的3000多名增加到目前的7000多名 ,上海已成为最多新加坡人旅居的中国城市。

  赖勤认为,新加坡、中国和欧洲社会属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她打算在女儿完成小学教育后,就送她到新加坡求学,迟 些再送她到欧洲去。“上海的环境不太适合孩子,它显得过于急躁、急功近利,人的情感容易被利益取代。我希望女儿有正确 的审美观和道德观。”

  有趣的是,在赖勤口中的这个“急躁”城市里,却有人过着恬淡、与世无争的生活。上海石库门建筑和弄堂里,数也 数不清的小商店激发了赖勤创业的念头,使她决定放下跨国企业的工作,开了家童装店。店里的设计都出自她手,她还把创意 题材交给美术学院的学生画成一幅幅画,在店里出售。

  赖勤坦言,与新加坡不同,中国让人感觉“自由”很多,不是每个人都得按一个成功的模式去发展。中国小商铺租金 低廉,制造商网络庞大,便于创业。

  赖勤夫妇的生活经历,诠释了“四海为家”的道理:四处留下足迹,却又没有一处可真正称为“家”。

  7月中旬、新加坡国庆日之前,《联合早报》刊登了一则有关狮城“新移民”的评论,文章质疑新移民的“本土意识 ”,指出不少新移民成为新加坡公民时,考虑的几乎都是物质上的回报,例如孩子上学能节省多少学费,为自己和家人节省多 少医药费,是否能买建屋局的新组屋等等。

  文章一经刊登,引发了针对新移民国家认同感的讨论。新移民是否只把狮城当跳板?他们最终的情感依归是哪里?

  对此,赖勤认为,“海归”对祖国中国的情感因人而异。至于她本人,出外念书和居住了这么多年,觉得有些观点已 经有了改变,与在老家南京的父母以及一些朋友的沟通有了些障碍,反而与中国以外的人想法更接近。对她而言,“精神家园 ”更为重要。

  44岁的新加坡华侨高彤和丈夫也有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华侨真正的归属感是华人社会,而不是狭窄地限于某个国 家。

  在新加坡上市公司就职的杨建国时说,他经常被要求比较新中两地。“刚开始时,由于了解还不深,总是恭维所处的 地方和人,来个‘皆大欢喜’。随着在两地生活时间长了,就很坦然回答:两地其实都有优胜的地方,任何人只要找对自己发 展的定位,两地都可以是‘天堂’。”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12日)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专题 青年参考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