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废考论引发“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1日10:01  京华时报

  【两名教授的困惑】

  从一些学生的网上留言看,范谊是一名在课堂上颇受欢迎的英语教授。但从教已有25年的他抱怨说,课堂上常常会觉得很苦闷:“我很愿意鼓励学生有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可是我们在课堂上很难把学生的口撬开。他们习惯于眼睛瞪得大大的,一副求知的眼光看着你,拿一个小本儿在那里使劲地记——告诉我真理吧,告诉我结论吧!”

  范谊说,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已经使学生形成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心态、行为和方式,进入大学之后再去改造非常困难,“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的考试制度是这样的,招生制度是这样的,他们不敢偏离,也不需要偏离。”

  另一种困惑来自一名业已退休的北大教授。怀着“让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文化经典在孩子心上扎根”的理想,2004年和2005年,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在南京师大附中和北大附中、北师大附中分别开了一门选修课:鲁迅作品选读。结果却令人失望。

  熟悉北大的人都知道,钱理群讲鲁迅,曾是燕园一景:总是被安排在最大的阶梯教室,总是人满为患一座难求。听过这门课的学生,也很少有不被这名小个子教授的激情感染的。因此,对于那些中学生而言,把这样一门课放到中学去讲,其火爆程度似乎不难想象。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开始报名、听课的学生都很多,后来却越来越少,最后始终坚持下来的,不过二三十人。这令钱理群颇为困惑。后来,一名学生告诉他: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我们宁愿考上北大以后再来听你的课,而不是现在。

  钱理群不禁感叹:“应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仅教育者(校长、教师)以此作为评价标准,而且也成了学生、家长的自觉要求,应试教育巨大的网笼罩着中国中学校园,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两名教授的困惑指向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其功能和目的何在?

  范谊认为,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培养人——培养多样化的人才,而不是选拔人——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在这个意义上,不存在所谓公平的问题。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有教无类,培养的每一个人都是教育的主人,“孔夫子培养了那么多人,从来不是按照一个模式。”

  然而实际情况是,标准化的考试和教学模式抹杀了教育的丰富内涵和形式,“不是标准答案你就出局。”这成为教育功能向本位回归的制度性障碍。

  2008年10月8日,教育部官员在介绍素质教育落实情况时也承认,本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自2001年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已有7年,各地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但“高考指挥棒”的存在使这项改革面临巨大挑战。

  【废考论引发“地震”】

  2007年春,年近知天命之年的范谊在北京引发了一场小小的“地震”:在当年的全国两会上,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提交议案,建议废除高考,创新高校招生制度。

  范谊称,高考的合理性是在两个历史条件制约下形成的:一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使得教育的公平性超越了教育的其他重要属性;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位,以选拔精英人才和培养干部为目的,而不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范谊认为,如今这两个制约因素已不复存在或正在消失,已经到了必须考虑废除高考的时候。

  按照范谊的设计,新的高校招生体制要义如下:还高校自主招生权利,增加学生自主择校机会,结合学生的学业记录、社会服务和技艺特长,用日渐完善的高中毕业会考加高校招生学术潜力考试取代高考。

  熟悉欧美教育制度的人知道,范谊的新体制,有着诸多西方经验的影子,其实新意不多。类似的建议与呼声,在民间早有耳闻。该议案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多缘于提议者的身份和议事场合的特殊性。

  面对废考论引发的热议,主管部门态度一贯而坚决。教育部官员一再强调:高考制度总体上是一个公平合理的好制度,有问题肯定要改,但不可轻易言废,废除高考必定天下大乱,国外的制度不一定行得通。

  2007年10月,范谊收到了教育部对于废考议案的正式答复,一个被他笑言为“举重若轻”的答复。该答复称,“根据教育法规定,教育部有权组织全国性的教育考试。教育部认为,这句话指的就是高考,教育法不改,高考便不能废。”

  在范谊的废考论之外,为高考开出改革药方者亦不乏其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建议,变一次考试为七次考试:高中三年每学期期末考试改为全省统考,这六次考试的成绩和高考成绩在升学中各占一半。

  知名民间教育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也于2007年发布完整的《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将改革的目标模式确定为“基础能力考试+高校自主录取”,即以全国统一的学业能力水平考试为主,辅以高中学习成绩、高中课外综合表现的多元入学评价;高校确定录取标准、进行加试或面试后自主录取。

  在高考恢复30周年之际,人人乐谈高考改革也成了一景。不过范谊承认,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的确使高考改革面临重重困难。南京地区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主旨的课改,在学生家长的压力下举步维艰,就是一个例证。

  范谊说,虽然争议很大,批评的声音也很多,但他的思考仍将继续。他曾想就此申请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三名评审专家中,一人写了长长的评语,表示对他的废考方案完全赞同,另外两名持反对意见的专家则只写了简单几句,说他不懂国情云云,“一个大帽子就把你扣死了。”

  在他那篇万言长文的末尾,范谊说,作为高考制度的受益者,他对高考充满感情,但“我们没有理由因为高考曾经的辉煌而牺牲我们未来的希望。”

  “国企改革那么难,我们都做到了,高考怎么就改不了?”2008年10月15日晚,范谊在电话中如是说。

  本专题与新浪网合作 记者 欧钦平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高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