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城乡一体化:农村改革的下一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0日15:40  新世纪周刊

  迟福林

  新阶段的农村改革,一是必须尽快破除二元公共服务制度,二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物权化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大背景下,十七届三中全会至少会产生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

  1.以改革的魄力推进新阶段的改革。30年前我国改革从农村突破。30年后,继续把农村改革作为重点之一,这 不仅表明继续推进新阶段农村改革的决心,而且更在于表明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国将以30年前改革的魄力来加快推进新阶段 的全面改革。当前,改革发展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矛盾增多,各种疑虑也比较多。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给出继续 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的信号很重要。这表明,我们沿着邓小平的改革路线,继续把改革往前推进。

  2.新阶段农村的改革发展对扩大国内需求有重大影响。目前,改革的任务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拉动消费,以保持 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1998年我们就提出扩大国内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有所进展,但总体上矛盾并未有实质性 突破。美国次贷危机以后,如何刺激国内消费,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显得更为迫切。为此,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着眼点就是着 力扩大内需,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把新阶段的农村改革发展与扩大国内需求相结合,使农村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为重 要的作用。30年前的农村改革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提高农民积极性。30年后的农村改革不仅要释放农村生产力,更应当发 挥农村经济在改革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

  3.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这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阶段农村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新阶段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在哪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在这样一个背 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也好,都要服从于这样一个大方向。从现实的情况看,如果不尽快破除 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发展中的很多问题是难以解决的,我们必须走出一条新路子。这个路子就是尽快改 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要从多方面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1.要明显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这些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继续有所扩大,这是造成贫富差距 、区域差距的重要原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更有城乡二元结构的严重约束,不尽快改变不合理的城 乡二元结构,要缓解和缩小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是十分困难的。

  2.要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农村土地问题,说到底是农民的土地权益问题。土地是广大农民的主要财产,农民 土地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农村发展稳定的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赋予农民充分有保障的土地权益十分 重要。充分有保障,就是要使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具有物权性质。客观地讲,在这些方面的改革还没有突破性进展。农村土地制 度改革相对滞后是造成土地市场矛盾和农村其他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里土地使用权很明确,可以抵押、转让、入股,为什么农民不可以?10年前,中央提出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土 地使用权,下一步把这个使用权明确界定为物权,不再是简单的承包关系,不再是债权,而是受物权法保护的物权性质的使用 权。

  3.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城乡二元结构,不仅反映在经济结构上,更表现为制度安排方面。这 一是城乡二元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二是土地制度。当前,城乡名义收入差距是3.3倍,若把公共服务因素算进去,城乡实 际差距可能是5~6倍。为此,需要尽快改变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体制,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8亿农民分享改 革发展成果。实现十七届三中全会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制度建设非常重要。

  未来5~10年,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民来说,尤其对农民工非常重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制度 对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是广大农民的期盼。我认为,户籍制度改革依赖土地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户籍制度问题自然会解决。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行动计划。新阶段的农村改革,一是必须尽快破除二元公共服务制度。我们 承认公共服务水平有差距,因为农村生活与城市有差别,但长期的二元制度安排是不合理的,应尽快改变二元制度安排。二是 农村土地使用权物权化,由此农村很多与土地相关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在以上前提下,农村上层建筑改革有突破。基层政府在 保护农民权益、保障农民公共需求上有所作为。

  作者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专题 新世纪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